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一直以来,中医经典著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座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高山。
而《伤寒论》,更是这座高山中极为险峻的一处高峰。
最近,我鼓足勇气,攀登了这座高峰,一番体验下来,心中感慨颇多。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古文,晦涩难懂的医理,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但随着一点点深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对于病症的描述和分析,细致入微得让我惊叹。
就拿太阳病来说吧,张仲景把它的各种症状、脉象、可能的发展变化,说得明明白白。
这让我想到了有一次自己感冒的经历。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前一天还阳光明媚,暖意融融,我就少穿了点衣服出去溜达。
结果第二天,气温骤降,还刮起了大风。
我在外面跑了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就觉得浑身发冷,脑袋也昏昏沉沉的。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以为睡一觉就好了。
可是到了半夜,情况愈发严重。
我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盖了好几层被子还是冷得打哆嗦,但是又会突然出一身虚汗。
脑袋疼得像是要炸开一样,眼睛也酸涩得睁不开。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感冒了。
我想起《伤寒论》里说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的症状,还真有点像。
我强撑着起来找了点退烧药吃下去,可是根本不管用。
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难受得要命。
第二天,我拖着沉重的身体去看医生。
医生给我把了脉,看了看舌头,问了我一些症状,然后说我这是外感风寒,邪气入里了。
给我开了几副中药。
我拿着那几包中药回家,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心里直犯嘀咕。
这能管用吗?但是没办法,病得这么难受,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我憋着气把那药喝下去,第一口下去,差点没吐出来,那个苦味,真的是无法形容。
但是想着能快点好起来,我还是硬着头皮喝完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按时喝药,症状居然真的慢慢减轻了。
从一开始的浑身无力,到能下床走动,再到精神渐渐恢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通过这次生病的经历,再结合《伤寒论》中的理论,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习《伤寒论》原序的体会
学习《伤寒论》原序的体会中医书友会第998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摘要:我有一个同学,在读伤寒论的时候,他每次都要洗手洗脸,洗干净了才看《伤寒论》。
他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尊重。
在这一点上,我真的不如他。
因为我读《伤寒论》读坏了好多本。
因此,我建议各位同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心,对生命,对人体有敬畏之心,来学习医学。
(编辑/王超)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作者/宋柏杉今天,从我学习伤寒论的一点点感受,给大家谈一下。
首先呢,从《伤寒论》序给大家谈起。
为什么要谈一下这段文字呢?这段文字里边涵盖了很多内容。
有些人,只抱一本《伤寒论》,就想要面对所有的疾病。
这么想对不对呢?我们从《伤寒论》仲景先生的自序里,来探讨一下,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方子的比例问题。
序里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也就是说,建安纪年以来,仲景家里有二百多口。
由于瘟疫的流行和其他的疾病,加起来,死亡了有三分之二。
二百口的三分之二有多少呢?也就是一百二三十口这样。
后面的一句是关键的,“伤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说,因为伤寒死亡的人数有十分之七。
按现在的比例来说呢,也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个数字和我在临床上应用伤寒论的方子来治疗疾病的比例大致相当。
我在临床上用伤寒金匮的方子,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用后世的时方,还有后世我跟过的老师的经验方,还有我自己有几张经验方。
大概是这么个比例。
我这个意思是说,仲景当时并没有说,我《伤寒论》能包治百病,他研究的结论是伤寒论能面对临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例。
关键是,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给出了法,咱们接着往下看。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头扎进了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世界里,这一钻进去,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有了好多新奇又深刻的感受。
《伤寒论》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静静地坐在那儿,把他一辈子的治病心得和智慧,一点点地向你娓娓道来。
它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理论,反倒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治病救人的方法和思路。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得了一场感冒。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儿,觉得不过是小毛病,抗一抗就过去了。
可没想到,这感冒越来越严重,头疼得像要炸开一样,浑身发冷,一点力气都没有。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伤寒论》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外感病的论述。
我对照着自己的症状,发现跟书中说的太阳病的某些表现很像。
书里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我当时虽然没有喘的症状,但其他的症状还真对上了。
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书里麻黄汤的方子,去药店抓了药。
抓药的时候,药店的师傅还挺惊讶,问我怎么自己就照着方子抓药。
我就跟他说了说我读《伤寒论》的事儿,他听了也是将信将疑。
回到家,我赶紧把药熬上。
那熬药的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
看着那些药材在锅里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心里还真有点期待。
等药熬好了,那味道,真叫一个浓烈。
我捏着鼻子,一口气把那一碗苦药给喝了下去。
喝完之后,我就躺在床上等着药效发作。
一开始,没什么感觉,我还有点失望,觉得是不是自己搞错了。
可过了一会儿,身上开始慢慢发热,出了一层细细的汗。
头疼的感觉也渐渐减轻了,身体也没那么冷了。
哎呀,那一刻,我真的是对《伤寒论》佩服得五体投地。
通过这次亲身的体验,我对《伤寒论》里的理论和方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存在于书本里的知识,而是真真切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宝。
再深入去读《伤寒论》,我发现它对于病症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入微到让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说,对于发热这个常见的症状,它会区分是翕翕发热,还是蒸蒸发热,是往来寒热,还是发热恶寒。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慧老者,静静地向我诉说着千年的医学奥秘。
说实话,初读《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晦涩难懂的医理,着实让我头疼不已。
但随着深入研读,我仿佛慢慢推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病症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不禁想起曾经自己生病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冷得让人直哆嗦。
我不小心染上了风寒,一开始只是觉得浑身发冷,脑袋有点晕乎乎的。
当时也没太在意,以为多喝点热水,睡一觉就好了。
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天,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我开始发烧,浑身酸痛无力,喉咙也像被火烧一样疼痛。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又给我把了脉,看了舌苔。
那认真的模样,就好像张仲景在给病人诊断时一般严谨。
他说我这是典型的风寒入里化热,外寒内热。
当时我对这些术语一知半解,只盼着能快点好起来。
医生给我开了几副中药,叮嘱我按时服用。
回到家,看着那一碗黑乎乎的药汤,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管用吗?但想着医生自信的神情,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那药的味道,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又苦又涩,喝到嘴里,感觉整个嘴巴都被苦涩填满了。
每喝一口,都要做一番心理斗争。
为了能快点好起来,我还是强忍着把药喝完了。
喝完药后,就躺在床上休息。
那时候,身体的不适感让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一会儿觉得热得要命,一会儿又觉得冷得直打颤。
迷迷糊糊中,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冰与火的世界,怎么也走不出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慢慢地清醒过来,发现身上出了一身的汗。
那种汗不是运动后的畅快淋漓,而是黏糊糊的,让人很不舒服。
但神奇的是,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头也没那么疼了,烧也退了一点。
就这样,连着喝了几天的药,我的病情逐渐好转。
从一开始的卧床不起,到能够下床走动,再到完全恢复活力,这个过程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回想这段生病的经历,再对照《伤寒论》中的论述,我越发觉得张仲景的伟大。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
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
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
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
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
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论序读后感
伤寒论序读后感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经典之一,在中医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作
者张仲景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他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医学经验,以及自己的实
践经验,编写了这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医书。
在读完《伤寒论》的序言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部经典医书的重要性。
作者张仲景在
序言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治疗经验以及编写本书的缘由与目的,他在序言中说:“余读古人之治病方、验之于今,得失兼见,所以微犯之,则益思慮,其可为益也大,而
治生之道愈得吾人体会矣。
”
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即运用古代经验和现代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医学。
张仲景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将治疗传统的六经外感病的方药用更加系统、科
学化的方法总结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重视治疗方药,还注重治疗方法和患者
的心理治疗,在治疗方法方面甚至有时候采取鼓励病人自愈而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这种
理念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伤寒论》中还有许多关于中医理论的经典文献,如“太阳病当发汗”、“少
阳病之极阳中风”等,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是以科学的方法对患者
感情的调整和治疗的措施、药材的使用以及为防止药物毒副作用的防范等,为导向的,是
引领中医学发展的传统经典。
总之,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不仅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
碑之作,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读完序言,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
认识到了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论读后感第1篇:伤寒论读后感伤寒论读后感范文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籍说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黄汤加巴戟,把方子发过去,3天后我朋友给电话说感冒已好,并且没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时,很有成就感。
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
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能想象我读了《伤寒论》第一卷之后的那种震撼吗?就好像我一下子走进了一个神秘又神奇的医学世界!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的书呢。
毕竟,一提到医学的东西,我脑袋里出现的就是那些密密麻麻、让人头疼的专业术语。
可当我真正翻开这第一卷,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啦!书里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就比如说那个得了伤寒的病人,症状描述得那么详细,就好像我亲眼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着。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紧张刺激的医疗剧吗?只不过,这可比电视剧真实多啦!还有那些治疗的方法,我边看边在心里想:“哎呀,这能行吗?”结果呢,还真就把病人给治好了!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路。
我读着读着,还忍不住跟爸爸妈妈讨论起来。
我问他们:“你们说,古代的医生怎么就这么厉害呢?”爸爸笑着说:“那是因为他们用心去钻研,去积累经验呀。
”妈妈也接着说:“对呀,就像你学习,只要用心,也能学好。
”我点了点头,心里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在这第一卷里,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徒弟,跟在那些医术高超的大师身后,一点点地学习,一点点地领悟。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师父的教诲,让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你们说,要是我们现在的医生都能像古代的这些名医一样,用心去对待每一个病人,那该多好啊!难道我们不希望医生都能有这样的医术和医德吗?我觉得吧,读了这《伤寒论》的第一卷,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更明白了做事情要认真、用心,要有钻研的精神。
这不就跟我们解数学难题一样吗?只有不怕困难,一直钻研,才能找到答案。
总之,这《伤寒论》的第一卷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后面的内容啦!。
读《伤寒论》有感
读《伤寒论》有感不知不觉已经学习了《伤寒论》的前十五条,在这一系列中间我读到了许多。
其中的第一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此为表不解,必其人身大热,反不恶寒,大渴,头痛,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里,我得先从“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说起,正是因为这一句,才让我明白了伤寒的诊断方法。
《伤寒论》的前半部分的确是伤寒的症状与治疗方法,那么后半部分则将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升华。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就像是针灸界的武功秘籍,也像中药界的圣经。
其实,我在课本上并没有过多的看到这一段,是从书本的注释中看到的。
我为什么说它的重要性呢?因为伤寒分为风寒和湿热两种,而风寒只需要三个阶段,一个是卫阳受损,再一个是人体抗力下降,然后通过治疗又逐渐恢复健康。
而湿热则不然,若是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
所以,伤寒治愈的关键在于治疗是否彻底,因为体内还残留着致病因子,还会反复感染。
只有把这些毒素清理干净了,疾病才算是痊愈。
再看黄元御的名字,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我一说他写的《四圣心源》《广温疫论》等著作,你便会恍然大悟。
黄元御生活在乾隆时期,是个典型的愤青。
他推崇的“文明”社会,是君主仁慈,政治清明。
在他看来,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生灵涂炭,全是皇帝的过失,是制度的问题,与个人无关。
所以,他想改变这一切,他想建立完善的制度。
他研究医学,走访民间,只希望找到合适的医学制度。
他穷极一生,经历了六次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
他本该接受皇帝的邀请,当个闲官,安享晚年,可他却固执地继续着自己的梦。
他想当官,却无缘参加科举考试,他想行医,却不被承认。
总之,在伤寒里面,他探索到了什么叫做相互作用,什么叫做良性循环,什么叫做天地之道,什么叫做古今贯通。
我并没有像他一样饱览群书,也没有丰富的阅历,更不可能发表什么伟大的言论,但我却也读懂了它。
我真的很庆幸在高中的这几年,碰到了伤寒,这门深奥的学问。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
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伤寒论>第一卷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伤寒论》的第一卷,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你们能想象吗?就像在一个神秘的医学宝库里探险一样。
《伤寒论》第一卷里的知识,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小紧张,担心自己看不懂。
毕竟这可是古代的医学经典啊!但是当我真正深入进去,我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懂。
书里的那些病症描述,就好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解开。
比如说,对于感冒发烧的论述,以前我觉得感冒嘛,吃点药睡一觉就好了。
可这里面讲的可详细多啦!它会告诉你不同的症状表现意味着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治疗。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还记得和爸爸讨论这本书的时候,我兴奋地跟他说:“爸爸,你知道吗?这里面讲的治病方法好像是给病人量身定制的衣服一样,特别合适!”爸爸笑着回答我:“孩子,这就是中医的精妙之处啊!”还有和同学交流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把从书里学到的东西跟他们分享。
我问他们:“你们难道不觉得中医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能把我们身体里的病魔都给变走吗?”同学们都被我逗笑了,但是也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医生们,他们认真地观察着病人的症状,仔细地思考着治疗的方法。
这多像我们解数学难题呀,一步一步,不能出错。
这第一卷里的内容,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医世界的好奇之门。
我不禁想,要是能早一点读到这本书该多好啊!我觉得《伤寒论》第一卷不仅是一本医学书,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关怀的书。
它让我明白,治病不仅仅是吃药打针,更是要了解身体的奥秘,用心去呵护健康。
我相信,只要我继续读下去,一定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帮到身边的人呢!你们说是不是?。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医学伤寒论序感想
读完伤寒论序我感触颇深。
张仲景用肺腑之言与后人分享了自己著书的理由,这也是对当代读书人和青年医生们的召唤。
作为青年一代的读书人,不应一心只为荣华权势,唯利是图。
倘若如此,他便只有华丽虚伪的外表,而不具备充实热忱的内心。
就算表面充实,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身体才是本真,如果身体患疾,再奢华的生活也无从享受。
因此,我们当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切勿为了荣华权势等细枝末节的事务而伤害身体。
由此可见医学的重要性。
广大学者应更多地致力于医学研究,从而造福人民,挽救生灵,担起神圣而艰巨的时代大任。
医者当清醒地看待生命,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医德与医技则是一位医生的必备之物。
古医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一代代先人积累的经验。
研究古医书,探求医经的旨意,可扩大医者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其拥有高明的医术。
医者当尊重生命,治疗过程中严谨负责,容不得半点含糊,从而培养高尚医德。
医者更当广泛地学习,不断研究医学,不断完善突破。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医者当结合中西,古今,为医学附上科技的力量。
而于张仲景,精心探究医术,对上治君王父母,对下救百姓于疾苦,对自己保全身体。
放名利于外,博学求知,严格医术尊崇生命。
张仲景当是当代医者的模范。
广大医学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省时度事,与时俱进。
在学习过程中博览全书,精通专业,继承传统,开拓求新;在实践操作时,精益求精,锤炼过硬本领,提高技能;在对待患者时,
心平气和,仁心博爱,尽心竭力。
当代医者当有如是作为,方可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腾飞,为民族复新之业添砖加瓦。
伤寒论.序读后感两百字
伤寒论.序读后感两百字《伤寒论.序读后感》篇一读了《伤寒论.序》,真的是感触颇多。
这序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智慧宝库的大门。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想,这古老的东西能有多厉害呢?不就是些文言文嘛,也许就是故弄玄虚。
可是越读越觉得自己错得离谱。
序里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哇塞,这数据就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
这伤寒病在当时简直就是个超级大恶魔啊,就像游戏里那种超级难打的大BOSS,来无影去无踪,把人打得措手不及。
我就想起我自己生病的时候,小小的感冒就把我折磨得够呛。
头疼得就像有个小人在脑袋里敲鼓,“咚咚咚”,一刻不停。
鼻子呢,塞得就像被水泥封住了一样,呼吸都困难。
我这才是个小感冒,就已经这么难受了,那古代的伤寒病得多恐怖啊。
《伤寒论》的诞生肯定是经过了无数的摸索和尝试,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电灯开关一样,摸了好久好久才找到那一丝光亮。
这里面还谈到了当时的医生状况,“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哎呀,这就好像现在社会上有些不良现象一样,有些人做事情不是为了真正的目的,而是为了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什么名利啊,就像一群苍蝇围着一块臭肉。
可是真正的医生应该像《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一样,是为了救人,是为了和那些疾病作斗争。
我觉得《伤寒论.序》不仅仅是在说医学,更是在说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我们现在的人啊,有时候就缺乏这种态度。
比如说在学习上,很多人就像那些只追求名利的医生一样,为了分数而学习,而不是真正为了知识。
这怎么能行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读了这个序,我就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让我清醒过来,原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这序里的文字也很有力量,文言文那种简洁而深刻的表达,就像一把锋利的剑,一下子就能刺到重点。
虽然有些地方我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但是就像品尝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在想,要是我能把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运用到我的生活中,那我的生活会不会像开了挂一样呢?说不定啊,我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023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2023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3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序
——读后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我想这是张仲景先生学医及书写伤寒论的最直接的因素。
亲人的患病,也是我走向学医的原因之一。
就在高三那年,一向外出打工的父亲回了家。
经常拉肚子,说浑身都痛,四处求医化验均不得效,家里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氛围,原本就沉默的父亲更沉默了,常常失眠,说自己可能得了癌症,还信一些婆婆的话,跑去做了场法事。
我看着无助的父亲,心里很沮丧,很难过。
那么,就去做一个医生吧。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从小就有人问,“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呀?”我想过许多,但又觉得每一个职业都着实不易。
既然都不容易,那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去做吧。
未学医之前,觉得白大褂帅气,学医之后才觉得白大褂沉重。
未学医之前觉得所有人的病医生都了如指掌,学医之后才知道医生也有没有把握的时候。
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其实对自己很没信心,想着自己或许没有当医生的天分,总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入门。
但是,无论怎样,想起张仲景先生的这句话,内心都受到莫大的鼓舞,一次又一次找到前行的动力。
2015级九年制中医学
201590219014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