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带答案)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姓名:班级: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4.《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6.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过而不改,其为过矣。
9.《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
13.孔子教导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语句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4.弟子颜渊高度评价孔子学识高深莫测,令人无限敬仰的语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5.孔子以流水一去不复返为喻,告诉我们珍惜时光的语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孔子以大车、小车为喻,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7.能表现孔子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语句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子路B. 泰伯C. 卫灵公D. 雍也答案:D4.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子罕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2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多选)A. 好学B. 知礼C. 好勇D. 知耻答案:ABD6. 下列哪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多选)A. 因材施教B. 教学相长C. 学以致用D. 有教无类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分)7.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答案:正确8.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9.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分也不不足,而是恰到好处。
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0. 解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倡导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汇编一、(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示例:我认为这一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这能使学生要模仿和学习中得到教育;其次,言传有时不如身教,高尚的行为比单调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教学原则1分;评析2分:对教学原则简要分析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价1分。
)解析:句(1)之意是要发奋读书,举一反三。
句(2)之意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苍天还需要说话吗?言外之意是学生要主动学习。
学生要根据教师教的自己探索。
即学生主体原则、注重身教原则。
二、(10浙江)《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案示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写出名句1分,具体分析3分。
)解析:这是一道有创新的题目,实际上是将古诗文默写与评析相结合的一道题。
首先要根据给出的例句写出《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注意是“它们”,也就是既要涉及《论语》所引句子,也要联系所给的《朋党论》的句子,还要就共同点进行分析。
《论语选读》主题1 第2课 克己复礼
第二课克己复礼1.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克: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归.仁焉归: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目:____________________(4)非.礼勿视非:____________________(5)回虽不敏.敏: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约束(2)赞许(3)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不符合(5)聪明,机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道一以贯.之贯:贯穿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舍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吃饭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信,小信解析: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选A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己欲立而.立人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B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师言之道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论语选择题及答案
论语选择题及答案1. 《论语》是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B. 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C.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D. 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D.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答案:B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乐之者”指的是?A. 知道的人B. 喜欢的人C. 乐于学习的人D. 乐于实践的人答案:C7.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B. 学习要谦虚C. 学习要勤奋D. 学习要主动答案:A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道德准则?A. 利他主义B. 公平原则C. 黄金法则D. 个人主义答案:C9. “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C10.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中“三省吾身”指的是什么?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C. 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忠诚、诚信和勤奋D. 每天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答案:C。
30道《论语》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论语》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墨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
A. 说话B. 高兴C. 劝说D. 解说答案:B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仁B. 礼C. 乐D. 信答案:A4.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
A. 讷于言而敏于行B. 巧言令色C. 言必信,行必果D. 见义勇为答案:A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
A. 学习方法B. 学习态度C. 学习内容D. 学习环境答案:A7.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
A. 拘泥于具体的技能B. 有远大的理想C. 注重道德修养D. 追求物质享受答案:A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中庸B. 仁爱C. 礼义D. 诚信答案:A9. 孔子认为()是道德的根本。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1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体现了孔子对()的追求。
A. 君子人格B. 圣贤境界C. 理想社会D. 大同世界答案:A1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了孔子对()的赞美。
A. 坚韧精神B. 高尚品德C. 远大理想D. 爱国情怀答案:A12.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态度。
A. 谦虚B. 自信C. 乐观D. 积极答案:A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的重要性。
A. 学习B. 思考C. 实践D. 创新答案:B14.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学”主要是指()。
A. 文化知识B. 道德修养C. 技能技巧D. 社会实践答案:B15.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体现了孔子对()的追求。
A. 精神生活B. 物质生活C. 家庭生活D. 社会生活答案:A1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位是《论语》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 孔子2.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先秦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A. 春秋时期3. 以下哪个是《论语》的主要内容?A. 政治思想B. 伦理道德C. 宗教信仰D. 科学发展答案:B. 伦理道德4.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神的关系D. 人与动物的关系答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孔子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谁?A. 曾子B. 子路C. 子贡D. 子张答案:A. 曾子二、判断题1. 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3. 《论语》是一本道家经典著作。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触犯了道德规范的人持有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答案:《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弟子们在对待他人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福祉,尽量避免争斗和冲突。
2. 《论语》中有哪些著名的言论?答案:《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言论,例如: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言论都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练习(含答案详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含答案)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C.君子喻.与义(明白)D.克己复礼(约束)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A.己欲立.而立人(自立)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C.君子无终食间违仁(违背)D.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临近)3.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合而言之,道也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C.我未之见也得之不去也D.有杀身以成仁不以其道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未见好仁者今之从政者殆而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狷者有所不为也D.尧舜其犹病诸其李将军之谓也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B.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C.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D.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6.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B.人心叵测C.尧舜其犹病诸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D.仁者安仁,智者利仁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是己而非.人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D.克.己复礼为仁攻之不克.也,9.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A.颠沛..必于是 B.吾党之直异于是..C.天之将丧斯文..也 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A.仁之实,事.亲是也 B.君子不器.C.言必信.,行必果 D..旷.安宅而弗居12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句是()A.吾何为不豫哉 B仁也者,人也C.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D万钟于我何加焉13.下列句子没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B.今也或是之亡也C.我未之见也 D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A.“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仁来规定礼,礼是仁的基础,靠仁来维护。
【推荐】高考语文复习题:考点集训十九《论语》选读含答案
考点集训十九《论语》选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80分)(90分) 1.(2015·浙江自选)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材料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 (1)解释《荀子》这段话中“仁者使人爱己”和“知者知人”的意思。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为什么《荀子》这段话中孔子对颜渊回答的评价高于子路和子贡?恰当运用《论语》中的材料分析说明。
(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2015·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 阅读答案(精选9篇)
《论语》阅读答案(精选9篇)篇1:《论语》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九则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②游必有方()③德不孤,必有邻()④君子喻于义()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2.①奉养②去向③亲近,做伴④明白,懂得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探究案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对待孔子人生追求有不同态度的有两类人,他们各是谁?请概括他们对孔子行为的评价。
明确:一、认同、赞许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①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否定、讥讽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避世隐者:①长沮、桀溺——“是知津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②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2.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明确: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3.人生道路上,坚守和放弃的选择时时摆在我们面前,煎熬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结合本篇课文,写下你的感受和思考。
明确:开放性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面对选择,一定要有坚守,要有原则和底线。
无原则和底线的选择尽管会有一时之得,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训练案1.B2.D3.C4.D5.B6.B7.D(孟子)二、当仁,不让于师探究案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2.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明确: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待价而沽: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然,理想要符合每个人的基础和特点、条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付诸实践,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动。
一、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
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
二、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
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实用主义”的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允应出仕。
三、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
17.7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
论语选读(红对勾)练习答案
红对勾练习答案(论语选读)为政以德1.pìrǎn shâng zhuān yújìsìbìxiádúhãyǎn kuîyìào2.⑴整治,整顿。
⑵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⑶到,往。
⑷驾驭车马。
⑸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⑹费用,用度。
⑺役使。
⑻代指国家。
⑼陈:贡献。
就列:就任职位。
⑽国:诸侯的封地。
⑾同一类的人。
⑿批判,指责。
⒀收成。
⒁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⒂努力。
⒃亲身从事耕种。
3.⑴共拱环抱,环绕⑵道导训导⑶道导治理4.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⑸动词活用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
⑹动词活用作名词,道德高尚的人。
⑺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风。
⑻名词活用作动词,好比草。
⑼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优秀的人。
5.⑴治理/作为/句末语气词,呢/动词,此处可译为“编造”/介词,替/介词,给,替⑵国政/法制,禁令。
⑶如果/一定⑷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辅佐。
⑸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代词,这⑹动词,责备/形容词,错误的/名词,过错。
6.⑴古义:让……担任今义:认为⑵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⑶古义:①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②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⑷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7.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为政”。
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时使民”。
⑶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要前置。
⑷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⑸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⑻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1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13、“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六、君子之风1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八、周而不比17、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8、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23、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2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25、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26、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十三、沂水春风27、“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十四、中庸之道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1)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2)局限: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