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三权分离
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就是行政管理权、宏 观调控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行政管理权由各级行政机构掌握,各级行政 机构通过行政机制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宏观调控权主要由调控职能机构掌握。如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央银行。 资产所有权则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 依法掌握。
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济自由主义再 度复兴,经济学家主张减少政府职能。 经济学家的视角转向“政府失灵”,主张还是 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 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并把政府身上过多的 职能一一卸了下来。
有效政府理论
有效政府意指这样一种 政府,它既能最大限度 地校正市场失灵,又能 避免自身失灵和自身非 效率。学术界已基本形 成的共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 责是弥补市场缺陷 。
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含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要 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 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 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缺陷的需要
2.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分为 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有三类: 第一类效率、增长、 稳定; 第二类:经济福利; 第三类:分配公平
2.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产业结构高级化 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的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在经济高涨时
税收会自动增加 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
税收增加是因为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按累进 税率应纳税率会提高,税金增加;转移支付会自动 减少是因为需要救济和领取福利支出的人员减少。 政府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支出, 可抑制消费和投资增加,控制总需求。 但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还必须主动地 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一)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有的财政政策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即内在稳定器。 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转移支付.
在经济衰退时
税收会自动减少 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
税收减少是因为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按累进 税率应纳税率会降低,税金减少;支付会自动增加 转移是因为需要救济和领取福利支出的人员增加。 政府一方面减少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增加了支出, 有助于抑制消费和投资下降,维持总需求。
CAIZHENG ZHENGCU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发 生变化的原则和措施。 财政政策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和出售政府债券。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 和转移支付---失业救济和福利支出。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居民贫富差距、 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各个经济主体、各个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实 施宏观调控来进行宏观调节,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和个人收入分配合理,体现共同富裕。
(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二)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规定和 实现财政政策的基 本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国家 预算对财政收支的 安排来调节社会总 供求的相互关系。
在总需求不足时,一方面增 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减少 财政收入,就是采取赤字预 算的政策; 在总需求膨胀时,一方面减 少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增加 财政收入,就是采取缩小赤 字预算的政策。
第三节
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 收入政策等等。 从国内经济的角度看,最基本的政策是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这三类政策是 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基本措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社会总需求。 产业政策主要调节社会总供给。
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 财政投资
税收: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税可以抑制 通货膨胀。 国家信用:增加发行国债和国家向银行等金融 机构财政性借款,减少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 膨胀;反之,则相反。
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财政补贴、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补贴。扶持重 点产业的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如对低收入 群体的生活补贴。 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业 的建设。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特别是投资 需求不足时,政府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扩张需 求,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在社会总需求膨 胀时,特别是投资需求膨胀时,政府紧缩支 出有利于抑制需求膨胀。
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第二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凯恩斯为代表 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动摇了古典学 派的经济理论,产生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 用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必须依靠国家通过财政、 货币和福利政策积极干预,来刺激总需求。
(二)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 和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必须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 保持相对平衡。但社会生产不会自发形成这种比例, 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协调社会再生产的 各个环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经 济运行的剧烈震荡,对经济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政 府需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逆向调节,保持 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震 荡。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是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 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 行宏观调控。 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 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我国的计划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 计划手段的长处,避免集中过多、统的过死 的弊端。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是从宏观总体 上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 例地协调发展等。
(二)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制约因素
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还没有摆脱既当“裁判员” 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政府职能的严重“缺 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政府的职能结构也不合理,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 能较弱;在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经济职能过强, 宏观管理经济职能较弱;对社会的管制功能过强, 服务功能较弱。
下,发展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
塑造和规范市场主体; 培育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创造有利于市场竞争 的环境;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约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职能是多元的。概括 地说可以分为三类:
行政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 所有者职能
(一)政府原有三权合一的职能 需转变
4.行政手段
依靠行政命令,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 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 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由于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局限 性,所以,当计划和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 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共同组成宏观 调控手段体系,但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 运用其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 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 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 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区分直接调控 和间接调控的主要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 向间接调控为主
市场经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市场失 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宏观性失灵。由于市场天生存在企业追求自身利 润最大化、忽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信息不对 称”的缺陷,往往会出现某一时期产品过剩或开工 不足,使市场机制在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上 必然无能为力,由此会导致经济波动、失业、通货 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宏观经济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20世纪20年代,以亚当· 斯 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信奉的是自由企 业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 配置,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作用则被置于辅助地位,只限于完成斯密所界 定的三项经典政府职能:一是政府负有维护国家安 全之责。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 社会上任何他人的侵犯或压迫。三是建设并维护某 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市场失灵的表现
3.垄断性失灵。自由竟争往往导致垄断,而垄断又 反过来破坏市场机制,阻碍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导 致效率损失。 4.公共性失灵。即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 共服务,如基础设施、国防、警察等。 5.公平性失灵。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秉赋不同,企业 与企业、人与人的先天能力不同,不同地区、不同 企业、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必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 在市场自发作用下产生“马太效应”,导致分配差 距扩大,引发社会矛盾。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政府是三权合一的,政 企不分,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自己的宏观管理 职能则处于弱化状况。用通俗的话讲“种了别人 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已势在必行。 原因在于:政府的上述三种职能遵循的目标函数 不同;三者的作用对象不同;三者实施管理的依 据不同。
间接调控
国家对市场的间接调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和商品供求状况,向市场输入经济参数 的调控。 经济参数是国家向市场输入一个预期值,向 市场输出的可控变量。 经济参数分为基本参数的价格和作为调节参 数的税率、利率等两类。
经济参数
(1)市场决定的参数,如商品和服务价格。 政府不能直接干预。 (2)政府决定的参数,如税率、预算、国 家公债发行等。 (3)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的参数,如货币 供应量、工资率、利息率、汇率等。 三种参数中,第二类是政府可直接规定的参 数,其他则是政府间接调控的参数。
2.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 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 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 等。几种经济杠杆各有所长,单独运用难以 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综合利用经济杠杆形 成合力。
3.法律手段
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 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 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保护公有和个人财产,维护经济组织和个人 的合法权益,调节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 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2.外部性失灵
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对 他人或环境的构成损害就叫“外部性”。市场经 济下,“损人利己”是经济人在所难免的弊害。 如工厂排放污染物而使附近居民受损失。有些产品 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互相冲突,如麻醉品、武器、 黄色书籍等,经营者可以大获其利,但公民的健康、 社会治安和社会风尚则受到损害。
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传统体制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 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部门利益的约束 传统观念与文化的束缚 政绩考核机制的约束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与方式手段
一、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1.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①保持总供给和总需 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②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生产结构 比例失衡; ③对国民经济实行逆向调节,防止经济发展大起 大落 ④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 极分化和分配不公; ⑤实现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相适应,防止过度消 费和生产相对过剩。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 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存在的缺陷日益显露.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 家宏观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 调控为主。建立既有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 行间接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又有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 行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