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化脓性细菌

合集下载

化脓性细菌

化脓性细菌
2. C物质:存在于该菌细胞壁上的特异性多糖,能被人血清中的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所沉淀,CRP正常人只含微 量,急性炎症时剧增,故可用C多糖测定CRP,辅助诊断活动性风 湿热(急性炎症)
3. 分解菊糖
4. 抵抗力
– 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 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 表皮葡萄球菌 – 腐生葡萄球菌
金黄色色素,致病菌 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甘露醇(+) SPA (+)
白色色素,条件致病菌
白色或柠檬色,不致病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色素 血浆凝固酶 α溶血素 耐热核酸酶 SPA 磷壁酸类型 分解甘露醇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 + + + + 核糖醇型 + 强
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鉴别试验:胆汁溶菌试验 菊糖发酵试验
4. 动物试验
小白鼠毒力试验:肺炎链球菌阳性,甲型链球菌阴性
(四)防治原则
• 由于肺炎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早期治 疗通常患者可很快恢复
• 青霉素G为首选治疗药物
第三节 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neiseria)主要寄居在人类的鼻咽部、胃 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一般不致病。
(二)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不高,耐盐(10%)
– 需氧或兼性厌氧 – 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 固体培养基中菌落特征
有色菌落: 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血平板: 透明溶血环
– 能缓慢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 致病菌触酶阳性、分解甘露醇
(三)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分3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i)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i) –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i)

儿科学——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

儿科学一一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患儿,6月,发热4天,稍咳,查血WBC 7109/LN 0.32,L 0.68,4天后热退,同时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诊断考虑为:A .猩红热B .麻疹C. 风疹D. 幼儿急疹E. 川崎病2 . 1岁小儿,其父患侵润性肺结核,有咯血,小儿与父母同住,无任何症状,胸片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 .立即给小儿接种卡介苗B .隔离小儿,继续观察C. 口服异烟肼,疗程6个月D .口服异烟肼+链霉素肌注,疗程1年E.不必给小儿服药,定期复查胸片,发现病灶再行抗结核治疗。

3 .男孩,3岁。

高热10小时伴头痛、呕吐于2月15日入院。

检查:面色苍白,神志朦胧,烦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肢冷,皮肤有花纹,躯干部皮肤散在瘀点、瘀斑,血压6.5/4kPa(50/30mmHg)。

脑脊液:细胞数12106/L ,糖2.5mmol/L,蛋白400mg/L。

血白细胞数21109/L,中性粒细胞86%。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化脓性脑膜炎B .流行性乙型脑炎C. 葡萄球菌败血症D. 性细菌性痢疾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 1岁小儿做0T试验72小时,注射局部见硬结直径为20mm以上,无水泡,判断标准为:A .(-)B. (+)C. (++)D . (+++)E. (++++)5. 化脓性脑膜炎中易引起流行的病原菌是:A .脑膜炎双球菌B .肺炎双球菌C.流感杆菌D .大肠杆菌E.葡萄球菌6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最好是在接触后:A . 1-5 天B . 5-10 天C. 10-15 天D . 15-20 天E. 20-25 天7. 2岁小儿,发热,体温380C,并有眼结合膜炎,1天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面部开始,一日后遍及全身,3天后皮疹消退,出现糠皮样脱屑,出疹期枕部、耳后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诊断最可能是:A .风疹B .麻疹C.幼儿急疹D .猩红热E.过敏性皮炎&下列哪项是诊断小儿结核病最可靠的证据:A.明显的结核接触史B .结核中毒症状C.血沉加快D .肺部X线检查的阳性发现E.痰、胃液或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9.麻疹患者的隔离期一般为A .出疹后3天B .出疹后5天C.疹退后D .出疹后10天E.病程2周10 .麻疹患者合并肺炎应隔离至A .出疹后3天B .出疹后5天C.疹退后D .出疹后10天E.病程2周11.患儿4岁,头痛.呕吐.发热3周,抽搐4次,意识不清,项强(+),克氏征(+), PPD (+++ ),对本病确诊最有意义的检测为:A .脑脊液细胞、生化检查B .胸部X片C.头咅B CTD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E.脑脊液薄膜片抗酸染色检查12 . 2岁患儿,发热4天,伴鼻塞、流涕、咳嗽,近2天持续高热,咳嗽加剧,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耳后、颈部出现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

第十三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第十三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第十三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一、A11、与淋病奈瑟菌无关的性状是()。

A、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B、营养要求高C、初次分离需5%~10%CO2D、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E、氧化酶试验阳性2、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

A、MRSAB、MRSEC、MRSD、MRCNSE、SPA3、抗链“O”试验可以辅助诊断()。

A、结核病B、肺炎C、流脑D、百日咳E、急性肾小球肾炎4、有关细菌学检验的描述选项中错误的是()。

A、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病原分离培养B、脑膜炎奈瑟菌初次培养需用巧克力培养基C、结核杆菌需2~6周才长成菌落D、葡萄球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比直接涂片镜检的阳性率为低E、布氏杆菌初次培养时需5%~10%的CO25、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阴性球菌()。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链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脑膜炎奈瑟菌E、肺炎克雷伯菌6、有关肺炎链球菌不正确的描述()。

A、革兰阳性双球菌B、有自溶现象C、对optochin敏感D、均对青霉素敏感E、可引起脑膜炎7、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菌落周围的颜色是()。

A、红色B、褐色C、绿色D、黑色E、金黄色8、卡他布兰汉菌在形态方面与下列哪种细菌相似()。

A、流感嗜血杆菌B、淋病奈瑟菌C、军团菌D、放线菌E、支原体9、脑膜炎球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内毒素,内毒素的主要作用是引起()。

A、菌血症B、血小板解聚C、血液白细胞减少D、细菌素产生E、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周围血管出血10、某患者餐后数小时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呕吐物接种到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出现完全溶血环,金黄色菌落。

培养滤液幼猫腹腔注射4小时后出现呕吐,此病可诊断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B、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C、肠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D、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E、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1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出现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A、α溶血B、β溶血C、γ溶血D、δ溶血E、ε溶血12、脑膜炎奈瑟菌属于()。

第十三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展1

第十三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进展1
2). 采血量:成人每次每瓶最好采血8-10ml,小儿每次每瓶 可采血1-5ml。
3). 采血次数:成人每天采血2-3次,通常间隔半小时或1小 时,在患者不同部位采血。
4). 培养方法:通常每次将血液分别加入需氧和厌氧两种培 养瓶中35C同时进行培养。每天观察结果。3天后如果 无菌生长则报告“培养48小时无菌生长”; 7天后如果 无菌生长则报告“培养7天无菌生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初步的推测性鉴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1. 很多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缺乏明显特征,仅凭形态学不
能做确切的诊断,需经细菌的分离培养,甚至纯培养后 ,对细菌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方能明确感染的细菌 。 2. 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 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 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做 出确切的报告。 3. 细菌培养时应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以便提供特定细菌生 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分离培养后根据菌落的大小、形态 、颜色、表面性状、透明度和溶血性等对细菌做出初步 的识别,然后根据生化反应结果及血清学试验对分离菌 做出鉴定。
(五)病原菌的核酸检测
1. 传统的微生物学鉴定技术主要根据微生物形态学和生化 等表型特征来进行。但有些试验耗时长、费用高或难以 顺利完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检测病原 菌核酸的实验技术已经被建立。这不但能有助于感染性 疾病的确诊,还能确定病原菌的基因型,使微生物学的 检测技术从细菌生物学检查进展到细菌分子生物学的鉴 定。
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常用于检测不能在体外培养或目前 的培养技术不敏感、费用高昂或耗时长的病原体。目前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及核酸杂交技术( nucleotide hybridization)包括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m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斑点杂交 (dot blot)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机体的免疫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机体的免疫

结核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od-shaped Bacterium (SEM x40,000)
白喉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Rod,clubedshaped Bacterium (causes diphtheria)
Robert Koch‘s original micrographs of anthrax bacillus (炭疽杆菌)
A. The need
A1. Examples
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to show at what time or in what situations do we need vaccination (免 疫接种)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immunity?
口蹄疫病毒 Aphthovirus: Molecular surface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radially depth cued, as solv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腺病毒 Adenovirus
DNA肿瘤病毒 DNA tumor virus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pecies of microbes and larger organisms (such as worms) which invade humans, some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harmless and some even helpful (e.g.E. coli in our intestines). Many others cause disease (human pathogens), and there is a constant battle between invading microb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 Some microbes can even cause the death of their hosts, although this should not be the property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icrobes. Table 1 shows the range of organisms that can infect humans.

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一、选择题A 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 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 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 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份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份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C. 白喉外毒素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D. 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 肉毒梭菌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 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 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 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 乙型溶素E. 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惟独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 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 系统B.非MPO 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 以上都不是28.参预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 受体B.C3b 受体C.PWM 受体D.LPS 受体E.Con A 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 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 D.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轮状病毒 C.HAVD. 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 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 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 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挠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挠病毒脱壳D. 阻挠病毒核酸转录E. 阻挠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 B.穿入 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 中和抗体能阻挠病毒吸附B .分泌型IgA 能阻挠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挠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浮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挠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 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者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D.极体B.蚀斑E.异染颗粒C.空斑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 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 内毒素D.表面结构B.外毒素C.侵袭力E. 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D. 乙脑病毒B.风疹病毒E. 甲肝病毒C.流感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 出血热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 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复习题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复习题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1.C 2.A 3.C 4.C 5.B 6.D 7.B 8.C 1.以下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C 〕。

A、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结核分枝杆菌B、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流感杆菌C、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D、破伤风梭菌、变形杆菌、消化链球菌2.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A 〕。

A、脆弱类杆菌B、消化链球菌C、双歧杆菌D、梭状杆菌3.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是〔C 〕。

A、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无芽胞厌氧菌D、白色念珠菌4.关于破伤风梭菌的表达,其正确的选项是〔 C 〕。

A、属于兼性厌氧菌B、为革兰阴性菌C、外毒素致病D、可引起骨骼肌缓和性麻痹5.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B 〕。

A、破伤风类毒素B、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C、破伤风疫苗D、抗生素6.被锈铁钉深刺造成外伤时,应给予注射〔 D 〕。

A、破伤风减毒活疫苗B、白百破三联疫苗C、破伤风类毒素D、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是〔B 〕。

A、破伤风梭菌通过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增殖致病B、破伤风痉挛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C、破伤风溶血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D、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引起休克8.破伤风特异性医治可应用〔 C 〕。

A、抗生素B、破伤风类毒素C、破伤风抗毒素D、破伤风菌苗〔二〕填空题1.破伤风梭菌主要经创伤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2.预防破伤风,可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或接种破伤风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

3.破伤风的特异性医治是应用TA T 。

〔三〕问答题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机制。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与肽聚糖共价结合的单链多肽 ➢ SPA与IgG的Fc结合后具有:抗吞噬
促细胞分裂 引起超敏反应 损伤血小板 ➢ 与人、哺乳动物的IgG Fc段非特异结合:协同凝集实验
2. 荚膜抗原
胞壁中的核糖醇磷壁酸,利于细菌黏附,引起感染。
协同凝集试验
金葡菌
IgG
凝集(肉眼可见)
抗原
(五)抵抗力 强于其他无芽胞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的粪便和健康人的口 腔、鼻咽部,大多数为正常菌群。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 菌,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风湿热、肾小 球肾炎等。
一、链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球形, 直径1μm 革兰阳性,链状排列, 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
2. 分类
三、实验室检查
标 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分离培养
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
色素,溶血
血浆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毒素检查
小猫试验
四、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注意
加强食品卫
个人卫生
生管理

防止 医源性感染
防止 耐药性产生
抗生素 药敏试验
自身菌苗疗法 类毒素
第二节 链球菌属
– 内脏器官:肺炎等 –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
• 毒素性疾病
– 食物中毒:肠毒素 – 假膜性肠炎:B型毒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剥脱毒素,新生儿和免疫低下者 –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1,多见于女性
(三)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疫力降低时, 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 止再次感染。
肠毒素(enterotoxin)
• 外毒素,蛋白质,对热稳定,不受胃蛋白酶影响。
• 分A-I 9个血清型,以A型最多见 • 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 作用机制: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刺激呕吐中枢而导
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 外毒素:使表皮与真皮剥离 • 引起的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 球形, 直径1μm – 群体存在,排列呈葡萄
状 – 革兰染色阳)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不高,耐盐(10%) – 需氧或兼性厌氧 – 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 固体培养基中菌落特征
有色菌落: 金黄色、白色、柠 檬色
2020/5/21
前言
化脓性细菌是指能够感染人体引起化脓 性炎症的一类细菌总称。临床最常见的 化脓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 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堆积成葡萄状而得名; 分布于自然界人的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80%);
血平板: 透明溶血环 – 能缓慢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 糖,产酸不产气
–致病菌凝固酶阳性、分解甘露醇
(三)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分3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色素,致病菌 凝固酶(+) 耐热核酸酶(+) 甘露醇(+) SPA (+)
–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色素,其他(-),条件致病菌
– 腐生葡萄球菌 白色或柠檬色,其他(-),不致病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
凝固酶(Coagulase)
• 概念
– 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 的酶类物质
• 意义: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 分型:游离型和结合型 • 致病机理:
– 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 –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 干燥脓汁、痰液中存活2-3个月 – 加热80℃ 30 min – 耐盐性强(10%氯化钠) – 对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敏感 – 易产生耐药性>90% – 对染料龙胆紫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 凝固酶(Coagulase) – 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 –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 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 – 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第十三章 化脓性细菌
刘潇
知识要点
化脓性细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 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及革兰阴性的脑膜炎奈瑟菌和淋 病奈瑟菌。通常能引起机体的化 脓性炎症。
学习目标
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 奈瑟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熟悉常见病原性球菌所致疾病及实验室检查方 法;
了解各种病原性球菌标本采送、检验及防治原 则。
(1)溶血现象分类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i)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i) –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i)
又称剥脱性皮炎,多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toxic shock syndrom toxin-1, TSST-1)
• 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 (toxic shock syndrome,TSS)
—— 机体发热,休克及脱屑性皮疹
(二)所致疾病
• 侵袭性感染
– 皮肤与软组织:疖—1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 痈—相邻若干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 病灶局限,伤口化脓,浓汁黄而粘稠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色素 血浆凝固酶 α溶血素 耐热核酸酶 SPA 磷壁酸类型 分解甘露醇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 + + + + 核糖醇型 + 强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 甘油型 弱或无
腐生葡萄球菌 白色或柠檬色
两者兼有 无
(四)抗原结构
1.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 病灶特点:病灶局限、不易扩散、而且脓汁粘稠。
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
外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 分、、、、ε五种,致病的主要是 溶解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血细胞、肝细
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 经甲醛脱毒可制成类毒素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 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 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