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化脓性感染
感染病人的护理
感染病人的护理1.非特异性感染也称化脓性感染,如疖、痈、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疖、痈、脓肿、伤口感染等;而同一种疾病又可由不同种致病菌所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都可引起急性蜂窝组织炎、伤口感染、脓肿等。
化脓性感染有着共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改变,治疗原则也基本相同。
2.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其致病菌、病程演变等各不相同,各自需要较特殊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感染还有其它分类,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感染发生情况分为原发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等。
医院内感染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局部化脓性感染的护理1.病人问题除了局部的急性炎症表现以外,严重者常合并全身中毒症状,但因感染发生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上述表现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异。
病人可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的心理反应,生活自理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感染可能扩散,引起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等严重后果。
2.护理目标(1)加强局部病灶的护理,解除疼痛,减轻病人痛苦。
(2)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防止炎症扩散,防止继发全身性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感染。
(3)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4)宣传卫生知识,避免病人擅自进行不妥当的处理。
(5)密切观察局部症状体征,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护理观察(1)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状态、情绪反应、饮食营养、睡眠等情况。
(2)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情况。
一般轻度的局部化脓性感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无明显改变,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可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意识障碍,如谵妄、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改变提示已发展成为全身性感染。
化脓性炎的名词解释
化脓性炎的名词解释化脓性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反应,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症的主要特征是局部发红、肿胀和渗出化脓性物质。
化脓性炎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旨在清除感染和修复受损组织。
本文将对化脓性炎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什么是化脓性炎?化脓性炎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典型炎症反应。
当体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组织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攻击,并通过局部炎症反应来清除和消灭这些病原体。
然而,有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无法完全清除感染源,导致细菌聚集并繁殖,进而引发化脓性炎。
2. 化脓性炎的症状与表现化脓性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红斑、疼痛和滚烫感。
受侵犯组织通常会出现渗出物,其特点是黄色或绿色,并带有浓烈的恶臭。
这是由于破裂的细菌和白细胞在感染部位产生的毒素和废物导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化脓性炎还会导致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全身性症状。
3. 化脓性炎的发生机制当机体对感染源发起防御时,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将会启动。
在感染部位,血管扩张,血液流入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渗出到周围组织。
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并杀灭细菌。
这些中性粒细胞还会释放一些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和酶,进一步破坏细菌和组织。
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启动特定的免疫反应来抑制感染。
4. 化脓性炎的治疗方法化脓性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手术处理。
抗生素可以帮助杀灭细菌,减轻感染的程度和范围。
然而,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以避免产生耐药性细菌株的出现。
手术处理通常用于引流脓液、修复病变组织或移除病灶。
这有助于减轻感染的压力,并促进组织愈合和恢复。
5. 化脓性炎的并发症和预防未经及时和适当治疗的化脓性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生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和局部组织坏死。
为了预防化脓性炎的发生,日常卫生习惯和保持个人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接触感染源和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也是预防化脓性炎的关键。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要点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要点⾮特异性感染:⼜称化脓性感染或⼀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化脓性感染的病理过程1. 早期浸润阶段:化脓性细菌侵⼊早期,⾎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组织⽔肿。
2. 化脓坏死阶段:病灶⾎液循环障碍加重,组织营养障碍、变性、液化、坏死。
3. 吸收修复阶段:炎症局限、坏死组织被清除后,病灶边缘⾁芽再⽣,长⼊脓腔填补缺损组织,创缘上⽪⽣长覆盖创⾯⽽愈合。
4. 慢性迁延阶段:急性感染不能彻底消散,持续存在,迁延2个⽉以上成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可形成溃疡、窦道或瘘管。
1、溃疡:体表软组织感染后坏死脱落,引流不畅,坏死组织不能及时清除,创⾯经久不愈。
2、窦道:脓肿穿破或切⼝引流不畅,脓腔内留有坏死组织,⾁芽和纤维组织增⽣形成细长的弯曲或分⽀状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为盲端,经久不愈。
3、瘘管:软组织或内脏的脓肿向外穿破后所形成的管状组织缺损,⼀端开⼝于体表,另⼀端通达脏腔者。
影响病程演变的因素1. 致病菌的毒⼒:由致病菌的种类、菌株、数量、繁殖速度和毒素的性质⽽定。
2. 局部抵抗⼒:包括伤⼝的⼤⼩、深浅、有⽆异物、死腔、⾎肿和坏死组织等。
3. 全⾝抵抗⼒4. 及时正确的治疗感染的结局1. 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当机体抵抗⼒占优势,感染易局限化,可⾃⾏吸收,或形成脓肿。
2. 转为慢性感染:当机体抵抗⼒与致病菌毒⼒处于相持状态,感染病灶被局限,形成溃疡、瘘或窦、硬结,不易愈合。
病灶内仍有致病菌。
3. 感染扩散:在致病菌的毒⼒超过⼈体抵抗⼒时,感染不能局限,可迅速扩散或进⼊淋巴系统、⾎液循环,引起严重的全⾝性感染。
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
2. 全⾝症状:感染轻者可⽆全⾝症状。
感染重者常有发热、头痛、全⾝不适、乏⼒、⾷欲减退等。
治疗要点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等),增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
手部化脓性感染护理常规
手部化脓性感染护理常规【相关知识】手是人的劳动器官,然而手受伤的机会要比其他部位多,伤口发生感染也很常见。
虽然一般的感染并不造成严重后果,但发生率离,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些感染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功能,严重者还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手部感染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手部感染有:甲沟炎:指甲除游离缘外,其余二边均皮肤皱褶相接,连接部形成沟状,称为甲沟。
甲沟炎即在甲沟部位发生的感染。
甲下脓肿:即指甲与甲床间的感染。
两者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
脓性指头炎:即指头部的皮下感染。
化脓性腱鞘炎及滑囊炎:多由腱鞘或滑囊刺伤、腱鞘内注射污染或其附近软组织感染引起,常继发大拇指或小指腱鞘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掌深间隙感染:(尺侧)多由尺侧3 指腱鞘炎蔓延所致,也可由尺侧滑襄炎,第3、4、5 指骨骨髓炎致掌间隙感染蔓延或直接刺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手掌桡侧间隙感染可因局部刺伤、手掌桡侧外伤、示指腱鞘炎、桡侧滑囊炎、掌中间隙感染和第2 掌骨骨髓炎蔓延所致。
手部骨与关节的血源性化脓性感染:极为少见,多继发于邻近软组织感染。
最常见的为化脓性指头炎继发末节指骨骨髓炎,成人末节指部压砸伤致甲床及指骨损伤后发生感染,也可继发于化脓性腱鞘炎、间隙感染及皮下感染、开放性骨关节损伤继发骨关节感染者亦不少见。
【治疗原则】依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非手术或手术的方法治疗。
1.非手术治疗早期可采用患指热水浸泡或热敷、贴敷膏药、理疗、抬高患肢等疗法。
2.手术治疗己有脓液时,则应及时切开引流。
可采取指根部指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抬高患肢,用一根橡皮筋环扎手指根部,以暂时阻断手指血运,实施手术。
—旦脓肿形成或跳痛、触痛明显,应切开引流。
及早切开引流可接解除压力、减轻疼痛并防止指骨骨髓炎的发生。
【护理】(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2.有无外伤史3.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4.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营养状况5.过去史、近期手术史、目前用药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6.目前有无皮肤局部感染灶、有无鼻窦炎、牙龈肿痛、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活动能力7.全身皮肤黏膜情况8.专科疾病症状体征9.生命体征10.局部疼痛情况11.活动能力范围12.感觉、温度、张力改变13.辅助检查:各类实验室化验指标1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二)术前护理措施手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关节化脓性感染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关节化脓性感染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关节化脓性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从病因、病理、护理诊断和措施等方面探讨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相关问题。
一、病因关节化脓性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这些细菌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进入关节:1. 血源性传播:细菌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关节,并在那里繁殖。
2. 邻近组织感染:附近的感染组织,如皮肤感染、骨髓炎等,扩散到关节。
3. 直接感染:细菌直接进入关节,如手术或外伤后感染。
二、病理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病理变化包括:1. 炎症反应:感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红肿、发热和疼痛。
2. 组织损伤:细菌分泌的毒素和酶可以破坏关节组织,导致软骨破坏、骨侵蚀和韧带损伤。
3. 脓液形成:感染加重时,白细胞和坏死组织在关节内堆积,形成脓液。
4. 血管损伤:感染可以引起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三、护理诊断根据病因病理和病情严重程度,提出以下护理诊断:1. 疼痛:由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患者可能感到剧烈疼痛。
应采取措施减轻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2. 功能障碍:感染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和功能。
3. 心理压力:患者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压力。
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4. 感染控制:采取措施控制感染,如使用抗生素、清洁伤口等,以防止感染扩散。
5. 营养失调:感染期间,患者可能因食欲减退、代谢增加等原因导致营养失调。
应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
四、措施针对关节化脓性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杀死细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2. 手术治疗:如果感染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来清理脓液、切除坏死组织并重建关节功能。
3. 物理治疗:在康复期间,可以采取物理治疗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功能锻炼等,以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 甲沟炎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出现红肿、疼痛。若病变发展,则疼痛加剧,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色脓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可蔓延至甲根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因指甲阻碍排脓,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指头炎。感染加重时常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甲沟炎加重或是指尖、手指末节皮肤受伤后均可引起末节手指的皮下化脓感染,即指头炎。初起阶段,指头有针刺样痛,轻度肿胀。继而指头肿胀加重、有剧烈的跳痛,并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感染更加重时,神经末梢因受压和营养障碍而麻痹,指头疼痛反而减轻;皮色由红转白,反映局部组织趋于坏死;因末节指骨常发生骨髓炎,手指皮肤破溃溢脓后,因指骨坏死或骨髓炎致创口愈合迟缓,用一般换药很难使其好转。
治疗 甲沟炎初起未成脓时,局部可选用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糊等敷贴或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并口服头孢拉定等抗菌药物。已成脓时,除用抗菌药外,应行手术处理,在甲沟旁切开引流。甲根处的脓肿,需要分离拔除一部分指甲甚至全片指甲,手术时需注意避免甲床损伤,以利指甲再生。麻醉应在手指近端以利多卡因阻滞指神经,不可在病变邻近处行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
手部
` 关键词: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甲沟炎(paronychia)、脓性指头炎(felon)、手掌侧化脓性腱鞘炎(suppurative tenosynovitis)、滑囊炎(burSitis)和掌深间隙感染,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主要是金黄葡萄球菌。手部感染大多数由外伤引起,即使如针刺、剪指甲过深、逆剥新皮倒刺等轻微外伤后,也可发展为严重感染。因为解剖关系复杂,感染可向深部蔓延,并使引流困难;感染引起的肌腱与腱鞘的缩窄或是瘢痕形成,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危险三甲区、颈项部
全身应用抗生素(青霉素);局部硫酸镁湿敷。
患肢制动并抬高;遵医嘱准确应用抗生素;观察体温、脉搏变化,注意疼痛、红肿症状的进展,警惕骨髓炎。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Β-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范围
单个毛囊
多个相邻融合
好发部位
毛囊皮脂腺丰富;头面部、颈部、背部
皮肤较厚;颈部和背部
皮下、筋膜下、肌间隙和深部疏松结缔组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破损皮肤和黏膜或(疖、足癣)
临床表现
单个脓肿
广谱抗生素(青霉素);十字切开引流(唇痈不宜采用)
局部制动,中西药湿热敷,理疗;抗生素;厌氧菌感染者;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和湿敷;脓肿形成;切开引流;口底、颌下与颈部:应及早切开。
抬高患肢,全身应用抗生素(青霉素),局部消炎、消肿、止痛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应用抗生素。
甲沟脓肿:切开引流
甲下脓肿:拔甲术
红肿热痛,可蔓延形成脓肿。
初期指尖有针刺样疼痛,以后指头脓肿、发红、疼痛剧烈,为搏动样跳痛,伴有全身症状,若感染进一步加重,指头跳痛反而减轻。
急性淋巴管炎
局部表现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管状淋巴管炎:
浅层“红线”,硬而有压痛。
深层:无红线,但患肢肿胀,压痛。
治疗
局部涂抹碘酊、鱼石脂乳膏外敷,若形成脓肿,切开引流。
全身症状轻
多个脓头、火山口状;全身症状重
红、(暗红、中央深界不清)肿、痛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医学养生常识】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
文章导读
皮肤感染出现化脓,说明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引起的原因比较多,最常见的就是毛囊炎,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等等,另外急性淋巴管炎也比较常见,患者出现这样的症状表现,要及时进行治疗,及时进行抗炎,可以采用外敷中药的方法来治疗,采用封闭的方法等等,比较严重的也可以切开引流来进行治疗,清除创面。
化脓性皮肤感染怎么治疗
1、局部一般治疗
①制动及抬高患肢;
②局部热敷或辅以紫外线照射等理疗;
③外敷中药;
④封闭疗法;
⑤放射治疗;
⑥局部已化脓溃烂者,应适当换药。
2、酌情选用有效抗生素并用清热解毒中药
上述药物使用至体温、血象恢复正常3d后停药。
可选用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药物,严重者可给第2、3代头孢菌素,怀疑有厌氧菌混合感染时加用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必要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使用敏感药物。
3、切开引流
脓肿形成时,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治疗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治疗甲沟炎是指指甲一侧或两侧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称甲沟炎或指甲周围脓肿。
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甲过短等损伤而引起,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临床表现初起时,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表现指甲一侧轻微疼痛,局部红肿,并有触痛。
一般无全身症状。
如能及早治疗,炎症可自行消退。
感染加重可蔓延到甲根和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
如不切开引流,可向甲下蔓延,形成指甲下脓肿,在甲下积有黄白色脓液,使指甲与甲床分离,有波动感,并出现白点,常有疼痛加剧和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处理,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脓性指头炎。
甲沟炎亦可发展成慢性甲沟炎甚至慢性指骨骨髓炎。
2.防治剪指甲不可过短或逆剥倒刺伤及软组织。
如手指有微小伤口,可外涂碘酊后,包扎保护,以防感染。
甲沟炎早期热敷、局部可浸泡在75%酒精或50%硫酸镁溶液中,选用鱼石脂软膏、外用碘酊等敷贴或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重者加用口服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
已有脓液积聚形成指甲周围脓肿时,应行手术处理,可在一侧或两侧甲沟作纵行切口;如已形成甲下脓肿者,单纯掀起皮肤往往难以充分引流甲下脓液,应拔去指甲(注意勿损伤其基底组织),切口或创面置凡士林纱布或乳胶片引流。
(二)脓性指头炎脓性指头炎是指手指末节掌侧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由指尖或指末节皮肤刺伤或甲沟炎加重所致。
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手指末节掌面的皮肤与指骨骨膜问为起自指骨、终于皮肤的致密纵行纤维索分隔成许多密闭小腔,腔内充满脂肪组织和丰富的神经末梢,感染的渗出物迅速形成的高压脓腔,引致剧痛,并可压迫末节指骨的滋养血管,引起指骨缺血坏死或炎症直接累及指骨,引起指骨骨髓炎。
1.临床表现初起时,指头为轻度肿胀、发红和针刺样疼痛。
继而指头肿胀加重,疼痛加剧,当指动脉受压时,疼痛转为搏动性跳痛,下垂时加重,此时指头红肿不明显,表皮呈黄白色,多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的护理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的护理疖(boil furunck)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部、腋窝、背部、会阴和臀部。
(一)护理评估1.临床表现疖初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硬节,范围约2cm;数日后逐渐肿大,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触之稍有波动感,继而破溃流脓,并可见黄白色的脓栓;脓栓脱落、脓液流出后,局部炎症即可消退,逐渐愈合。
疖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面部,尤其是鼻、上唇及鼻唇沟形成的三角区的疖,如被挤压或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经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可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异常甚至昏迷,病死率高。
2.处理原则争取在早期促进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使脓液排出并及时消除全身炎症反应。
(1)疖初期:可采用热敷或物理疗法(超短波或红外线),亦可外敷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玉露散等。
(2)已出现脓头者:在其顶部涂石炭酸,以加速脓栓脱落、脓液流出和局部病灶愈合。
(3)脓肿有波动感时:及时切开引流。
(4)对于全身反应严重的疖病者:应用抗生素、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适当加强营养。
(二)护理措施1.向病人讲解疖的自我护理知识。
保持疖周围皮肤清洁,以防止感染扩散。
避免挤压未成熟的疖感染灶,尤其“危险三角区”的疖,避免感染扩散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2.对于疖、痈等感染发生在“危险三角区”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颅内海绵状静脉炎表现,如寒战、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异常甚至昏迷。
3.脓肿切开引流者,应及时更换敷料,换药,促进切口愈合。
二、痈痈(carbuncle)指相邻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常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
免疫力差的老年人及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易患痈。
(一)护理评估1.临床表现病变初起为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界限不清,在中央区皮肤坏死,有多个脓栓,呈蜂窝状,溢出脓血性分泌物。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理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理临床常见的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甲沟炎、脓性指头炎、腱鞘炎、滑囊炎和手掌深部间隙感染。
常由手部微小擦伤、刺伤和切伤引起。
主要致病菌为常存于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沟炎是指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脓性指头炎是指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化脓性感染;急性化脓性腱鞘炎主要指屈指肌腱鞘炎;滑囊炎可由腱鞘炎蔓延而来,也可因手掌面刺伤引起;急性手掌深部间隙感染可以由腱鞘炎蔓延而来或直接刺伤所致。
处理原则:发病早期局部热敷、理疗,感染严重或有全身症状时,需应用抗菌药物。
若已形成脓肿或经药物治疗无好转,应及时切开减压与引流,甲下积脓者行拔甲术。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疼痛与炎症刺激、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纤维有关。
3.潜在并发症:指骨坏死、肌腱坏死、手功能障碍。
4.知识缺乏:缺乏预防手部感染的知识。
【护理措施】1.控制感染,促进炎症消退(1)炎症早期处理为局部理疗、热敷或药物外敷(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促进炎症消退。
(2)感染重者,遵医嘱及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做好切开引流术后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浸湿敷料。
2.缓解疼痛(1)患指制动并抬高,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局部炎症充血、水肿,减轻疼痛。
(2)更换创面时,动作轻柔,避免加重疼痛。
对敷料紧贴于创面者,可先用等渗盐水浸透敷料后再换药。
必要时换药前应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3.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观察病情(1)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变化,观察伤口渗出物情况和引流物颜色、性状及量的变化。
(2)密切观察患指的局部症状,如局部肿胀、疼痛和肤色改变;注意有无指头剧烈疼痛突然减轻,皮色由红转白等指骨坏死、腱鞘组织坏死或感染扩散的征象。
【健康教育】1.指导手部功能锻炼炎症消退或切开引流1周左右,指导病人进行手功能的锻炼,促进手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手功能失用性改变。
2.日常保持手部清洁,加强劳动保护,预防手损伤。
第二节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第二节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一、疖病因和病理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
感染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有关。
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凝固酶,脓栓形成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
【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红、肿、痛的小硬结,范围仅2 cm左右。
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触之稍有波动,中心处出现黄白色的脓栓;继而脓栓脱落、破溃流脓。
脓液流尽炎症逐步消退后,即可愈合。
有的疖无脓栓,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脓液排出。
面疖特别是鼻、上唇及周围所谓“危险三角区”的疖症状常较重,病情加剧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颜面部进行性肿胀,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昏迷等,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
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有糖尿病),或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相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本病易于诊断。
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应作白细胞计数或血常规检查;疖病病人还应检查血糖和尿糖,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需与疖病作鉴别诊断的有:皮脂囊肿(俗称粉瘤)并发感染;座疮伴有轻度感染以及痈等。
座疮病变小并且顶端有点状凝脂;痈病变范围大,可有数个脓栓,除有红肿疼痛外,全身症状也较重。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暑天或在炎热环境中生活工作,应避免汗渍过多,勤洗澡和及时更换内衣,婴儿更应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表皮受伤。
【治疗】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
出脓后敷以吠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一、疖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至皮下周围组织。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颈部、背部等。
其发病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相关。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一)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破溃流脓。
脓液流尽后局部炎症即可消退。
疖一般无全身症状。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受到挤压时,细菌可沿眼静脉和内眦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和疼痛,并有寒战、高热、头痛,甚至昏迷,死亡率很高。
(二)治疗原则炎症早期红肿阶段局部涂以2%碘酒,或采用热敷或物理疗法(超短波或红外线),亦可外敷软膏等方法促使炎症消退。
已形成脓肿,须及时切开引流。
(三)健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伤。
严禁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以免引起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
二、痈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
痈的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一)临床表现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表面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较轻——继之皮肤肿硬范围增大,周围出现浸润性水肿,局部疼痛加重,伴引流区淋巴结肿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随着感染区脓点增大、增多,中央部位破溃出脓,坏死脱落,疮口呈蜂窝状。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严重者可致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二)治疗原则1.局部处理:初期只有红肿时,局部可涂以2%碘酒或药物外敷。
皮肤呈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应在静脉麻醉下手术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
术后加强换药。
促进肉芽生长。
2.全身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清洁皮肤和给予足量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控制血糖。
《外科护理学》重点难点――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外科护理学》要点难点――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理与第一节概括基真同样,现将常有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定义、致病菌、好发部位和人群、表现及治疗特色等概括以下: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个疖同时或频频发生在身体各部称疖病。
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好发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
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糖尿病病人。
表现特色:红肿热痛小结节→渐增大呈锥形隆起→中央坏死、变软→黄白色小脓栓→破溃、流脓→康复。
危险三角区内的疖遇到挤压后,细菌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可惹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而危及生命。
治疗特色:有脓头勿挤压,局部涂碘附;脓肿形成者切开引流。
2、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考试大网站采集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部、背部。
常见于成人、糖尿病病人。
临床表现特色:局部红肿浸润一片,略隆起,质地坚韧,界线不清,中央有多个脓栓,可形成蜂窝状溃疡;常有邻近淋奉承肿大;多伴浑身症状。
唇痈可惹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治疗特色:切开时做“ ++”字或“ +”字切口,皮肤缺损大时应植皮。
3、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松散结缔组织的急性洋溢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
由皮肤或软组织损害后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或经淋巴、血流扩散介绍。
临床表现特色;感染位于皮下,局部红、肿、热、痛肿显然,与四周皮肤无显然界线,病变中央坏死;感染位于深层,局部红肿不显然,但有水肿和深压痛;多伴有浑身症状;厌氧菌感染,则浑身症状严重,脓液恶臭,局部捻发感。
口底、颌下及颈部急性蜂窝组织炎,可惹起喉头水肿或压迫气管,致使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4、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奉承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常继发于其引流部位的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浅层淋巴管炎,感染灶向近心端走近一条或多条“红线” ,硬而压痛;深层淋巴管炎无“红线” ,但患肢肿胀,沿淋巴管有压痛,肢体活动痛。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护理课件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 免疫力。
04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 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手部脓肿的护理
总结词
及时切开引流、定期换药、抗生素治疗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如毛巾、牙刷、餐具等,以免交叉感染。
避免手部外伤与感染
保护手部皮肤
01
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及时擦干手部水分,保持皮肤干燥。
正确处理伤口
02
若手部受伤,应及时清洗、消毒伤口,并包扎处理,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03
如化学药品、热源等,以保护手部皮肤健康。
提高免疫力与抵抗力
均衡饮食
详细描述
手部蜂窝织炎常表现为局部弥漫性红肿、皮温升高、疼痛。护理时应注意局部制动,抬高患肢以促进 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早期可采用冷敷缓解疼痛和肿胀,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敏感 抗生素治疗。若出现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案例三:手部感染并发骨髓炎的护理
总结词
抗生素治疗、病灶清除、功能锻炼、康复护 理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手部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发热,局部可出现脓疱、脓肿,严重时可引起全 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进行诊断,必要 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致病菌和选择敏感抗生素。
02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护 理原则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
按时服药
确保按时服药,不要漏服 或延迟服药,以免影响治 疗效果。
局部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和脓肿。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外表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开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那么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和脓肿。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
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或异物存留处。
临床表现为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的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
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在疼痛区的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必不肿。
患处常有运动障碍。
【外治方集成】1、新鲜野菊花30g。
水煎服,并用上药捣烂敷。
2、马齿苋60g,甘草6g。
水煎服,每天2回。
3、绿豆15g,白芷10g,蜈蚣2条。
水煎服,每天2回。
4、蒲公英30g,白菊花叶30g。
水煎服,每天2回。
5、蒲公英60g,白菊花60g,桔梗30g,甘草15g。
水煎服。
用于红丝疗。
6、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知母10g,白果10g,桔梗10g,甘草10g。
水煎服。
用于治上部疔疮。
7、菊花、紫花地丁各30g。
水煎服。
8、白菊花30g,牛膝30g,花粉10g,地丁30g,甘草30g。
水煎服。
用于脚趾生疔。
9、蒲公英(鲜),捣烂,敷于患处。
10、新鲜芭蕉根250g,捣烂绞汁,将汁生敷并可捣烂敷患处。
11、瓜蒌1个,蒲黄10g。
共捣烂,涂患处,每天1回。
12、五倍子、蜂蜜、元醋各适量。
将五倍子研末,加入蜂蜜、元醋,调成糊状,敷患处。
于疔疮初期红肿焮痛最为适宜,中期亦制止蔓延。
13、天花粉15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75g,天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30g。
上药共研为末,用蜜或麻油调敷。
本方适用于疔疮肿毒未成脓者。
14、全蝎3g,僵蚕、公丁香、地龙干、白芷、大黄、雄黄、金蝉脚、苏地鳖各6g,五谷虫4.5g。
上药共研为末,和冬蜜调成糊状,敷患处,本方可治一切面疔。
15、生蒲黄6g,黄连3g,冰片3g。
上药共研为末,调麻油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口唇生疔。
16、雄黄3g,吴茱萸30g。
研末,调香油(熬熟)搽患处。
本方适用于对口疔。
17、猪蹄壳1只,明矾9g。
将明矾研末纳猪蹄壳中,置火上煅枯后,共研为末,调茶油涂之。
本方适用于肩疔。
18、水蜈蚣,鲜全草适量,和蜜捣烂,外敷患处。
本方可治各种疔疮。
19、蜈蚣1条,雄黄6g。
研细末,用时以鸡蛋清调涂患指。
如发烧甚时,可将药粉和鸡蛋清调匀,装入原蛋壳内,然后将患指插入蛋中,待蛋发热时,将指抽出,冷后再插入蛋壳内,如此反复数次,其症必减。
20、芙蓉叶(秋季采)适量。
生研或干研成青褐色细末,装瓶备用。
临用时加蜂蜜调敷患处。
或用凡士林配成20%软膏涂之。
21、大黄150g,黄柏50g,姜黄150g,白芷30g,生南星150g,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30g,花粉、生川草乌、生半夏、生白附子、黄连各150g。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过筛,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装瓶备用。
根据疔疮范围大小,将膏敷于疔疮之上,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天将患处用凉开水洗净,换药1回。
说明: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之功。
疔疮未破溃者,能提毒外出、消肿止痛。
已破溃者,能提毒透脓,使伤口早日愈合。
治疗疔毒须注意三点:22、蟾酥1.5g压成细末,以茶油适量,调成稀糊状,备用。
使用时,先将患部用浓冷之茶(苦丁茶汁)洗净,揩于,然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抹上,外用消毒药布包好,每天2回。
适用于蛇头疔。
初指端红肿疼痛,继则肿热扩大,疼痛剧烈(搏动性疼痛),穿破溃烂。
敷药后局部有清凉舒适感,疼痛显著减轻,3至4日后溃疡愈合,手指运动自如。
23、苍耳虫、明矾末各150g,朱砂2g,黄升丹15g。
以明矾、朱砂与苍耳虫研匀后阴干。
用时将药末加入黄升丹点敷。
说明:苍耳虫采集期应以立秋后为准。
24、公丁香、肉桂各50g。
研成细末。
撒在膏药上,贴敷患处。
适用于疔毒、痈肿。
25、蓖麻肉、松香各60g,制乳香、制没药各9g,银珠15g,轻粉12g,麝香0.3g。
先将蓖麻肉、松香末人石臼内捣匀,加入后五味药同捣千余下。
或将蓖麻肉改为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后,将各药撒入搅匀,浸入冷水中备用。
用时捏成薄片,外盖患处。
适用于疔疮发疽、深部脓肿。
说明:本方原名“千锤膏”。
历代外科方书/记载尤多。
本膏可使脓毒外达,移深居浅;深部脓疡溃后,脓腐不尽,以本膏捏成枣核形,插入溃孔,可以提毒去腐。
本膏制法繁琐,故改用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搅匀,然后将各药徐徐撒人,边撒边搅,待冷后制成本膏。
26、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各30g,广丹15g,生姜汁、生葱汁各20g,猪胆汁1500g。
将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共研极细末。
再同生姜汁、生葱汁、广丹、猪胆汁一起入砂钵内,用柳枝搅拌均匀,然后把砂钵置于露天处,日晒夜露49天即可(若遇雨天,需把钵端回室内)。
外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疔肿、乳痈、无名肿毒初期未成脓者。
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7、大黄100g,冰片20g,芒硝100g,食酷适量。
大黄、冰片、芒硝,3味药各研细末,加入食醋适量搅拌均匀。
外敷患处。
适用于疔疮、痈肿疮毒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胀。
28、川连90g,大黄15g,黄柏、黄芩各30g,田三七150g,制乳香30g,芝麻油500g,广丹45g,黄蜡、白蜡各9g。
先将黄连、大黄、黄柏、黄芩、三七等药放麻油中浸泡(夏季7日,冬季10日),每天用竹棒搅拌1至2回,使药物尽量浸透。
然后再放陶锅中煎熬至药物焦黑时,即进过滤,去药渣,再将药液煮沸,即加入黄、白蜡,乳香,最后加入广丹,并时时用竹棒搅拌,至锅中冒烟,药物成黑色时即离火,待冷后装入瓷罐中备用。
临用时将上药涂纱布上,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
本方对疖、疮、疔毒肿痛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29、生大黄、生黄柏、姜黄、白芷各78g,花粉115g,南星、苍术、陈皮各15g,厚朴、生甘草各31g,羌活、牙皂、枯矾、雄黄各18g。
先将上药晒干,研细过筛,用生麦面适量,加水调糊,入上药拌匀,干湿适度,用手搓成条如筷子大,用刀切成3厘米长,放入雄黄末滚动,使雄黄末粘贴在药条上,取出阴干备用。
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茶油、醋、蜜等调药外敷。
【预防调护】1、疔疮禁忌挤脓;防止跌跤,碰伤患部;忌早期开刀或针挑。
如有全身症状者,宜卧床休息,配服中药。
忌食烟酒、辛辣、鱼肉等。
2、用药宜聚不宜散。
疔为火毒,重用清热解毒,使毒邪收聚一处,尽早透脓,才能免其扩散。
3、小疮不可忽视,古有“治疗如防虎”及“面无善疮”之说。
4、不可挤压挑拨或以艾灸疔头,不可误服辛热之药、酒肉鱼腥等,以免更增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