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 份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 是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 知沟” 知沟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 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 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 的不平衡。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 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 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 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 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软件”方 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有限效果” 二、 “有限效果”理论
(一)《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有限效果论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
“有限效果论” 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 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 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 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例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 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口实”等等。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第一,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 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为了防 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 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 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 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 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五)“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 诉诸感情” (六)警钟效果(恐惧诉Baidu Nhomakorabea)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三、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第一,心怀敌意的人比心怀善良的人,更难受 他人思想的影响。 第二,想象力贫乏的人比想像力丰富的人较难 于劝服。 第三,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更不容易说通。 第四,具有社会进步倾向的人比遇事保守的人 劝服的困难要小一些。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 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 免疫”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 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 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 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 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举过一个十分 典型的例子,用来说明接种免疫论: 典型的例子,用来说明接种免疫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三)先说后说孰更有利 施拉姆:“首先提出的论点在引起 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论 点在被记住上是有利的”。
(四)“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 明示结论” 中”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 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 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 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 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知 识 量
知识上限
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的无穷性 知识的创新性 知识 知
填补“知识沟” 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 学生先思考)
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 B、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 C、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语言、时间、媒体); 拷问: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D、采取教育倾斜政策(但不是向北京、上海); 思考题:素质教育有利于农家子弟吗? 思考题: 为什么农家子弟成大器?(人才学释因) E、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内因、首因、关 键)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社交范围的差异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 因素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上限效果”假说 上限效果” 上限效果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 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 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 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 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 缩小。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 )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母曰: “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有项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 母尚织自若也。项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子之 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子弹论” 皮下注射论” 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 冲击是巨大的。 其次,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 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 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人们处处感受到 传播的“力量”。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早在23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论 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论 早在 述: 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 完美的人: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这样,而且当一 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确切断定时,更是这样。 某些作者在有关雄辫术的论文中认为,讲演者表 现出的人格的完美丝毫不能增加其劝导能力,这 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的个人特点可以 永远被看做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
第二,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 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 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 制约舆论。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 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认识。而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 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意义 知沟” 知沟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有效 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阶层开始, 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 的不平衡。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开 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 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 对策: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 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在“软件”方 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有限效果” 二、 “有限效果”理论
(一)《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拉扎斯菲尔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有限效果论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
“有限效果论” 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 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 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 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例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 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口实”等等。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第一,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 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为了防 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 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 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 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 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五)“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 诉诸感情” (六)警钟效果(恐惧诉Baidu Nhomakorabea)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三、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第一,心怀敌意的人比心怀善良的人,更难受 他人思想的影响。 第二,想象力贫乏的人比想像力丰富的人较难 于劝服。 第三,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更不容易说通。 第四,具有社会进步倾向的人比遇事保守的人 劝服的困难要小一些。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 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 免疫”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 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 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 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 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举过一个十分 典型的例子,用来说明接种免疫论: 典型的例子,用来说明接种免疫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三)先说后说孰更有利 施拉姆:“首先提出的论点在引起 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论 点在被记住上是有利的”。
(四)“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 明示结论” 中”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 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 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 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 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知 识 量
知识上限
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的无穷性 知识的创新性 知识 知
填补“知识沟” 填补“知识沟”的措施
(学生先思考) 学生先思考)
A、增加媒介接触机会; B、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 C、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语言、时间、媒体); 拷问: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D、采取教育倾斜政策(但不是向北京、上海); 思考题:素质教育有利于农家子弟吗? 思考题: 为什么农家子弟成大器?(人才学释因) E、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内因、首因、关 键)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社交范围的差异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 因素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上限效果”假说 上限效果” 上限效果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 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 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 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 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 缩小。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 )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母曰: “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有项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 母尚织自若也。项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子之 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子弹论” 皮下注射论” 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 冲击是巨大的。 其次,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 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 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人们处处感受到 传播的“力量”。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早在23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论 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论 早在 述: 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 完美的人: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这样,而且当一 个问题意见分歧又不能确切断定时,更是这样。 某些作者在有关雄辫术的论文中认为,讲演者表 现出的人格的完美丝毫不能增加其劝导能力,这 种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的个人特点可以 永远被看做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
第二,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 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 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 制约舆论。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 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认识。而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 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