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族识别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族识别简介
【内容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我国现在的56个民族却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我国民族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确定的,下面让我们一起从民族识别的定义、原因、目的、及理论依据等方面去了解一下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吧!
【关键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族识别简介
正如我们所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人们共同体。那么,我国的56民族是历史本来就有的,还是人们根据具体情况甄别的:这就有待我们去研究。中国共产党为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平等,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3年起到1957初,进行了全国性的民族识别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的民族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民族识别
要知道民族识别的含义,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民族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的共产主义领袖均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的学术界对于民族的界定问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但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级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1】
民族识别:即民族成分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本国民族政策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民族的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科学的确定民族成分,使国内各民族真正享有民族平等的权利。
二、民族识别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就是民族平等,它具体指: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地位相等。即:各民族一律平等,无优劣贵贱之分;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等一切社会领域享有品等的权利;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而要真正的做到这些,就要首先弄清我国的民族现状,即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三、民族识别的目的
使各民族有归宿感。在确定少数民族的称谓时,将带有歧视性的和侮辱性的称谓予以更新,从而在事实上实现民族平等,在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保证其各项权利,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协调统一的共同发展。
四、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
1、民族共同语言
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民族特征之一。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并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它是该民族成员彼此交际,互相了解、进行斗争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形成的要素。通常,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共同的语言,但用统一语言的并非一个民族。
2、民族共同地域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一个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域,通常情况下,它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然,一个民族的成员并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共同的地域,因谋生、经商、迁移和战争等原因,会出现民族杂居或散居的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在考虑共同地域这个特征时,既不能漠然视之,又不能刻板拘泥。
3、民族共同经济生活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即民族市场。指一个民族内部随着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日益频繁,商品流通逐渐增长,各个不大的地方市场集中成为全民族市场,从而使各地区相互依存,把人们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联系。民族内部的这种经济联系在各个民族中,由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齐,必然会有差异。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经济联系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形成和存在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民族的所有要素中,共同经济生活是最核心的要素,是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
4、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它是民族特征之一,即民族感情。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
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稳定性。【2】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明显存在,成为个别特征中最不易变化的一个特征,因而成为民族识别中必须加倍重视的标准。
五、民族识别的意义
整理出不同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第一手资料约1500万字。至1964年,调查任务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写出调查资料340多种,计2900多万字;整理档案资料和文献摘录100多种,计1500多万字;拍摄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十几部。此外还搜集了一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和《简史简志合编》初稿57本【3】。为我国少数民族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批材料比较详细地、忠实地记录下各民族历史和现状,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民族识别,明确了许多民族的民族成分,是他们享受到了民族平等的权利。为以后的民族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总体来说,无论是从这次民族识别的目的、内容来看,还是从其结果来看,这次民族识别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也为日后的各项民族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 294,
【2】《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3月,350,
【3】《民族学概论》,高永久,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7月,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