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和东晋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司马炎、苻坚的简要评论;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内迁的五种少数民族名称;十六国时期的起止年代;东晋建立的年代;淝水之战的简况及胜负原因的评议。

2.思想教育:

①由西晋的兴亡、疆土的分合、淝水之战的胜负,以期获得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之因的思考。

②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了解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希图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3.能力培养: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具体的历史分析,尤其是透过纷繁交错的历史现象观察历史的本质,学习评议重要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

教学重要、难点:

西晋的短命原因和淝水之战的胜负原因是本课重点。

对头绪繁多的课,要把握整体,把握主线,权衡主次轻重,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西晋和东晋,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板书)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先请你们回忆一下上一课——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哪一国发展得最强?(学生议论)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因为它的地域最宽广,尽管东汉末年遭到严重的破坏,但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经过中原人民几十年艰苦努力,黄河流域原来有着悠远深厚的文明,超过了吴、蜀。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的角逐竞争,结果是——不仅吴、蜀,就连曹魏也未能如愿,反而是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了解这个变化,还得从139页上画的这个老头说起,你看他,由两个丫鬟搀着——不——是架着,病势沉重,眼瞧着就要一命呜呼,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马甏。其实,他的病是装的,骗得同他一起辅佐曹魏朝政的曹爽对他不加提防,被他夺了兵权。从司马甏到他的儿子司马昭,逐步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魏皇帝在一个漆黑的雨夜里,密召一些大臣,他说——请你看140页第1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司马昭之心是——(学生答:篡夺帝位之心。)是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这个皇帝要亲自去讨伐司马昭,当然他哪里是司马昭的对手,结果是兵败身死,司马昭再立了一个姓曹的傀儡皇帝,这是260年的事情。263年,司马昭派兵灭了蜀汉(板书),刘备的宝贝儿子、昏庸的刘禅投降。到265年,司马昭的仪仗、冠服等等都如同皇帝一样,只是未来得及登上皇帝宝座,就死了。当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了曹魏的皇帝,自称皇帝,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晋(板书)。司马炎就是晋武帝。这似乎是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的故事重演,而都发生在洛阳城,不由使我联想到后世一位大史学家的两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炎轻而易举当上皇帝,而值得称赞的是他能在祖、父两代人多年经营的基业上,于280年,派遣大军,冲破长江天险,攻灭东吴,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分归一统,总归司马氏,西晋完成统一(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40页“西晋的疆城”。

司马炎灭吴后,把年号改为太康,意思是太平康宁了,反映了统一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一定的改善。但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大地主的贪婪、奢侈的本性,随着所谓国泰民安而

迅速暴露。司马炎自己就带头卖官,有一段司马炎与大臣刘毅的君臣对话,司马炎说:“爱卿啊,你看我可以比汉朝的哪些皇帝?”刘毅说:“陛下可以比汉桓帝、汉灵帝。”同学们回忆一下那汉桓帝、汉灵帝是什么样的皇帝?(学生答:亡国之君、暴君、昏君。)说他们是东汉末年的两昏君比较合适。司马炎说:“我虽然德行不如古人,但还能克己为政,又平定东吴,混一天下——混一也就是统一——你将我比做桓、灵,恐怕过分了吧!”“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而论,陛下不如桓、灵。”你看这个大臣恐怕该掉脑袋了吧,不,司马炎大笑着说:“桓、灵的时候听不到这样的直言,今天我有你这样正直的大臣,所以我比桓、灵好多了。”一个是刚直不阿,一个是恬不知耻。国家的事,是上行下效,皇帝竟然卖官鬻爵以聚敛财富,如此贪财好利,贵族、官僚、地主比富、斗富,有的成了千古丑闻,有人说当时是“奢侈之费,基于天灾”。西恶社会急剧地走向腐败。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国家大政方针上的重大失误,司马炎大封司马氏皇族为王,还赋予其军政大权,这大封同姓王必然导致的后果,想想以前历史上有什么事情呢?(学生答: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后来互相混战)。是啊,西周分封,造成诸侯割据称雄几百年,这个教训有多大呀,但毕竟离得太远了,较近的有什么事吗?(学生答: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对呀,可司马氏为什么重蹈复辙呢?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分析了他们的前朝即曹魏灭亡原因,就认为是皇族无实力,以至皇朝孤立而亡。

司马炎死后,他的那个傻儿子晋惠帝——就是那个说百姓饿死,怎么不吃肉粥的那个痴呆儿子一即位,不到一年工夫,真是司马炎坟上的泥土还没干,看课本141页小字第二段,“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战’”(板书)祸起惠帝即位之后,而根在武帝在位之时。七国之乱三个月就平息了,而八王之乱打了16年之久,从中能够看出点什么问题呢?(学生答:汉景帝时中央集权力量比这时候强。司马氏王的力量也比西汉时的七王的力量强。)八王混战从洛阳延展到黄河南北。课本141页第三段小字当中有一句话:“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你们十几岁?(学生答:我们13岁。)13岁的小男孩就要上战场,这场战争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毁坏了不知多少人的家园,多少人背井离乡,他们被称为流民,当他们走投无路时,只能群起反抗。在流民的队伍里,在起义者的行列中,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下面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内迁的各族”(板书)。

早从东汉时候起,我国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陆陆续续迁居到黄河流域,请看课本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对照课本141页最后一行五种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之为“五胡”。(板书)。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汉族影响下逐渐走向定居,走向农耕生活,而他们也把原来西、北各族的许多东西带入内地,你看142页当中一排图,那胡床、椅子、凳子,比我们在16课课文中的家具图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学生答:腿都高了。)是的,内迁的少数民族遭受到西晋政府和官僚地主的歧视、压榨、凌辱、屠杀,他们忍无可忍,就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与汉族人民共同掀起席卷南北的大规模的流民起义浪潮。司马氏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结果是自掘坟基。正当西晋统治岌岌可危时,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板书),先是攻破洛阳,司马氏迁都到长安,到316年,匈奴兵又占长安,西晋灭亡(板书)。西晋前后多少年(学生答:51年。)统一大致维持多少年?(学生答:36年。)所以说西晋王朝是短命的,统一是短暂的(板书:补前“短期”二字)。这为什么呢?(学生答:西晋统治者腐朽。大封同姓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崩溃。西晋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西晋统治。少数民族的贵族也就趁机起兵推翻了西晋。)从此中国进入分裂状态,回想那三分归一统,司马氏功营卓著,再看这重陷分裂,司马氏罪责难逃。

让我们了解一下西晋灭亡之后的中国社会。(板书)先来看什么是十六国。课本143页第4段:“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大约一进三、四十年),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