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一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各不相同,但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两个要素是双线并进,穿插并行的。在教学中要在读通读顺文章、了解文章内容、感受民俗味儿的同时,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课文以热情质朴的笔调写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快结束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怎么为过年忙活的,但是课文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的风俗和热闹气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腊八粥》这篇小说通过八儿一家对腊八粥的喜爱,让人们了解腊八粥这一习俗,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活泼有趣,将甜蜜温馨、其乐

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古诗三首》分别涉及三个习俗: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三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承载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美好的情思。

《藏戏》为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 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5.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6.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建议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细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

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并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最后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作者主次分明的好处。

《腊八粥》虽名为腊八粥,但是对腊八粥的正面描写并不是很多,并不像传统写法中的平铺直叙介绍腊八粥的食材和做法、吃法等,而是欲扬先抑,将笔墨集中在八儿对粥的期盼和猜想上,在吊足了八儿胃口的同时,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写法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也恰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还要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古诗三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课下注释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已能将诗意大体掌握,只需要在重点之处点拨一二即可,如《寒食》在表面繁荣背后的那份不公,《十五夜望月》凄美之中的那份思乡之情。三首古诗也不应该割裂学习,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教学,仍然以“习俗”为抓手,串在一起教学,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藏戏》可以借助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考虑到学生对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有限,教师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对藏戏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

单元习作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学目标:

1.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3.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教学建议

本次习作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可能会因为对家乡风俗缺乏深入了解,写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次习作要提前布置,引导学生先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搜集相关资料。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习作提纲,然后再根据需要确定文章详略,进一步明确习作思路。习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评改,完善习作内容。最后可以将班内习作编成一本风俗作品集,交流传阅。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教学内容与建议: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版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分清文章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教学时与《北京的春节》一课结合,也可和单元习作结合。在课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并在习作教学中相机指导实践运用。

“词句段的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二题,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书写提示”呈现了一段硬笔行书,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认识行书、观察行书书写的特点,并通过临摹提升自己的书写速度。这一内容的安排是鼓励学生从正楷适度向行楷过渡,提高书写速度。课内模仿写是远远不够的,要与课外结合起来,可由老师选择一位大家的行楷字帖,让学生天天进行15分钟左右的临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