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三

[文件] jiaoan74.doc

[标题] 高祖还乡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二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三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四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五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指点迷津】

[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一)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二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对此问题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可在教师引导下读些元代散曲。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元曲、元杂剧、元散曲分别指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提示:请结合“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

答案要点:

1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 ( 元杂剧 ) 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2 .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它是曲的一种形式。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 ( 元杂剧 ) 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包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3 .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剧本的组成部分: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 二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写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 ? 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 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参考答案:

本文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没有像其他的散曲家那样对汉高祖歌功颂德,而是通过一个乡邻的观察和回忆,撕去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表,揭露了他无赖的本领。这在当时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支曲子〔哨遍〕,写高祖还乡农村的骚乱,开始写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接着写乡里势利小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

第二部分从〔耍孩儿〕到〔四煞〕三支曲子,写农民眼中的仪表队。一伙“鸟男女”吹吹打打,在农民眼里,那些月旗、日旗、凤凰旗、飞虎旗、蟠龙戏珠旗成了野兔、乌鸦、鸡、狗、蛇之类;那些金光闪闪的兵器,成了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那些导驾的官员,成了凶神恶煞的判官;那些扈从的内官、宫女成了差役和妖女。封建帝王的威风在他自己的故乡被一扫而光。

第三部分从〔煞三〕到〔尾〕四曲子,写农民对汉高祖本质的揭露。见驾、骂驾,威风凛凛的帝王在乡民眼中成了“大汉”,还其“无赖”的本来面目。一连串的质问将帝王的根脚从头数:一数出身,好酒贪杯,喂牛切草;再数为人,胡作非为,敲诈勒索;最后质问刘三,如何改名换姓做高祖,似乎刘邦做了皇帝是为了“赖帐”。这一质问,不仅活脱脱地对高祖昔日流氓无赖的嘴脸,作了极为诙谐、辛辣的讽刺,而且也流露了作品中的某些小民意识,构成它对封建秩序蔑视的基调。

作者有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和乡民们对高祖学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的能事。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个套曲在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的同时,对封建统治的下层基础像王乡老、赵忙郎之流的卑鄙无耻,也一齐原形毕露。还有那个反衬出封建帝王本质的乡邻,也应是本文塑造的得力形象。这个农民见识有限,但豪爽开朗,敢说敢为:既粗犷泼辣,又幽默风趣;既有朴素的农民反抗意识,又带有某种小市民的习俗和色彩。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受历史的局限,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的。

( 三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 ?

元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民间口语。本篇运用了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运用口语的句子来。本篇善用诙谐语言,结尾处有的话写得不合理,却十分有趣,有讽刺意味,试指出并说明。

答案分析:

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如《高祖还乡》是用的[般涉调],在这个宫调内有[遍哨][耍孩儿][煞][尾]几支曲子相联而成,而且[煞]用了五遍。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是首尾一韵。

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言的词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口头语言的词语。

运用口语的句子: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