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字

合集下载

古人取字——精选推荐

古人取字——精选推荐

古⼈取字现在的⼈,⼤多数有“名”,⽆“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的名,或姓名。

可是,在古代多数⼈,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既有“名”⼜有“字”,有些⼈名、字之外还有“号”。

(⼀)什么是名、字所谓“名”,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符号。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的,所以⼜称“表字”。

《礼记·檀⼸上》说:“幼名、冠字。

”《疏》云:“始⽣三⽉⽽始加名,故云幼名,年⼆⼗有为⽗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加字。

”⼜《仪礼·⼠冠礼》:“冠⽽字之,敬其名也。

君⽗之前称名,他⼈则称字也。

”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

男⼦到了⼆⼗岁成⼈,要举⾏冠礼,这标志着本⼈要出仕,进⼈社会。

⼥⼦长⼤后也要离开母家⽽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五岁许嫁时,举⾏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名⼀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名孔甲、履癸、外丙、雍⼰、盘庚、武丁、⼩⾟等,都以⼲⽀⼈名,可能与当时⼈重视时⾠的观念有关。

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名越来越复杂,给⼈起名也成了⼀门学问。

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鲁国⼤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寄托⽗辈期望等⼏个⽅⾯⽐照取名。

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千年来⼀直延续⾄今。

对于所⽣男孩、⼥孩,因其⽣理。

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

对男的取名多⽤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名就是典型的例⼦。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

古人的字是怎么取的古代人有“名”也有“字”,“名”又叫“本名”,“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但一般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才会取字。

字的用法是这样的:同辈人或地位相当的人,尊称别人用字;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可以称名而不称字;所以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如果是晚辈对长辈或者下级对上级的称呼,请看之前写《如果穿越到三国该怎么称呼人家》)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1 排行取字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这个次序就是伯(孟)、仲、叔、季表示排序,伯为嫡,孟为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吴孙氏弟兄了。

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如果兄弟数目多的话请参考“司马八达”2 意义相同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是光线充足;马超字孟起,超与起皆有多过的意思黄盖字公覆,覆及盖有遮蔽、隐藏之意;张辽字文远,辽和远有遥远的意思;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3 意义相反贾诩字文和,诩为夸口,而和为适中、恰当。

甘宁字兴霸,宁与兴意思相反。

邓艾字士载,艾是停止,而载则动。

吕蒙字子明,蒙与明意思相反为不明。

钟会字士季,会是短时间,季为长时间。

诸葛诞字公休,诞为开始,休为结局。

4 意义相顺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刘备字玄德,《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施泽万物却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却不为其主宰,就叫做深厚的恩德。

古人字号的取名规则

古人字号的取名规则

古人字号的取名规则
古人取名时,往往注重名字的内涵,所以字号基本都是对名字内涵的延伸。

男子等到20岁行冠礼(成人礼)时取字号,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许嫁)时取字号。

1、名、字意思相同
名与字意义相同,两者可以称为“同义反复”。

比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两者意义相同。

颜回,字子渊,回与渊都是水的意思。

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都是发光的意思。

2、名、字意思相近
名与字意思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两者可以称为“近义相似”。

比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捕鱼的,两者互相辅助。

3、名、字意思相反
名与字意思相反,两者可以称为“意义相对”。

比如曾点,字皙,点为黑色污点,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4、名、字互为补充
名与字互为补充,字是名意义的延伸,两者可以称为“连义推想”。

比如白居易字乐天,“居易”是因,“乐天”是果。

只有居住之地安静祥
和,才会乐天知命。

再比如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

古人取字的三种方式

古人取字的三种方式

古人取字的三种方式
古人取字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同义反复、反义相对和连义推想。

1. 同义反复:这种方式是选取与本名意义相近的字作为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等。

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用表字来对名字进行解释或补充。

2. 反义相对:这种方式则是选取与本名意义相反的字作为表字,如曾点字皙,黑白相反;韩愈字退之,进退相对等。

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用表字来对名字进行对立或补充。

3. 连义推想:这种方式是选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字作为表字,如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之”,而为“瞻”。

张岱字宗子,取“岱宗夫何如”之意等。

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是用表字来对名字进行拓展或深化。

取字方式并不固定,但是从古人取字的三种方式可以看出,古人取字的方式是有规律的,它们往往与名字的意义相关,并且有一定的补充或解释作用。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在中国古代,取名和起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名字和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古人非常注重取名和起字的规则,以期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让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有所成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取名和起字的规则。

一、名字的规则1. 名字的来源古人取名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辈或祖先的名字中取名;(2)从古代的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名;(3)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名;(4)从人物的品质或才能中取名。

2. 名字的组成古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姓和一个名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字。

名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姓氏要尽量简单明了,易于辨认;(2)名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名;(3)名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4)名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名字的寓意古人取名时,一般会给名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名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二、起字的规则1. 起字的来源古人起字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母或师长的字中取字;(2)从自己的性格或才能中取字;(3)从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字;(4)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字。

2. 起字的组成古人的起字一般由一个字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号。

起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字;(2)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3)字的形象要美观,不能太过朴素;(4)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起字的寓意古人起字时,一般会给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起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三、名字和起字的搭配古人取名和起字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名字和起字的搭配要和谐、协调,不能出现不搭调的情况。

古人取字的基本原则

古人取字的基本原则

古人取字的基本原则
古人取字方式有以下9种:
1、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

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为平原。

2、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

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3、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

如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

4、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

如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5、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

如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

6、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

如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

7、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

如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

8、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

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

9、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

如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

古人取字的要求

古人取字的要求

古人取字的要求
古人取字的要求因时代和身份而异。

在先秦时期,取字通常遵循伯仲叔季的顺序,即长子为伯,次子为仲,以此类推。

例如,孔子的学生伯虔和仲由,他们的字分别表示他们在兄弟中的排序。

在汉唐时期,取字常常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寓意,如文天祥的“文”字,表示“文明”,孟浩然的“浩”字,表示“宏大”,韩愈的“愈”字,表示“更加”。

同时,取字也常常与古人的谦虚和尊敬有关。

例如,晚辈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谦称自己为“愚”、“鄙”、“敝”、“卑”、“窃”、“臣”、“仆”,而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等。

另外,取字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避免与圣贤重名,不犯讳名等。

总的来说,古人取字既注重礼仪和传统,又注重文化内涵和寓意。

古人取表字的典故

古人取表字的典故

古人取表字的典故
古人取表字有多种方式和典故。

1. 源自古代礼仪:男子20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及笄嫁时取字,以表示成年。

这一习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

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需要取一个字,用以区别长幼尊卑。

同时在本名以外所起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这就是表字。

表字是一个人的另一个名字,通常取自典故、文学作品或典籍中的某一词语。

2. 体现个人特质:表字通常是父母或长辈为子女取的,也可以自己取,表字常常与人的性格、成就、志向或命运相关联,它承载着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个人特质,有更加强的个人符号。

例如,曹操的字是孟德,表达了其文雅、有德行的特质;屈原的字是原,表达了其宽广、宏大的胸怀。

3. 蕴含典故或寓意:古人取表字时,有时会参考典籍、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寻找与自己性格、命运相似的词语作为表字。

例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他的表字就取自《诗经》中的一句诗:“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同时,仲由为人勇猛,好武事,所以取字“子路”,蕴含了他勇猛、好武的性格特点。

4. 排行取字:古人还有按照兄弟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的习惯。

例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

这种排行取字的方式也是古人取表字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取字的方法

古代取字的方法

古代取字的方法
在古代呀,取字可不像咱们现在取个网名那么随意呢。

一种常见的取字方法是和名相关联。

比如说名和字的意义相同或者相近。

像诸葛亮,他的名是亮,字孔明。

“亮”和“明”那意思不就差不多嘛,都是表示光亮、明亮的感觉。

这就好像是给名字再找个双胞胎兄弟一样,强调这个美好的寓意呢。

还有名和字意义相反的情况哦。

就像韩愈,他的名是愈,字退之。

“愈”有更加、越发的意思,而“退之”却有一种往后退、谦逊的感觉。

这一进一退之间,可有着古人的智慧呢。

他们觉得这样可以相互补充,让别人看到名字和字的时候,就感觉这个人很有内涵,懂得平衡和自省。

还有根据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来取字的呢。

老大可能字里带个“伯”字,老二就带个“仲”字,老三是“叔”字,老四就是“季”字啦。

就像三国里的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

这样取字,家族里的辈分关系一下子就清晰明了,就像给每个人在家族的大拼图里找到了准确的位置,大家一看字就知道你在家族里是个啥地位啦。

而且呀,取字还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家族期望有关系呢。

如果家族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取的字可能就和“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的品德有关。

要是希望孩子有远大的志向,字里可能就会有“鹏”“鸿”之类象征远大抱负的字。

这字呀,就像是家族给孩子画的一幅蓝图,寄托着满满的期望。

中国古代给男子取字的由来和含义

中国古代给男子取字的由来和含义

中国古代给男子取字的由来和含义大家是否好奇,我们如今所用名字,跟古人是否有区别呢?其实对于古人而言,名是一回事字有又是另一回事,名是父亲所取,而字是加冠所用。

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常常会发现古时候男子互相称呼的并不是彼此的名而是字,如李白字太白,诸葛亮字孔明,周总理字翔宇中国古代给男子取字的由来和含义,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

由来取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

在周代,贵族男子20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从此列入“丈夫”行列。

这一仪式之后,通过占卜选定的加冠嘉宾会根据他名的含义,给他起一个字。

这一习俗在《礼记·曲礼上》和《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中均有记载,即“男子二十冠而字”。

含义1.表示成年:名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后,别人不宜再直呼其名,所以需要另取字。

取字是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他就可以参与社会交际,甚至“治人”。

2.表达德行:字通常与名有关联,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德行或本名的意义。

字也常被称为“表字”,因为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含义相近,都表达了明亮、智慧的意思。

3.避讳习俗: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这叫作“以讳事神”。

取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讳,避免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直接称呼他人的名。

发展变化1.取字对象的扩展: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

宋代时,尽管下层社会的人还不得取字,但取字的习俗已经被普遍推广开来,请人起字也变得简单了。

2.取字方式的改变:先秦时代,字是举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

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父祖、老师或请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

而且也不一定都到了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下的。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①同义反复。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

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

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

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

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

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

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

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

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

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

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

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

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古人取字大全

古人取字大全

古人取字大全古代名字影视剧中盘点比如:宇文邕,宇文是复姓,邕同“雍”,表示和睦,和谐。

梅长苏,指宋代苏轼。

白子画,温润如玉、云淡风轻、孤冷出尘、仙姿秀逸。

夜华,临风玉树,笑起来时三千世界齐放光彩。

夜华由杨洋饰演,古装剧照展现出古装美少年的风采。

林惊羽,由王俊凯饰演,其中王俊凯的扮相让人惊艳。

古代名字不错的盘点比如:陶渊明,表示文雅、唯美、庄严。

王羲之。

表示唯美。

纳兰容若,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嬴政,表示庄严。

颜渊,表示文雅。

白居易,表示唯美。

郭沫若,是唯美的风格。

韩非,风格文雅。

沈从文,文雅的风格。

萧子良,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等时称八友。

完颜盈歌,女真族领袖。

高渐离,擅长击筑,战国燕国人。

扶苏,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高长恭,唯美、霸气的风格。

古代名字怎么起技巧技巧一:偏向于古风的姓氏。

要想起个古代的名字,就要有一个偏向于古代的姓氏,像姬、姜、赢、姒、景、萧、宁、楼、南宫、独孤、慕容等,这些姓氏都适合起名。

技巧二:用衬字起名。

衬字一般是没有涵义的汉字,有两种,一种是表示高洁的,一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

像是、之、如、然等这类字。

技巧三:采用较为古风的字。

取名要用一些表示品德、纪念的字眼,这样会显得更加有古代感。

在名字中可以加入像博、德、贤、渊这些元素。

技巧四:借鉴古文文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只要去图书馆随便翻阅一本古文书籍,都会有很多不错的收获。

小编在这为你推荐几本好书,如山海经,汉书等等。

古代名字涵养的参考比如:瑾瑜,来自成语握瑾怀瑜,表示拥有美好的品德。

晟睿,表示智慧。

天磊,表示重石积累。

天佑,表示受到上天庇佑的孩子。

伟宸,表示古代的君王。

楷瑞,表示楷模。

伟诚,表示伟大和诚实。

伟奇,表示神奇。

墨渊,表示靠得住。

立轩,表示气度。

文博,表示文采飞扬。

文昊,表示广大无边。

古代名字两个字参考起予、方芳、昭才、惠硕、晨鼎、增战、守绪、鹤芮、清尘、奕川、随旭、燕俊、士兵、承雯、阔阔、钦峰、立韵、倩儒、榕笑、锦沂、鑫宽、熙民、维抄、业卿、沛新、柳吟、荣旌、自榕、硕晋、碧珺、唯琨、焜元、润焕、南齐、榕宜、翔蔚、望荃、顺谷、宁铎、修祺、洛语、羽宣、锐冬、应轶、世芯、广继、公瑞、翰伯、有培、晋臣古代名字三个字参考忆宝河、忆广孝、忆乐善、忆万应、忆仲坚、忆仲明、忆先旭、忆胤唯、忆海郡、忆森轩、忆瑾媛、忆妍儒、忆益玮、忆学燕、忆潇意、风从望、风自铸、风轩敏、风有远、风黎泳、风渝松、风胤源、风源芝、风晴萧、风宝山、风景珩、风逢盛、风之芝、风龄萱、墨文玫、墨玖楚、墨宁鸿、墨燚荣、墨允煦、墨子德、墨源苗、墨彩信、墨利宁、墨静祯、墨方讯、墨显业、墨炳乐、墨芳威古代名字四个字参考浅夏尚矫、浅夏森跃、浅夏昊添、浅夏凡越、浅夏云龚、浅夏阜城、浅夏巍婕、浅夏添帆、浅夏小希、浅夏荣钟、浅夏尉坤、浅夏锦赐、浅夏福同、浅夏剑堂、浅夏道益、慕菡士茵、慕菡易健、慕菡景雄、慕菡舒予、慕菡声教、慕菡婉侨、慕菡允藏、慕菡美庄、慕菡相寅、慕菡扬敏、慕菡凌沁、慕菡瞻辰、慕菡孝兵、慕菡姝婉、慕菡震德、上官樟谊、上官照菲、上官孟如、上官振婉、上官韵皓、上官平清、上官列斯、上官施鑫、上官凌省、上官声怀、上官祺荣、上官语词、上官端英、上官建焕、上官应桢。

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义

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义


“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子”是衬字
·
东汉 班固
名固 字孟坚 《尔雅•释诂》:
“坚,固也” 。 《说文解字》:
“凡坚牢曰固” 现在汉语中:
“坚固”一词 “孟”是排行
三国 曹植
名植 字子建
《玉篇.木部》: “植,树也”,
《广韵》:“建, 树也”。
“植”与“建”皆 为“树立”之意。
唐代 孟郊
名郊 字东野
《说文解字》: “野,郊也”
“子”、“东” 为衬字。
2
晋朝 陆机
名机 字士衡 “机”、“衡”
皆为北斗中星 名
三国 陈琳
陈 琳
名琳 字孔璋
《说文解字》: “琳,美玉 也”、“璋, 为玉器”
宋朝朱熹,
3
名熹,字元晦。
《声类》曰:
“熹,亦熙字也, 熙,光明也。”
名庆春 字舍予
甘肃敦煌
给自己取字吧
陈国斌 名 国斌 “斌”同“彬”,文
雅也 可取字:文 雅
雅之 季雅 季拙
(浙江2015年高考)
6.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 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 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 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古人取字的几种方法
主要内容
一、古人取字之原因 二、古人取字的方法 三、给自己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
名、冠字,周道也”
孔颖达疏:“始生三月
而始加名,故云幼名,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 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
取字的方法
1、意义相同 2、意义相辅 3、意义相反 4、引经用典 5、拆 字
《楚辞·九歌·山 鬼》:“杳冥冥兮

中国传统起名文化

中国传统起名文化

中国传统起名文化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中国古人的名字,包含了很多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涉及众多文化知识。

古人取名字的方式、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取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以貌为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相貌定名也是一种方法,分外是女性使用较多,如:宋美龄、梅艳芳、新凤霞、张瑞芳等;此中男性也有,如:刘英俊、任帅等。

但在给宝宝起这类名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男孩少起这种名字,二是假如宝宝长相一般,最好不起这种俏丽名字。

2、以名言志。

以志向为名,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家教、望子成龙的传统。

而且这一名字可耳濡目染地起到督促宝宝努力向上的作用,让宝宝从小有一种责任和抱负,并时刻紧记自己的使命。

古往今来,以志向扬名是永恒的主题,也是给宝宝起名的首选。

志向所包罗的内允许多,比如,职业方面的,如:聂耳(聂耳,四个耳朵,音乐家)、朱践耳(音乐家);专长方面的,如:程思远、鲁智深(法号)、刘文学、李有才;功业方面的,如:雷振邦;学业方面的,如:钱学森。

当然,借象征来表达志向,也可使名字更具文学性、形象性。

如:徐鹏飞、金圣叹、叶剑英、成龙、杨万里、康有为,都是不错的名字。

3、以德为名。

中国人注重品行,所谓德才兼备,德在才先。

因此,以德起名也是一种传统。

比如:曹孟德、朱德、彭德怀、张学良、李德生、王海容、麦贤德等。

4、以安全为名。

中国人历来有追求安全、顺遂、祥和的传统,如:董平、徐宁、张顺、宋平、谢静宜、李宁、李国安、于纯顺等。

5、以长寿为名。

如:王昌龄、辛弃疾、蒲松龄、张万年、李月久、牛百岁等。

6、以典故为名。

中国的典故成千上万,很多父母乐于用典故为宝宝定名,使名字更具有文化韵味。

比如:周梦蝶(庄周梦蝶)、吕非熊(周文王卜卦得非熊,遇吕尚)、徐鹏飞(《庄子》)、胡慧中(秀外慧中)、胡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王若飞(《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张恨水(李煜《想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养浩(《孟子》:君子养浩然之气)等。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的重视程度。

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来起名字的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的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先秦时期孩子3 个月时由“父名之”《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

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

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

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

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咱中国人老祖宗那可是相当有文化底蕴的呀!古代人起字那可是有一套一套的呢!你想想,那时候的人可讲究啦。

古人起字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那都是有深意有讲究的哟。

一般来说呀,会根据本名的含义来延伸。

比如说,一个人叫“勇”,那他的字可能就会是“毅”之类的,强调他勇敢坚毅的品质,这不是很妙嘛!这就好像是给名字又加了一层注解,让别人更能理解他这个人呢。

还有啊,会根据排行来起字呢。

家里老大可能就会有个“伯”字相关的字,老二呢就是“仲”,老三是“叔”,老小就是“季”啦。

你看这多有意思,一下子就知道在家里的地位了。

就好像现在家里的老大老二一样,有个特别的称呼,多亲切呀!也有的人起字会参考一些经典著作或者典故呢。

从那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给自己取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字。

这就好比现在我们从书本里找一句喜欢的话当作座右铭一样,多有意义呀!而且哦,古人起字还会考虑五行呢。

什么金呀木呀水呀火呀土呀,要是觉得自己命中缺啥,就在字里补上,祈求能平衡一下,这是不是很神奇呢?这就跟现在有的人会根据星座来分析自己的性格命运有点像呢,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是一种寄托呀。

你再想想,古人之间互相称呼字,那感觉多文雅呀!比起直呼其名,叫字显得多尊重呀。

这就像我们现在跟朋友之间会有一些亲昵的称呼,显得关系特别好一样。

古代人在这方面可真是讲究呢,通过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性格还有文化素养。

你说,这古人起字的方法是不是特别有趣,特别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要是我们现在也能像古人那样给自己起个字,那该多有意思呀!说不定还能掀起一股复古的潮流呢!咱也感受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魅力,多棒呀!咱可不能把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呀,得好好传承下去呢!。

古人取“字”取“号”有讲究

古人取“字”取“号”有讲究

古人取“字”取“号”有讲究作者:来源:《小读者之友》2019年第05期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并列式,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

比如,屈平,字原。

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再比如,孟轲,字子舆。

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车的意思。

辅助式,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

比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

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

比如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而且,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独占。

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

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和“秦穆公”之类。

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號,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摘自“家国学”微信公众号,有改动)。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2年第04期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

”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

等长到20岁,可以挽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而,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

因此,“字”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为外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准备的,自己从来不去使用。

例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为“亮”。

此外,名与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婴儿出生伊始,父母和长辈显然无法断定其将来的德行如何,因此,为孩子取“名”一般都选用意思比較宽泛的字。

待孩子长大,至弱冠之年,其个性、禀赋包括缺点已为外界所了解,此时,长辈再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扬、劝诱、敦促之意。

古时男子的字

古时男子的字

古时男子的字在古代呀,男子的字那可有着很多讲究呢。

一、字的由来与意义在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字。

这字呢,可不是随随便便取的。

它就像是男子的另一个身份标识。

一般来说,名是出生时父母给取的,比较亲昵和随意一些。

而字呢,就更加庄重,是一种社交中的称呼。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小名和大名,不过字的意义可要比我们现在的大名还深刻呢。

比如说,在长辈称呼晚辈或者平辈之间亲昵称呼的时候,可能会称名。

但是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比如拜见长辈、参加宴会或者与他人进行正式交往的时候,称字就显得很有礼貌,是对对方的尊重。

二、取字的方式那古人取字都有哪些方式呢?一种是根据名的含义来取字。

比如说诸葛亮,亮这个名,他的字孔明,“明”和“亮”的意思是相近的。

这种取字方式就像是在名字的含义上进行延伸,让这个男子的名字和字就像一对亲密的伙伴,相辅相成。

还有一种呢,是名和字互为补充。

像岳飞,字鹏举。

“飞”和“鹏举”,鹏是一种能高飞的神鸟,鹏举就很形象地描绘出了一种高飞的状态,补充了“飞”这个名的含义,让人一听就觉得这个人充满了力量和志向。

三、字与文化的关系男子的字也和当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很多字都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

像“仁”“义”“礼”“智”“信”这些字常常会出现在字当中。

这就表明这个男子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他的字也是他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

而且呀,字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呢。

在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男子的字可能就会取得很有诗意,充满了文学的韵味;而在一个尚武的时代,字可能就会带有一些阳刚、豪迈的气息。

四、字在历史中的例子咱就说苏轼吧,他字子瞻。

这个“瞻”字就很有意思。

苏轼这个人一生坎坷,但是他为人豁达。

“瞻”字呢,有一种眺望远方、高瞻远瞩的感觉。

这和他的诗词风格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

他的诗词中常常有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展望,这个字就像是他的一个标签,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性格和思想。

再看李白,字太白。

陶渊明的取字方法

陶渊明的取字方法

陶渊明的取字方法大家有没有好奇过陶渊明取字的方法呀?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古人取字的背景和意义。

咱得先知道啊,在古代,名和字可是有不同含义的哟。

名呢,一般是出生的时候长辈给取的,寄予了各种美好的期望,像什么健康啊、聪明啊之类的。

而字呢,大多是成年之后才有的,通常是在举行冠礼或者笄礼的时候取,这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有了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啦。

取字这个事儿,就像是给自己的人生又增添了一个独特的标识,体现了一个人的身份、志向、性格啥的。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那个时候取字的风气可是很盛行的哟。

很多文人墨客都会给自己取一个特别的字,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二、陶渊明的字“元亮”解析。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这个“元亮”可大有讲究呢。

“元”这个字啊,在古代有很多美好的寓意。

它常常代表着开始、第一、根源等意思。

就好像新的一天从早晨开始,新的生命从诞生开始一样,“元”有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

用“元”来作为字的一部分,也许陶渊明是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吧,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有一个好的开端,充满光明和希望。

“亮”这个字呢,通常有光明、明亮、聪慧等含义。

大家想想看,夜晚有了明亮的月光,才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个人如果头脑聪慧,心里就像有一盏明灯一样,能够看清周围的一切。

陶渊明取“亮”字,说不定是想表明自己是一个心地光明、头脑聪慧的人呢。

他一生向往自由、热爱自然,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独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陶渊明取字与他的人生志向和性格特点的关系。

陶渊明的取字“元亮”,其实和他的人生志向以及性格特点是紧密相连的哟。

从人生志向方面来说,陶渊明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元亮”这个字所蕴含的光明、希望和聪慧的寓意,正体现了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像那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了力量和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

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

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

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

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

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

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

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

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

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

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

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

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

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

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

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

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

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

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

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

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

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

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

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

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

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

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

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

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

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

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

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四、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

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五、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

这样的例子有:宋末诗人谢翱字皋羽,明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另外,范珏字双玉,郑重字千里,尤侗字同人,毛奇龄字大可也是这种取字方式。

六、名加词合成字。

例如,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曾朴字孟朴,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字,范宣字宣子,谢奕字无奕。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男性的词,如仲山父、仲尼父。

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公孙侨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

有的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

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

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现代人称古代人,多依现在习惯称名不称字,但对有一些名人,人们却称字不称名,以致人们把字误认为是名。

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原”就是字而不是名,他的名叫“平”,依现在的习惯可以称他为“屈平”,但很少有人这么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是“平”。

下面这些人都是字“著名”而名退二线的,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伍子胥,名员字子胥;项羽,名籍字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施耐庵,名安字耐庵;唐伯虎,名寅字伯虎;纪晓岚,名昀字晓岚。

现代人也有少数以字称于世的。

文学家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瞿秋白,名霜字秋白;沈雁冰,名德鸿字雁冰;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诗人刘复,字半农。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

“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

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古人名与字组合的方式《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

”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

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1 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

如:周瑜,字公瑾。

瑜和瑾都是美玉。

杜甫,字子美。

“甫,男子之美称也。

”欧阳修,字永叔。

“修,长也”;“永,水长也”。

2 反义相应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

如:曾点,字皙。

“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韩愈,字退之。

“愈”与“退”意思相反。

朱熹,字元晦。

“熹”与“晦”,明暗相对。

3 连类相及义类相近,遂因甲而及乙。

如:孙策,字伯符。

策、符都是信物,但形制、用途不一。

崔豹,字正能。

“能,熊属,足似鹿。

”豹、能本为二物,但同为猛兽,所以可相应。

孔稚圭,字德璋。

圭、璋同是古代礼器,形制不同,用途也异,但都是诸侯所执,故可并称。

4 辨物统类名与字是代表的两种物品,二者可能是种与属的关系,加以辨别说明,说明其种类。

如:孔鲤,字伯鱼。

鲤为鱼的一种。

周鲂,字子鱼。

鲂是鱼的一种。

5 景仰前贤为了对前代的圣人、贤者表示景仰,便袭用他们的名字。

袭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等字眼,有的则不加,因为用他的名字的本身就是敬仰。

如:司马相如,字长卿。

《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因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

既表蔺相如的身份,也表自己的愿望。

6 概括经义汉代儒家的经典成了老幼皆习的课本,经文成为名字来源。

如:嵇康,字叔夜。

《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是说成王虽然即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是兢兢业业,深夜操劳。

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

赵云,字子龙。

取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7 使用典故如:唐代韩,字致尧。

《搜神记》:“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

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