孔子厚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主张“厚葬”,并没有要求自己节葬。

节葬是墨家所主张的。

孔子生前就曾当过“吹鼓手”,为儒家后世主张“厚葬”的理论贡献不小。

如“丧尽其哀”、”三年之丧“等,包括后来的“丁忧”制度的形成,都是中国“厚葬”文化的主要内容。

老圣人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我看这不是进步文化,应该检讨。

现在一些落后地区仍存在“薄养厚葬”的风俗,生前可能对老人不敬甚至不孝,但死后的葬礼一定风光体面。

中国历史上很大一笔财富是用于建庙和建坟的,建庙为神,建坟为人,不过是为没有生命的人,这是对生命生前的漠视和不尊重。

道家主张的“裸葬”是比较节约的,也有黄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思,但感觉又是对曾经的生命和祖先的不尊重,怕让人接受赶来也有困难,除非是向往升天化羽的仙家道人。

这样比较起来,还是墨家的“节葬”比较好,节就是节约啊,节约就是不浪费啊,从情、从理、从利的均衡来看,都是比较符合中国人文特点。

“厚葬”和“裸葬”代表着两个极端。

“节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思想,也是现代人们应该接受的一种思想。

特别在农村,厚葬的浪费惊人,是不是封建文化不说,社会贡献率就是问题,大家还是接受“节葬”比较好。

墨子根据古圣王葬埋之法制定了节葬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

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龚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此圣王之法也。


墨子认为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体就行。

下葬时,下面不要挖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要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

死者既然已经埋葬了,活在世上的人也不要长久哭下去,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

这就是圣王的打算。

可以发现,墨子一方面极力为别人打算,尽是节约丧葬费用,以增加衣食之财,达到“富贫”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替公共设想,希望节葬能够为政于国家或服务于天下。

所以说,墨子的节葬观确实是顾全当时国民经济的心余力绌,免得人们死要面子活受罪。

丧葬的礼仪不可不隆重,但无谓的消费不可不节约。

总之,墨子提倡薄葬和短丧,墨家的殡葬伦理思想以“薄葬”为标志,以“利”为出发点,是彻死、彻生的。

墨家的殡葬伦理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对隆丧厚葬有一定的冲击力量。

墨子和庄子的
人类社会出现埋葬现象后,在其发展的早期,埋葬都是简陋的。

这是因为,原始人类的生存艰难,物质生活简单而贫乏。

后来,随着奴隶制的建立,物质财富有所增加,社会不平等现象随之产生。

一些人占有了社会的大量财富,成为奴隶主、王公贵族,他们活得豪华,死后也实行厚葬,想生生死死永享富贵。

这种厚葬现象在春秋战国时代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当时的厚葬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一是对死者衣、棺、椁、墓追求铺张豪华,死者要穿华丽的衣服,穿的数量也非常多。

长沙马王堆那个小诸候夫人的贵妇人的身上,就穿了18层丝绸绫罗做的衣服,还有由丝穿成、玉片围身的金缕玉衣,真是极尽豪华。

死者的棺、椁要几重,要用很厚、很华贵的树木做成。

还要放上许多殉葬的财物,如珠玉宝器。

有的则要杀人殉葬。

其二是对生者要求苛刻,丧期长、要求高。

父母丧,要服丧三年,要结庐墓地,长期守墓。

服丧期间,夫妻不能同房,更不能结婚办喜事,一切日常生活要让路。

红楼梦中的贾琏在服丧期间娶了尤二姐,就成了大过失;慈禧太后发动辛酉宫庭政变,杀了顾命大臣肃顺,其中的一个罪名是他在咸丰皇帝丧期里娶了小妾。

这些都是古代厚葬的遗风。

春秋时代的社会习俗,对丧家子孙的要求很高,为了表示孝顺,要“久丧”,丧期很长,要长久地表示极大的悲痛。

墨子对此却不以为然。

墨子是春秋时代的平民思想家,主张节葬薄葬。

他认为,厚葬有弊无利。

第一,厚葬是一种财富的浪费。

大量财宝埋之于地下,使人们辛辛苦苦生产的财富不见天日,这样“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造成“出战不克,入守不固”。

第二,厚葬牵制了大量的人力,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
浪费。

因此,厚葬既有害于国,也有害于民,王公大人,厚葬久丧会导致“政荒国贫”,“匹夫贱人”久丧则会“身瘦家困”。

总之,厚葬损国害民,害莫大焉。

厚葬有弊,那么怎么实行薄葬呢?墨子主张,葬物从简,棺木可以薄一点,“棺三寸以掩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

”就是说,棺木不用太厚,三寸就足够了,死者穿的衣服多了也是烂掉,三件就够了。

生者不必为丧事长久操心,“应疾而从事”,尽快地了结掉,以免影响生产和生活。

另一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庄子也主张薄葬节葬。

他是从自然之道提出薄葬理论的。

他认为,人死之后,归于无形,还于自然。

再好的珠玉,再华丽的衣服,对他都是无用的。

他认为死是一种正常现象,人生源于自然,人死回归自然,应该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

他不仅主张薄葬,而且努力实行自己的主长。

他对妻子的安葬就是很简单、很超脱的。

庄子的夫人去世后,他不哭不悲,反而在家里击盆而歌。

他的朋友惠施前来吊唁,见庄子蹲坐着,敲着瓦盆,嘴里唱着歌,觉得太不应该了,就责备庄子说:“你们夫妻一场,共同生活了一辈子,一起生儿育女,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你却鼓盆而歌,这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

”庄子却回答:“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也没有形体,没有气息。

后来自然演化,在若有若无之间,变成了气,产生了形,形成了生命。

人生来死往,从自然而来,往自然而去,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

这种生生死死的变化,正如春夏秋冬四时代谢一样。

她已经安安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我却哭哭啼啼,如果她有灵,就会扰得她心不安宁。

如果她已经化为无,她无知无觉,我这样啼哭,那是不通达于生命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悲伤啼哭呢?”惠施被他一说,觉得无话可说,细细一想,也颇有道理。

对妻子薄葬已经不容易,对自己薄葬就更不容易了。

庄子却身体力行,将自己的主张贯彻到底。

公元前286年,庄子病重在床,他的弟子们环床而立,庄子慎重关照,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

弟子们说,您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总不能什么也不陪葬啊。

庄子却说,“什么也用不到”。

“我以天体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殉物,我什么都有,还需要什么呢?”弟子们又说,“无论怎样薄葬,总还是要盖被穿衣,棺椁护体。

如果无棺无衣,乌鸦老鹰就会叼食您的身体。

”庄子说:“在地上给乌鸦老鹰吃,埋在地下给蝼蚁吃,不是这个吃,就是那个吃。

你们为什么只想给蝼蚁吃不想给鸦鹰吃,你们不是太偏心了吗?”弟子们无言可说,只得以他的嘱咐办。

世界上的事,对别人的主张如何如何产不难,对自己的亲属如何如何就难了,对自己则更难。

世界上有的人主张为人民服务,但是实际上却要求为自己服务;有的人宣称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死到临头,还是希望长久保存尸体,活着想万岁,死了想不朽。

庄子却不是这样,他的主张,一以贯之,身体力行,不搞灵活性。

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墨子是一位平民思想家,它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要求。

他的节葬思想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这是对社会财富的珍惜和社会劳动力的爱护,显示着人民性的思想光芒。

庄子的节葬思想更充满着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的思想色彩,充满着生死演化的辩证法思想。

他把生死相继看作春夏交替,死是人的回归自然,是自然之道,用不到悲伤。

他以天地为棺椁,万物为殉葬,思路开阔而辩证。

2000年前的墨子和庄子,已经有这些宝贵的思想。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有些人们,仍然热哀于厚葬。

不惜花几千万、几十万造灵堂、造墓,这实在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人,无论是怎样伟大的人,都是要死的,都是要朽的。

真正不朽的,乃是他的思想,他的贡献。

上述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墨子的节用思想。

节葬应当说亦是节用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厚葬久丧之风日久,且愈演愈烈,成为当时的一大社会陋习,丧葬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墨子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故在大量论述了节用之外,又专门就节葬问题进行了讨论。

众所周知,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历史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主张“三年无改父之道”,要求子孙守三年之丧,实行厚葬久丧。

墨子主张节葬,实质就是对儒家及其传统习惯的反叛,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情抨击。

墨子认为一个社会应当不断地增加人口,让贫穷者富起来,消除社会危乱,才能做到仁义孝慈,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厚葬久丧之风,却恰恰是社会太平的一大危害,必须革除。

他认为古之圣王尧舜禹等是开一代纯朴之风的先哲,他们举办丧葬之事甚为简朴,从不无端浪费财力民力。

墨子指出厚葬久丧不可避免地浪费人力财力,“守三年之丧”会让天下人无法从事生产劳作,社会就会贫困,人口就会衰减,国家就有内忧外患,上帝鬼神也会对此施以惩罚。

因此厚葬之害大矣,必以法制之。

他提出一套“节葬”之法,规定棺足以盛灰骨,衣足以裹尸即可,不必大肆铺张讲究。

因为人活着时都要节用,死了以后就更用不着无端浪费了。

同时,他主张以“短丧”代替“久丧”,要求人们在举行完祭祖仪式和哭别之后,应尽快从事到生产劳作中去,不要因丧事影响谋生之计。

这些思想观念在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像晴天里的阵阵春雷,震撼着人们那种“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动摇着传统的“守三年之丧”的社会习俗,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进步性。

墨子的节用节葬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古代圣王与当今之统治者的对比来论证说明的,实际上他是想借助古代圣王的权威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墨子是一位实用主义者,故而他主张凡不能带来实效的费用都应统统去掉。

他也是一位节俭的倡导者,认为圣人节俭,小人浪费,节俭则国家兴旺,浪费则国破家亡。

他说的节俭并非有意让人自我刻薄,而是提倡一种节制。

他说,夫妇之事有节制则天地和顺,风雨有节制则五谷丰登,衣服有节制则肌肤安适。

可见他说的节制也是掌握好分寸的“度”,凡事要适度,超过一定的“度”则事与愿违。

当然,墨子的节用节葬观主要的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是劝统治者节俭以奉给民用,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

墨子主张《节葬》,《节葬》仅存下篇,其文不完,然而其中赫然便有“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个宗旨: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墨子还说:
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

但是,如果“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在无法富贫众寡,定危治乱,那么,他就是不仁不义,也不是孝子之事,为人谋者,不可不沮。

不仅如此,墨子还要求:
仁者将求除之天下。

墨子认为,衣食者,人之生利也;葬埋者,人之死利也。

所以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也。

因此,“节葬”只是手段,而它的灵魂,仍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