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学案(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班级姓名第组
高三语文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第一课时)设计人: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判断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修辞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标清序号,分条作答,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知识链接】
1、修辞格:又叫做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
它是修辞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
所以,鉴赏古诗文,如果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
2、常考修辞梳理
修辞方法定义、特征举例说明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
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
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
另一事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不期
而至的塞外飞雪比喻为春风催开的梨花,新奇生
动。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其作用是
色彩更加鲜明,表意更加丰
富,描写形象更加生动。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诗人与月亮嬉戏,
拟人手法的运用产生一种清新活泼的艺术效果。
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
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
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
作用在于:揭示本质,给人
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
染力;展开联想,创造气氛。
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
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为了形容楼高,
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两处用了夸张的方法。
先
说站在楼下可以摘下星辰,又说在楼上高声说话
会惊动天上的仙人。
这样的叙述,使我们对“危
楼”的高度,有了极其强烈的印象。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所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这种
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要说
的人或事物。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用“绿”代叶,用“红”代花。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
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
思。
其作用是句式整齐,有
节奏感和音乐美;表意凝
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
”这是律诗中的对偶,词性平仄相
对,句法相当,非常工整。
练,抒情酣畅。
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
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
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
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
式。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
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木
兰从战场凯旋回到家时的喜悦。
对比把两个不同的事物,并列在
一起,让他们互相对照,从
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与富家贵
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
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
法说出。
作用:启发思考,
承上启下,深化主题,令人
回味。
如:元曲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
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
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
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
情。
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语气冷峻,强调
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
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
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
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
种修辞方式。
双关一般可分
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
种。
1谐音双关: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
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
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
后语中经常出现。
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
不出”。
叠字叠字又称重言,是将两个
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
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
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
颜色等的修辞方式。
作用主
要有三种:增强形象美;语
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
韵律协调,增强音乐美;增
强意境美。
1《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用“嘈嘈”摹拟大弦的粗重声,用“切切”摹拟
小弦的轻细声。
点缀几个叠字,就使声音变得具
体真切。
2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
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形容水田一片,视野苍茫;
“阴阴”描写夏木茂密,意境幽深。
两种景象,互
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
画意盎然。
【学法指导】
1、典型问法:
1. 这首诗(或某一联、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一联、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典型答法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手法)
步骤二: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阐运用)
步骤三: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析效果)
3、典型答题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把雨后的池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它能清楚地倒映出池边的房檐和楹柱;
③生动形象第表现了雨后水面的平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检测题】
一、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纪昀(jǐ yún)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
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
2、李白《秋浦歌》)中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周瑜的风流儒雅,指挥若定,轻轻松松就把曹军打得惨败,表现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
4、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特征。
5、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的奢靡生活以而老百姓们所面对的严酷的生活环境和无助。
6、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晚年飘泊、孤寂的生活状态。
二、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3、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齿。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总结:
三、简析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简析第三联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年月班级姓名第组
高三语文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设计人: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判断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修辞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标清序号,分条作答,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这首词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小重山〃端午(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二、试分析颔联使用的修辞手法。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三、这首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四、试分析颈联使用的修辞手法。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桃花园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年月班级姓名第组
高三语文导学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第三课时)设计人: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判断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分析修辞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标清序号,分条作答,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词的上片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请作简要分析。
踏莎行(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
长年与客分携处。
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
天涯客里多歧路。
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注】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被贬至广西桂林,次年遭贬落职而放归。
他北归之后,其友刘子思被贬。
二、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三、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句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四、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试作具体分析。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山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
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第一课时答案
一、1、比喻、拟人 2、比喻、夸张 3、借代、夸张4、对偶、叠字 5、借代、对比 6、比喻、设问
二、1、借喻 2、借代 3、借代 4、借喻
三、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③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
③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第二课时答案
一、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②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③表达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二、①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②句中的“烟尘” “鼓角;代边境战争;
③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三、①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②一二句用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写出了诗人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虑万分的心境和投笔从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奋然之气。
③三四句继续用反问,从反面有力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同时亦使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溢于言表,牢骚的意味更加浓郁。
四、①使用了双关(谐音)的修辞手法;
②句中的的“无忌”既指魏国公子信陵君,又,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
“莫愁”既指善歌的少女“莫愁”,又取“莫要愁”之意。
③具有反讽意味,谴斥了王孙公子的肆无忌惮,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第三课时答案
一、①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
②“漠漠”二字叠用,更显雾气厚重,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萧萧’二字叠用,更有萧条凄凉的韵味;
③叠字的使用,使诗歌更具音律美, 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更能表达作者孤苦失落的感情。
二.、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
②对偶,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说新月“学”扇。
三、①对偶,“秋月”句对“春花”句,“床边,放一车”句对“窗前,钞几联”句;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四、①比喻。
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
②拟人。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赋予山灵人的情感,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
③双关。
“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
④对比。
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