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23.马说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8张PPT)
6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
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
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
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
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而—— 表转折,但是
故—— 因此 之—— 结构助词,的
虽—— 即使
10
第一段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 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 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11
思考:
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人 教部编 版八年 级下册 语文第 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 张PPT)
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
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
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
重。
7
生字注音:
祗( zhǐ ) 骈 (pián)
一食或尽粟一石(
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
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
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
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
等同策之不以怎其么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用鞭,子曰打:“天正确下的无方马法!”呜通呼“!才其”,真才无能马邪?其真不知马拿也着。
面对
难道
恐怕
翻译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 后有千里马。千 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 里马常有,而伯 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 乐不常有。故虽 会经常有。因此,即使 有名马,只辱于 有名贵的的马,也只能 奴隶人之手,骈 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手 死于槽枥 之间, 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不以千里称也。 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áolì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其真不知马也。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 难道 ) 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执策而临之曰 (千里马)
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 ( 有时) 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样 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一样 )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见 才美不外见 ( 显现 ) 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才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学习第二段
实词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 才美—— 才喂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
常——
虚词:
是——
或—— 有时 其—— 代“千里马”安—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作代词
怎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 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 论马。我们学习过 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见 xiàn
邪 yé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 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其真不知.马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A项,用马鞭驱赶。/马鞭。B项,方法。/说。C项,知道,了 解。D项,吃。/同“饲”,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六单元
自主知识导学
23 马 说
合作探究学习
提升拓展训练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 全文。
2.理解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的作者是 韩愈 ,字 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教育 家。
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 唐 代文学家、 思想 家、
然 龙 弗 得 云 /无 以 神 其 灵 矣
10.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其__所__凭__依__,__乃__其__所__自__为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示__例__:__施__展__个__人__才__能__的__机__会__、__条__件__并__不__是__从__天__而__降__的__,__而__是__要__靠__自__己__ _去__创__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 这样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神妙地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依 靠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因声求气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全文,把遇 到的不懂的字圈出来,读得 不顺的句子画出来。
因声求气
2、学生代表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读对了吗 ?停顿合适吗? 是否读出了感 情?
因声求气
读准字音
祗 zhĭ d骈ànpián
槽枥 cáo lì 石
策 cè 粟 sù
因声求气
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
文章的气韵。
因文解字
参考注释,疏通词句, 口头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 内容划下来。
因文解字
相互释疑
把你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吧 让我们共同解决
因文解字 总结 重要实词
祗辱
只
骈死 策之不以其道
并列而死 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执策而临之
拿着 面对
是马也
这
因文解字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 读出文章的不平之气。 2 通过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 言词语的意思。 3 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 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其内容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 题提出精辟的见解, 托物寓意的一 种体裁。 如《爱莲说》
写作背景
o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 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求任用, “而志不得通”,尽 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 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
因文解字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本文题目为“马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一种以“议论兼记叙” 为表达方式的文体,又叫“杂 说”“说体文”。本文课题“马说”, 即是对千里马的形象进行记叙、议论。
《马说》依次记叙了“惨死”的千里马、“挨饿”的千里马、 “孤独”的千里马,作者为何不按照严重程度逐渐加强的顺 序来安排内容呢?
起承转合议“马”
第二课时:言语如潮诉“马”
怀才不遇托“马”
预习提示
(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读清课文。 祗(zh ǐ )、骈(pi á n)、槽(c á o)、枥(l ì)、 食( shí)不饱 食( sì)马者 尽粟(s ù ) 一石(d à n)、才美不外见(xi à n) (二)把握节奏,读顺句读。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结合注释,读懂文意。 1.重要文言实词:故、是、策 2.重要文言虚词:呜呼、也 (1)“呜呼”有以下四种含义,细读课文,文中的“呜呼”是什么意思? A.叹词,表示悲伤。如“呜呼,亦可悲也。” B.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如“呜呼孝廉谁可比!” C.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如“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D.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如“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zhāo zhā]”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变化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深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得出 结论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业: 背诵课文
马说
韩愈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 第二课时
环节一 言语如潮诉“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马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说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 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 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 解并且体贴它啊。
读“马”——字音、语调、节奏、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文言虚词: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cè
xiàn
lè
策 外见 伯乐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优秀课件(33张ppt)
朗 读准字音 读 读得流畅 时 语速适当 刻 节奏准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p骈ián死于/槽cáo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shí
sù dàn s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
• 食——吃 • 或——有时 • 食——通“饲”,喂 • 是——这种,这样 •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 见—— 通“现”,表现 • 且——犹,尚且 • 等——等同 • 安——怎么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 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 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 当 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 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喻人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用一个词概括本段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_课 马说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_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第23*课马说1234知识导航课内精读课外赏读新题专列【一词多义】1.之:(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2)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3)马之千里者(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义)2. 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执策而临之(马鞭)4. 而:(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2)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5.食:(1)食不饱(吃,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6.其:(1)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2)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4)策之不以其道(它的)7.以:(1)以其境过清(因,因为)(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古今异义】①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古义:同样、等同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词类活用】①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通假字】①食马者(同“饲”,喂)②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特殊句式】①反问句:其真无马邪?②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③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虽( )有名马,祗( )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 )或( )尽粟一石。
食②(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虽因此虽然同“衹(只)”,只、仅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著称吃有时同“饲”,喂这样的( )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 )之不以( )其道( ),食之不能尽( )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①( )真无马邪( )?其②( )真不知马也!虽然本领,才能(同“现”)犹,尚且等同,一样怎么,哪里,疑问代词用马鞭驱赶按照正确方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才能,才干通晓面对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表反问语气,吗表推测语气,恐怕2. 文言词汇选择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0张PPT)
你会译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读出语气 :
抓住句末
字 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 (矣)
读懂课文:
1、读了全文,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为什么不能日行千里?
答疑解难:
要求:
将自己划出的疑难问题提出, 会的同学解疑,同学不会的老师 再进行指导。
当堂检测: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策 执策而临之( 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
)
表推测语气
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xié)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yé
读出停顿: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独立翻译全文。 要求:
1、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或有疑问的 字词划出来。
2、译完的请举手。
3、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出食马者 怎样的形象?
4、本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指什 么样的人?
深入探究: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 是说“马”吗?
O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其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23 马 说PPT课件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1)师: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说的只是“马”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生甲:不是。本文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 社会现状。 生乙: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 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 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 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8.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世__有__伯__乐__,__然__后__有__千__里__马__。_____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槽.枥.( cáo lì )
外见.( xiàn )
祗.
( zhǐ )
尽粟.( sù ) 食.马者( sì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课件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贰 古今异义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以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尽:吃尽。
辱:受屈辱。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 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也 , 虽 有 千 里 之 能 , 食 不 饱 ,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
马 之 千 里 者 , 一 食 或 尽 粟 一
于有千
槽名里
枥 之 间 , 不 以 千 里 称 也 。
马 , 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 , 骈 死
马 常 有 , 而 伯 乐 不 常 有 。 故 虽
世 有 伯 乐 , 然 后 有 千 里 马 。
马 说 韩
愈
贰 词句注解
1 辱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2 一同
3 著称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 吃一顿
5 能力
6 这种,这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壹 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 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 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
新课导入
《万马奔腾》
2
新课导入
马是一种吉祥、神圣、充满灵性的动物,是人类的
朋友,是文人笔下的宠儿,自古以来许多成语都用到一
个“马”字,同学们能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示例: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放马南山、
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
青梅竹马、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 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 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观点的。
先在第1段,提出问题,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 进行论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接着第2段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扼杀的原因。
最后第3段,强烈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将不识马者的虚妄无 知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 知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3
新课导入
万马奔腾
4
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
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 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 韩愈,世称韩昌黎。有作品集
《昌黎先生集》。
5
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 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 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18
谢谢观看!
9
整体感知
通假字
原文展示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10
整体感知
原文展示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
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 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Leabharlann 11局部探究概括大意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1段: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 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
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
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2
局部探究
问题探究
2.“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 表明自己的观点,请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个“不”字。
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 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 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5
总结拓展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
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 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
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 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 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观点吗?说说理由。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
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
16
作业设计
1.翻译背诵课文。 2.完成【活动版同步学案】。
17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千里马——人才
13
局部探究
问题探究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
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伯乐”又分别
象征什么人呢?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千里马——人才;食马者——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
治者;伯乐——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
14
总结拓展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 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
6
整体感知
了解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可以叙事, 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大多是 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 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7
整体感知
音频课文
8
整体感知
原文展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