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免疫凝集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细胞凝集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引言
试管凝集反应( SAT)是两位英国学者W right和Semple于1897年发现的。SAT在 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国内外实验室 和现场无数次的考验。到目前为止, SAT 是唯一国际全标化诊断布鲁氏菌感染的 方法。它在诊断急、慢性期布鲁氏等疾 病患者,检疫畜群和发现疫畜等都获得了 成功。
血细胞呈 波曾贴于 管底,边 缘不齐
返回
凝集现象
中央呈较小 圆盘状沉淀, 边缘凝集呈 颗粒状
返回
凝集现象
无凝集,血 细胞沉于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底呈圆盘状
返回
0.5%鸡红细胞 生理盐水悬液
生理盐水
0.5%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视频later
用手术刀割开鸡颈动脉取血,避
1
光保存
2
取新鲜鸡血1ml,加3ml生理盐水 2000rpm离心5min
3
弃上清,取一干净试管,加5ml 生理盐水,及25μml鸡红细胞
凝集反应
12 3 4 5 6 7
生理盐
5
5
5
5
5
5
5
水(ml)
讨论——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
1号试管的最终现象为血细胞呈椭圆状 铺于试管底,边缘略不平滑
++++ ? -?
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
• 发生凝集的试管中,部分或全部抗原与抗 体相结合并凝集于试管底部;未发生凝集 的试管中,抗原与抗体并未结合,而是沉 于试管底或悬浮于试管中。因此,未发生 凝集的试管中的上层液体应该是浑浊的, 而发生凝集的试管中的上层液体应该是较 为澄清的。
发生凝集反应
当生理盐水被 细菌污染时,也 可出现对照孔
凝集现象
血清变质 或受细菌
污染
易出现的错误分析
(2)全部凝集:
当红细胞受细菌污 染或保存时间过长 可能出现此现象
生理盐水受细菌污 染或其它因素
L/O/G/O
Thank You!
凝集现象
血细胞呈厚 膜状铺于管 底,边缘略 不平滑
返回
凝集现象
浑浊
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改良
• 用新标准算得的血清效价与之前相 同,仍为1:640
影响因素讨论——前后带现象
前后带现象
凝集反应,是 抗原抗体结合 反应中的一种 。在抗原抗体 特异性反应时 ,生成结合物 的量与反应物 的浓度有关, 只有在抗原抗 体分子比例合 适时才出生现 最强的反应
.
影响因素讨论——前后带现象
0.5%鸡红 细胞悬液 (ml) 血清最终 稀释度
0.5
1:40
0.5 0.5 0.5 0.5 0.5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0.5
0
实验结果
试管号 1
2
管底血 血细胞呈 血细胞
细胞
厚膜状铺 呈厚膜 于管底, 状铺于
边缘呈锯 管底,
齿状
边缘略
不平滑
3
血细胞 呈厚膜 状铺于 管底, 边缘呈 锯齿状
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
观察1号试管的上层液体,的确十分澄清,而7号试管 (对照组)中的上层液体较为浑浊,故依次判断1号试管 未完全凝集“++++”。
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改良
反应结果 ++++ +++ ++ +

试管底血细胞
上层液体浑浊度
血细胞呈厚膜状铺于管 完全澄清 底,边缘呈锯齿状
血细胞呈波曾贴于管底 微呈浑浊 ,边缘不齐
实验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阶段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可见阶 段,出现凝集、沉淀、补 体结合等反应
大分子颗粒性抗原 (如细菌、红细胞) 与其相应的抗体相 结合,在适量的电 解质存在及合适的 温度下,经过一定 的时间可以出现肉 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称为凝集反应
实验材料
试剂
1:10抗鸡红细 胞免疫血清
血细胞 呈厚膜 状铺于 管底, 边缘呈 锯齿状
澄清
++++
血细胞 呈厚膜 状铺于 管底, 边缘呈 锯齿状
澄清
+++
血细胞 呈波曾 贴于管 底,边 缘不齐
微浑浊
++
中央呈 较小圆 盘状沉 淀,边 缘凝集 呈颗粒 状
浑浊

无凝集 ,血细 胞沉于 管底呈 圆盘状
浑浊

无凝集 ,血细 胞沉于 管底呈 圆盘状
中央呈较小圆盘状沉淀 稍浑浊 ,边缘凝集呈颗粒状
血细胞呈较大的圆盘状 较浑浊 沉淀,边缘有少量凝集 颗粒
无凝集,血细胞沉于管 浑浊 底呈圆盘状
对1号试管是否凝集的判断——改良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现象
凝集强 度 管底血 细胞
上层液 体
++++
血细胞 呈厚膜 状铺于 管底, 边缘略 不平滑
澄清
++++
• 本实验中,1号管为完全凝集“++++”,并 未出现前带现象。而6号管为未凝集“—”, 可能是后带现象。后带现象难以排出,但 于5、6号试管稀释比间添加1~2组实验可以 缩小其范围。
其它影响因素讨论
电解质
温度
pH值
振荡
不同程度地影响试验结果
易出现的错误分析
(1)对照管凝集:
盐类凝集:所谓 盐类凝集即稀释 液中氯化钠达至 一定高浓度时,即 没有血清抗体也
4
血细胞 呈波曾 贴于管 底,边 缘不齐
5
中央呈 较小圆 盘状沉 淀,边 缘凝集 呈颗粒 状
67
无凝集, 无凝集, 血细胞 血细胞 沉于管 沉于管 底呈圆 底呈圆 盘状 盘状
实验结果
试管号 1
2
3
4
5
67
现象
凝集强度 ? ++++ ++++ +++ ++ — —
结果分析
以血清最高稀释度仍能出现“++”凝集 现象者,作为该免疫血清的效价(滴度) 本次实验中,第5管(1:640)呈“++” 凝集,第6管(1:1280)呈“+”凝集, 对照管为“-”,则该血清效价为1: 6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