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 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 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
脑血栓形成
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机制
血 流 动 力 学
混 合 机 制
斑 块 破 裂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
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等。 (1)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
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 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 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感觉性失语和失用。 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2)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 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 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 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 伴有双侧瘫痪。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的治疗
药物治疗:超早期溶栓,神经保护剂,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降脂治疗等。
外科治疗:
血管内膜剥脱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血管内溶栓药物:
第一代:链激酶、尿激酶 第二代:rt-PA(于1996年FDA批准,为美国唯一 的经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药物)。 第三代:奈替普酶、孟替普酶、瑞替普酶(目前 没有临床证据证明比rt-PA更优)。
JAMA 1995;273:1421– 8 Lancet 2004;363:1491–502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
其他因素包括:TIA的临床表现、早先的静 止性梗死、对侧颈动脉情况、颅内血管病 变、颅内侧支循环以及斑块的形态学特点 也影响中风风险的大小。 视网膜TIA同侧3年中风风险为10%,而半 球TIA为20.3%。 颈动脉狭窄85%-99%患者如合并颅内血管 病变,3年中风风险从25%增至46%。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病因 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 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机制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夹层 动脉炎 肌纤维发育不良 其他:放射性等
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
NASCET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rectomy Trial) 研究发现: 颈动脉狭窄70%-79%,第一年中风风险 为11%。狭窄90% 或以上者为35%。 颈动脉狭窄70%-99%,2年同侧中风的风 险为26%。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
肠溶阿司匹林:二级预防首选,有效 急性中风后服用3周,每治疗1000例可防止9例中风事 件的复发;服用29月,每治疗1000例可防止36例中风 的复发。
双嘧达莫:缓释剂+ASP优于ASP单用。 氯比格雷:单用优于ASP,与ASP合用优于ASP。
抗凝药:华法令:对颅内动脉狭窄不优于ASP。
酸等。
危险因素控制目标
最佳药物治疗?
试验证据:观察单一药物或两种药的效果。 临床工作:综合治疗。 最佳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他汀类(阿 伐托他汀),ACEI或ARB,长效钙拮抗剂。
N Engl J Med 2001;345:1084 –90. Stroke 1999;30:282– 6.
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机制
稳定斑块的进展过程
稳定斑块
斑块体积增加
管腔狭窄
无症状
认知功 能下降Leabharlann Baidu
低灌注性 TIA,脑卒中
不稳定斑块的进展过程
动脉-动脉栓 塞TIA,脑 卒中
不稳定斑块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脑卒中的危害性
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各种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之首。 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 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 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费用超过200亿。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其危害性还将进一步提高。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1/3的脑卒中有关。 有约50%的脑卒中发生在颈动脉分布区。 没有先兆的情况下,约有80%的脑卒中是 颈动脉分叉处的栓子脱落所致。
新型抗凝药物:阿哌沙班、立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目前 未广泛用于临床,效果待进一步研究。
药物治疗
危险因素的控制:
– 高血压病:长效钙拮抗剂,ACEI,ARB等 – 高脂血症:他汀类 –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 – 吸烟 :戒烟 – 肥胖:减肥 – 体力活动:有规律 – 其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B族维生素,叶
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
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
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可伴有丘脑综合征, 有偏身感觉障碍及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症状等。 (6)基底动脉供应桥脑分支:可出现下列综合征:①桥脑旁正中综合征 (Foville综合征):病灶侧外展不能,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偏瘫。 ②桥脑腹外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面瘫及外直肌麻 痹,伴病灶对侧偏瘫,可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不能。③桥脑被盖综合征 (Raymond-Cestan综合征):病灶侧有不自主运动及小脑体征,对侧肢体 及轻瘫及感觉障碍,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不能。
N Engl J Med 1991;325:445–53 N Engl J Med 1998;339:1415–25.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
ACST(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研究发现: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中风风险明 显低于有症状患者。 狭窄小于60%的无症状患者每年中风的风 险小于1%。 狭窄60%以上的,每年中风的风险为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