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8《慈母情深》优质课说课稿
18慈母情深 优秀说课稿

《慈母情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慈母情深》,以下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步骤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
本单元以“舐(shi)犊情深”为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 .会认“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jun)”,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我”的视角,感受到这份母爱的特别之处,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长。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高年级讲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法上以学生的阅读交流为主,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了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8、《慈母情深》说课稿

18、《慈母情深》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情;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三、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学了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因此,我课前让他们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或问爷爷奶奶,了解当年的情况,帮助突破本课的难点。
本文是略读课,但篇幅较长,所以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堂上主要是通过品词品句,以读悟情、讨论交流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课前播放歌曲《游子吟》,上课开始,让学生背这首诗来引入新课,目的是用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关于母爱的一首诗导入,让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缓和紧张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8 慈母情深 说课稿

18 慈母情深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围绕“我”买书这件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坚忍,关爱儿女的母亲形象,展现了母爱的无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激之情。
本课语言细腻,真切感人。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连续、广播”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重点)2.领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有着大量的场景描写,要让学生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画面所呈现出来母亲工作的艰辛,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物对话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
2.词句分析法本课呈现了大量的细节,词语的重复使用既使故事场景更鲜活,也让情感表达更强烈,因此要对这些词句作重点分析,分析这些词句加深学生对作者表现手法的了解。
3.结构分析法本课叙述结构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故事的叙述结构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教学同步课件,辅助教学,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学习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完成课后习题,重点是完成本课小练笔。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思考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出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让学生举手发言,谈一谈自己心中母亲的形象。
板书:慈母情深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生字表自行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强调字音,重点字:辞酸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部编版六年级《慈母情深》一等奖说课稿(程灿

《慈母情深》说课稿(程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8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慈母情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挖掘文本说教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作为语文要素。
《慈母情深》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嘉靖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关注差异说学情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文本内容,但对于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力还不强,仍需教师加以点拨。
除了学段学情的差异,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学习活动时,以呈现不同的要求,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基于教材说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魄、抑”第10个生字、会写“辞、抑”第15个生字,会写“长篇、连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尔和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交效果。
四、突出主体说方法在教法上,我会采取多元多样的方式,如谈话法、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等。
在学法上,为了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我将安排“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切实贯彻“淡化教师分析,注重课堂生成”的教学理念。
五、立足发展说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给同学们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同学们谈感受,我来进行总结,自然的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清楚了本节课要学的课题和内容,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 慈母情深说课稿

《慈母情深》说课稿一、说教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说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1 .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为:把握课文内容,并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
同时,我把学生应受到的情感体验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品味重点句子,把握人物的情感,从中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讲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我借助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慈母情深》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慈母情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慈母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母爱的力量。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处于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爱的力量,学会珍惜和回报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慈母情深,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他们感受慈母情深,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慈母情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学会珍惜和回报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慈母情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慈母情深。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优秀说课稿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优秀说课稿《慈母情深》说课稿一、说教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
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
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二、说目标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两个素养一个是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一个指向对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体悟,并学以致用。
依据单元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的语文素养具体细化就是,一抓住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母亲的不易,体会慈母情深,二是汲取作者的表达方式,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单元核心素养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理解课文,体悟慈母情深。
(难点)3.体会本文的写法。
(重点)三、说理念本课教学我采用以“情”为经,以“言”为纬,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融情,走进文本,从情节的“高空”潜入语言的“底部”去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生中感悟“慈母情深”。
四、说流程本课教学,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一)揭示课题,激发深情。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家梁晓声,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以前,与孩子的生活相距较远,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课题,质疑,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重点词眼,领会“看课题,抓文眼”学习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优秀说课稿《慈母情深》说课内容说课内容:一、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策略,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五、学习效果评价学情分析:1、本文的写作视角独特,发生的年代离现在较远,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需要老师引领学生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让学生去感受、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2、有了之前人物细节描写的学习基础,学生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描写和感受人物特点并不陌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细节描写的语句和场景对人物情感的烘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正确认读会认字11个,掌握多音字“龟”的用法,会写并正确使用会写字15个;(重点、难点)2、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认识“慈”母形象。
第二课时:1.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到“慈母情深”难点:描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图文结合、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以读为本、启发点拨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我抓的是一个“慈”字,用两课时的时间设计了谈慈——读慈——品慈——思慈——写慈”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谈“慈”读“慈”学习活动一:谈“慈”(3分钟)驱动性问题:“母慈子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什么是“慈”?什么是“孝”?设计意图: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出驱动性问题,了解学生对“慈、孝”的认识并由历史典故引出“慈”“孝”的广度。
学习活动二:读“慈”(25分)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走进文本,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慈母?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读书要求:画出生字词,同桌或前后桌交流识字心得;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出示包含会认字的词语认读,重点指导多音字“龟”的读音和用法。
部编版语文18 慈母情深 说课稿

《慈母情深》说课稿一、说教材《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说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1 .会认“魄、抑”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生字。
理解“压抑、龟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为:把握课文内容,并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
同时,我把学生应受到的情感体验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品味重点句子,把握人物的情感,从中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讲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第【1】篇〗《慈母情深》说课稿《慈母情深》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
课文以对话、外貌和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文章有两条行文线索:母亲对我的慈爱——是文章的明线;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这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穿联成了这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的文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近距离感受人物形象和心理,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孩子心灵的震撼。
为达成这样一个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1、扣词想象,拓展文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想象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拓展文本之外的画面。
“失魂落魄”一词体现了我对书的渴望,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失魂落魄”品味感悟,使学生能通过这个词想象到作者失魂落魄的样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今天课堂上学生能说到为了书做梦也想,上学也想,吃饭也想,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想象,学生就能体会到这种“失魂落魄“了。
还有“龟裂”是描写外貌的词,母亲生活的全部艰辛都可以体现在这龟裂的手指上。
教学中,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龟裂的手指吗?”、或观察龟裂,以直观理解“龟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想母亲这双龟裂的手是怎么来的,感受文本之外母亲操劳的情景。
课堂上学生也能够透过这双手想到她忍受寒冷忍受裂开的疼痛,一个龟裂让母亲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丰满了。
2、以点带面,放手自悟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因此,围绕重要训练点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一段是课文中一个表现母亲形象的经典镜头。
因此,在初步感悟“眼神疲惫”,体会辛苦后,放手让学生再找其它表现辛苦的句子,品味研读,不断丰厚母亲的形象。
这样的句子文章中很多,学生找到了就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好好落实到位,今天孩子们找到了“龟裂“的句子和”忙碌“的句子,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从文本的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然后再回到第16自然段,重新感悟你所看到了那个眼神疲惫的母亲,这时学生对这个画面会印象更深刻,更能体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的转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说课稿

《慈母情深》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慈母情深》,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情”立意,以“感受亲情”为人文主题,以“有感情的朗读和琢磨课文语言文字,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行文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浓烈的母子情。
尤其是课文中三处细节描写,三个镜头,既是丰盈学生心灵,使学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铺垫,进而理解文章立意;又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使学生初步理解和习得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铺垫,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使用这些规律性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这是本文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也是编者的编写意图所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深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需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加以引导、点拨。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1、重点:通过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倒装、反复句式的强调作用。
依据以上的两个分析和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简单梳理课文。
2、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3、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倒装、反复句式的强调作用。
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策略1.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读为本、以读促学、以读悟情。
五年级上新疆适用18慈母情深说课

五年级上新疆适用18慈母情深说课《五年级上新疆适用 18 慈母情深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课文讲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位辛苦工作、通情达理、支持孩子读书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父母之爱,感受亲情的温暖。
《慈母情深》作为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既承接了前面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描写方法,又为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亲情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母亲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刻。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文中描写的艰苦工作环境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魄、抑”等生字词,理解“失魂落魄、怂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抓住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懂得感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的原因,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说课稿第1篇】《慈母情深》说课稿一、说教材《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
作家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首先勾勒了“我”——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对于书的渴望,继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向母亲要钱的过程,最后则平中见奇——用母亲给我的钱为母亲买水果罐头,行文之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又浓烈的“母子情”。
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只是抓住母亲的形:极其瘦弱的脊背,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抓住了母亲的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抓住了母亲的情: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母亲的形象就诉诸于作家笔端——那是个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但她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
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最美光辉。
尤其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些句子字字见情,如黄钟大吕震撼心灵。
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基于上述考虑,针对本文是略读课文的这一特点,结合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目标设定为:1、掌握文中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等词的意思。
2、能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一些重点句段要多次诵读,感受作者谴词运句方面的精妙。
二、设计理念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慈母情深”,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第二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第二课时说课稿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等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场景,比如母亲在灯下缝补衣物、母亲在厨房做饭等。
让学生在回忆中进入情境,感受母亲的辛苦和爱。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
三)分析词语,体会表达效果然后,教师可以分析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比如“省吃俭用”、“舐犊情深”等,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四)写出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鼻子一酸”的经历。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的爱和慈母情深。
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慈母情深省吃俭用舐犊情深鼻子一酸的经历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重要词语,同时也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点拨。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此时我展示改写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请学生在读中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
这里我引导学生:你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一个句子给你慢镜头的感觉?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明显感到第一句话给人慢镜头的感觉。
到这里,这一段的教学还没有结束,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被完全激发。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在脑海中跟随电影的慢镜头寻找,你看到了怎样的背影,怎样的面容,怎样的目光?这些是我的母亲的吗?回忆中,母亲的背影、母亲的面容、母亲的目光是怎样的?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哦!这不是我记忆中的母亲。
那么,回忆中母亲那坚挺的背影、红润的面容、明亮的目光到哪里去了?可能消失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了。
接着,我请学生带着想象,师生合作朗读这一句。
老师读“我的母亲”,学生读前面;学生读“我的母亲”,老师读后面。
18--慈母情深(说课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二环节: 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自主学习,这是一个怎样的 母亲? 到底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慈母情深? 在学 生读课文之前,出示我设计的导学单,学生边读边想象这几 个场景,之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提示 学生动手画出文中描写母亲的镜头。。
场景
关键词句
初步感受
最后学生齐读第33-38自然段, 这一部分讲的是“我”看到了母 亲艰辛的工作, 内心感到愧疚, 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母亲又给 了“我”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 说。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学习完课文的感受。(指名 学生回答), 借此引导学生 再次感悟“慈母情深”, 体会“我” 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第四环节: 阅读拓展、课外延伸
1.读“阅读链接”中冰心的诗《纸船―― 寄母亲》, 感受冰心奶奶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2.推荐阅读。 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母亲》。 这个环节设计, 意在让学生走出文本、走 出教材, 多角度感受母爱。让课堂的余温在课 外延伸, 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
作业:
从语言文字的描写中体会课文是 怎样表现慈母情深的。
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采取辅 导站“5+6 ”互动 课堂教学模式进行 导学, 主要是启发 学生个别展示、点 拨、引导学生自读 自悟, 对一些后进 学生进行个别辅 导。。
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 “5+6 ”互动课堂 教学模式中“说、 讲、议、评、解、 理”六个自主学习 行为, 采取展示学 习成果、合作探究、 参与互动等学习方 法。
第二环节: 品读课文、体会情深
场景三时, 相机出示第32自然段, “母亲说完, 立 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 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优质课说课稿
第 1 页 共 3 页
18《慈母情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慈母情深》。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
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
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
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
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
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
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已经学习的
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学生生活
条件优裕,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是难点。本文是略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优质课说课稿
第 2 页 共 3 页
读课,但篇幅较长,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
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
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
代讲、合作交流、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心灵沟通,唤起
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板书课题:“慈母情情”,请学生读课题,了解作者。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是检查了解学困生的预习情况,二是帮助学困
生疏通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三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环节:品味课文,体会情深
新课标强调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1.出示阅读提示,分组分阅读课文,。 先在小组内交流找出的语句,并读熟
悉,便于全班交流。教师着重引导学困生个别交流,渗透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
方法: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做到耳到、手到。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默
读、齐读、的感情朗读中体验,升华情感,体会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
第四环节:补充练笔,体验深情
作家用真情感人,你们用你的语言感动了老师。(板书)不但让我看到了一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优质课说课稿
第 3 页 共 3 页
位贫苦、瘦弱、辛苦、通情达理的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还让我看到了一位懂
得感激、敬重和热爱母亲孝顺儿子,平凡的小事,深深地母爱,令我们感动,生
活中,我们的母亲也一样让我们感动,老师也有。我们回报母爱不要等将来,现
在能做的就做到,及时回报。
(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知道用行动回报母爱,激发阅读写作
兴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选作一个你喜欢的作业:
1.为母亲洗一次脚;
2.写一写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分层布置的,让学习困难生做力所能及的作业,简化问题,
培养其自信心。第二个作业是为本单元的习作做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母亲:贫困、瘦弱、辛苦、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敬重、热爱
【这个板书设计是文章中心的浓缩,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
抓住重点词板书,力求简洁而清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