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测算

产能测算
产能测算

ERP高级应用--流水线作业产能的测算

本文,笔者就以生产线作业为背景,结合ERP的工序管理与产能管理,来阐述一下,如何通过ERP,比较精确的来预算企业产能,抛砖引玉,给大家借鉴一下。

场景一:单一生产线作业。

企业的产品都只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完成,常见与纯装配的企业或装配作业占大部份作业的企业。此类企业的特点,就是从零件的投入到最后产品的完工,只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常见于外贸加工企业,其生产的产品,零件全部外购,企业只负责组装,然后贴牌出口。

解决思路:

如生产一套五金工具,有六道工序组成,分别是“上塑料盒”(把塑料盒放到流水线上,并打开平放)、“放零件-上半部分”、“放零件-下半部分”(把所需要的零件按规则放入到盒子指定的地方,整个放零件的过程有两个人分工完成)、“盖盖子”(在把盒子盖起来的同时,负责检验,看零件是否有漏掉、放错位)、“装内盒”、“装外箱”(一个外箱

装两套产品)。其中,根据测算,所用时间分别为“上塑料盒”10S、“放零件-上半部分”30S、“放零件-下半部分”40S、“盖盖子”25S、“装内盒”20S、“装外箱”35S。

整个工序,入图所示:

从以上工序看,那企业平均组装一套五金工具需要多少时间呢?

10+30+40+25+20+35=180S吗?其实不然。工该工序看,生产一套组装工具需要40S。为何呢?

因为根据企业产能理论,由设备组成的流水生产线,各工序能力不可能相等,生产线能力只能由最小工序能力确定。由纯人工组成的流水线也是如此,该生产线的产能是有该作业中的瓶颈工序“放零件-下半部分”所决定。

所以,若该企业每天工作8小时,则该产品一天的产能为8*3600/40=720套。

这就是ERP产能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理论“瓶颈效应”。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为了提高产能,就要想办法解决这瓶颈。

ERP实现方式:

功能一:工序管理。

ERP工序管理功能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定义产品的工艺与工序。再每道工序中,可以指定使用的资源、工时、人工等信息。

功能二:自动查询瓶颈资源。

ERP系统可以根据工序的资料,用图形、表格等方式,快速的找到企业的瓶颈在哪里。

如只要把以上产品的工艺信息输入到ERP中,ERP系统马上可以帮你找到该企业的瓶颈资源为“放零件-下半部分”。当约束资源少、工艺短的情况下,可能这个功能的优势不一定显现的出来,但是,当约束资源多,如不仅要考虑人工,还要考虑机器的产能等其他因素时,则优势就能够非常的明显。

找到瓶颈资源后,企业就可以想如何来改进管理,解决瓶颈资源的限制。于此同时,当改进管理后,企业还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模拟,改变相关的操作方式后,新的瓶颈资源是什么,从而考虑是否要一次性改进,还是按部就班,一步步来。

功能三:根据“瓶颈资源”计算产能。

ERP系统找到瓶颈资源后,可以根据瓶颈资源来计算产品的产能,为排程作业提供产能数据。

功能四:理论与实际产能的对比。

当然该产能的计算只是一个参考的数据,实际的产能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生产产品的准备时间。

如生产该组套工具前,可能会先对流水线进行检查;要到仓库领料;要负责人员安排生产等,都需要时间。

2、异常时间。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返工、生产线运作不正常等情况,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能。

所以,通过ERP计算的产能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产能,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产能往往低于理论产能。ERP系统会提供对照表,给决策者指明两者到底有多少的差异,为企业管理者,改善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以上讨论的是,流水线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单一生产线作业。但是,大部分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没有这么简单。其生产一个产品,需要用到多条生产线。那产能该如何计算呢?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形,其虽然需要占据比较多的工时,但是,其不是瓶颈资源,因为这道工序可以临时多找人做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相对其他工序来说,受到设备等的限制,反而成为了瓶颈资源。

如生产上图所示的螺丝,工序为成型、检验、包小包装、装箱。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

2S/颗、3S/颗、1S/颗、0.1S/颗。工序图如下:

此时,若让ERP系统自动判断的话,其分析的瓶颈资源为“检验”工序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瓶颈资源是用来成型的机械设备。因为这成型设备比较贵,又比较占地方,所以,企业这种设备不会太多。而检验的话是通过人检,而不是机器检。相对来说,人比较容易找到。很多企业当生产旺季的时候,就拼命的招临时工,或者做办公室的文员,上去检验,都可以解决这个瓶颈资源问题。而机器设备的限制,则不能很好的解决。总不能企业再去购买机械设备,到淡季的时候,让它空闲着?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ERP在工序设计时,为了满足这些现实情况的需要,除了自动分析外,还提供了如下功能:

1、可以人为的指定在分析关键工序时,排除的工序。如以上工序中,可以指定把“检验”这道工序排除在外。系统自我分析时,就会把“成型”这到工序当作为关键工序,以次作为考虑产能的依据。

2、可以人为指定关键工序。除了以上的排除选项外,在ERP中,还可以直接指定那道工序为关键工序。此时,ERP就不会分析瓶颈资源,而直接以用户指定的关键工序涉及到的资源作为瓶颈资源,在计算产能时,也直接以这个用户指定的工序为依据。

以上两种指定方式,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在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艺的复杂程度与稳定性。

若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变化也不是很大,如上的罗帽生产工艺,则可以直接指定一种资源为瓶颈资源或者一道工序为关键工序。这样,可以减少系统的运算量,提高运算的效率。用过ERP产能与排程模块的人都清楚,其运算时,需要比较长的等待时间。这是因为其运算量非常的大,得到一次结果,往往需要十分种甚至更长的时间。

若工艺流程比较负责,或者工艺还不稳定时,则建议用排除的设置方法。以为,有可能后续随着设备的投入,工艺的改进,原先指定的关键工序不再是关键工序,瓶颈资源不再是瓶颈资源。此时,若再人为调整的话,工作量会比较大;也可能,一疏忽,遗漏了修改。此时,宁可牺牲一下,ERP的计算速度,来保证最后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我们考虑的是单条生产线的产能。但是在,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一个产品有多条生产线完成。则,这些产品的产能如何确定呢?

每个零件有一条专用生产线,而所有零件又都是为本厂的产品配套,那么该车间的生产能力应该取决于生产能力量小的那条生产线的能力。

如图,要生产螺丝与螺帽的套件,如何确定产能?

该套间一共需要三条生产线才能完成,一是生产螺丝的生产线,一是生产螺帽的生产线,三是组装的生产线。

工序与工时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个产品需要有多条生产线生产的情况下,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生产线之间有先后的顺序,不能并行,二是有几条生产线之间可以并行生产。

一、不能并行生产情况下的产能计算。

若以上三条生产线不能并行生产,要先生产完螺丝,再生产螺帽,最后在组装,此种模式下,就相当与是一条生产线。其产能的计算,跟单条生产线计算类似,这三条生产线中的最关键的工序决定了其产能。

当然,用户可以让ERP系统自动分析哪一道是关键工序,也可以自己指定关键工序。若以这个套件为例的话,若让ERP系统自己分析的话,不怎么合适。最好,还是用户进行指定。

二、并行生产的生产线的产能计算。

若以上的生产线中,生产螺丝的生产线与生产螺帽的生产线能够同时上线生产,则情况又有所不同。此时,首先要考虑并行的生产线中,那条是关键工艺,然后,把选出的关键工艺再同组装的关键工艺相比,选出最终的关键工艺,以这道关键工艺为基础,找出关键工序,然后以这道关键工序的数据为准,计算产能。

在多道生产工艺产能分析中,还要注意零件的配比关系。配比不同,就可能影响最后的产能。

如,若一颗螺丝配一颗螺帽,则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指出,其最终的产能是由螺丝这条生产线的产能确定的。(在组装为手工组装,不会影响产能的前提下。)

但是,若一颗螺丝配两颗螺帽的话,那最终的产能还是有螺丝这条生产线决定吗?当然不是。最终螺帽的产能决定了螺丝的产能。

除了以上的影响因素外,库存数量对其产能影响也比较大。若螺丝有大量的库存,能够满足这批产品的需求,则产能就不是螺丝的生产线所能确定的,最后,还是取决与螺帽的生产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产能的计算,特别是涉及到多条生产线的产能计算,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其涉及到多个参数问题。

但是,从计算逻辑上来讲,是一点都不困难的,其用到的算发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难的是企业的分析与判断的逻辑。也就是说,企业要有自己产能计算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要把需要考虑进去的参数一一列举出来。

这也就要求,企业在产能这块选型的时候,要把这个计算模型拿出来,让顾问在ERP 系统中试跑,看跑出来的数据,跟自己实际生产的数据是否吻合。

相对来说,产能这块的二次开发比其他模块的二次开发难度要高,因为其跟其他模块的关系比较紧密,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产能的功能还是改的越少越好。所以,企业要上产能管理的话,在选型时就要把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尽量选择那些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而对那些说可以通过二次开发满足的产品,要小心对待。

为了帮助读者与用户做好产能方面的选型,笔者在下篇文章中,会以螺丝螺帽的生产为例,做一个测试模型。若这个模型能在对方的ERP中,跑得通,并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则说明,该产品的产能模块设计模块还是不错的,至少在螺丝螺帽等紧固件行业中,有用武之地。

1. 生产能力就是指在一个时间段能生产产品的数量。具体而言,有下面的分类:全公司的生产能力、某个车间的生产能力、某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某台设备的生产能力、某道工序的生产能力。

2. 全公司的生产能力取决于所有车间的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公司的瓶颈工序。同样车间的生产能力取决于所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取决于车间的瓶颈工序的生产能力。同理,对于生产线而言,作业时间最长的瓶颈工序决定了生产能力。

3. 至于生产能力的计算,则比较简单,通常以每班次(8小时)或每天的生产能力为基础,然后得出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的生产能力。

4. 说到生产能力,就不得不提到生产节拍,生产节拍决定了生产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顾客来现场审核时特别关注生产节拍。同样,说到生产能力,也不得不提OEE(设备总效率),它是设备稼动率(又称可用率)、有效率(又称表现指数)及合格率(又称质量指数)的乘积。因为,设备稼动时间关系生产能力,设备有效率是与理想效率相比得出,自然也影响生产能力,当然合格率也影响生产能力,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合格品, 而合格率则是由过程能力决定。OEE越高,制造能力越强。

5. 有一个重要概念,瓶颈工序决定生产能力,所以生产线的平衡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样过程改善也非常关键。很多公司的IE人员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生产线平衡与改善。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用公式表示为: a ij=x ij/X j (i,j=1,2,…,n)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 ij <1之间,a ij 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ij 越小,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 ij =0则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111111++++=∑∑∑∑∑∑======kj sk ts n t n s n k it kj sk n s n k is kj n k ik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a b (i,j=1,2,…,n) 式中的第一项ij a 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kj n k ik a a ∑=1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kj sk n s n k is a a a ∑∑==11 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kj sk ts n t n s n k it a a a a ∑∑∑===111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 轮间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将直接消耗量和各轮间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印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四、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方法1 (一)投入产出表的特点和分析框架 投入产出表是一张全面反映一个经济体中各生产部门或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平衡表。下面以最常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特点。投入产出表由三个象限构成。第I 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第II 象限,又称最终使用象限,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使用去向;第III 象限,又称增加值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的构成情况。若把上述三个象限综合起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投入产出表事实上是由两张大表构成,即把第I 、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横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使用去向;把第I 、I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纵表,反映各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投入产出表有以下几个基本的重要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从横向看: X Y AX =+ Y A I X 1)(--= 其中,X 为产出列向量,Y 为最终使用列向量,I 为单位矩阵,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上述公式说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和等于总产出。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部门结构变化等。 从纵向看: X M T V D FX =++++ 其中,F 为A 矩阵的列和作成的对角矩阵,D 为固定资产折旧列向量,V 为劳动者报酬列向量,T 为生产税净额列向量,M 为营业盈余列向量。上述公式的实质是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之和等于总投入。若定义N=D+V+T+M ,则上式可变为 N F I X 1)(--= 1 引自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表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某地区投入产出表计来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计算并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来分析该地区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各产业关系及各产业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 引言:地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 一产业关联的分析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地是价值型分析工具。如下两张表: 本文基于的投入产出表为附表1

表行向表示该产业的分配或者是去向,即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给投入部门的作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量。列向表示产品的价值组成,即在投入过程中消耗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量。 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使用,从而最初投入部分等于最终需求部分, 按照上述分类,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纵横交错,构成相互联系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的三个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增加值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几个经济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部门在生产中所有部门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流向;增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及其构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平衡 水平方向: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即 i X Y i ij X =+∑ 垂直方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 j j ij X Y X =+∑ 1、直接消耗系数:其经济意义是某部门j 生产单位产品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除以其总产品,计算公式为:

投入产出核算

?行、列各部门的关系如下: ①总供给=总产出+进口 =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总需求 ②总产出=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中间投入合计+增加值合计=总投入 ③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 ④增加值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 ?①和②成立的条件是每行或每列;③和④成立的条件是全部产业部门的合计或者说是总量平衡关系。 一般来说,分析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包括基本流量表,同时也包括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①基本流量表 基本流量表是以价值的形态记录各部门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易的情况. ②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都是由基本流量表派生出来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参数,在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经济含义增加某一部 门单位最终需求 时,需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的生产额是多少?反映的是对各部门直接和间接的诱发效果.之所以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他是投入产出法的创始人.列和反映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诱发额的合计. 假设对A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为了满足这一最终需求,A部门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进行这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就需要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原材料的投入(这就是第一次的生产波及效果),之后,为了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的生产,又引起对投入原材料的需求(第二次波及),这样的波及效果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直至第N次的波及效果为零。 直接增加的生产额A部门:1 第一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1*0.1=0. 1;对B 部门:1*0.2=0. 2. 第二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 1*0.1=0.01, 0.2*0.3=0.06;对B 部门:0.1*0.2=0.02,0.2*0.5=0.1 第三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01*0.1=0.001,0.02*0.3=0.006,0.06*0.1=0.006, 0.1*0.3=0.03 对A部门的合计=1+0.1+(0.01+0.06)+(0.001+0.006+0.006+0.03)+‥=1.282 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54(=120*1.282),对 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62(=120*0.513);同样B 部门的最终使用为190,对A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46 (=190*0.769),对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438(=190*2.308). 对A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154+146=300 对B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62+438=500 二.基本的数学知识(代数知识) (1)矩阵和向量的概念 ?将若干个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长方形 就是矩阵。当矩阵的行和列的数目一致时称其为方阵。当矩阵行数或列数为1时,前者称为行向量,后者称为列向量。另外,构成矩阵的每个数字称为元素,一般用符号表示i行j列的元素。 ?单位矩阵,对角线(从左上到右下)的元素均为1,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零的方阵称为单位矩阵,通常用符号I表示。 ?逆矩阵,假设有一个n*n方阵A,无论是在它的后面还是在它的前面乘上与它阶数相同的方阵B,它们的乘积之和都是单位矩阵时,称方阵B为A 的逆矩阵,记作 (1)主要经济参数 ①影响力系数 -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实际的案例计算并给出分析评价

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实际的案例计算并给出分析评价 一、 投入产出的产业分析模型 1.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的应用领域 (1)通过建立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并且开展相应的研究,许多国家的学者发展了里昂惕夫的成果,使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中国也是国际上投入产出研究和应用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每五年编制依次全国性的投入产出表,最近的两次分别为2002和2007年。 (2)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是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当编制了若干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以后,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动态分析,掌握各种经济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或地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以此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如,美国曾经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过工资提高10%后,生活费用将上升3.9%,工人所得到的真正益处为6%左右。南斯拉夫曾经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来处理外汇分配问题。 (3)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研究污染、能耗平衡等多种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投入产出分析的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确定在生产增长的同时,各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需要处理的各种污染物的数量,以及由于从事消除污染的活动,社会需要付出的代价。 (4)在国际经济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把研究背景扩大到全球范围。创建国际联系的投入产出表就是一种研究方向,另外,分析环境影响对世界各国相互间的联系问题也很有意义。 经济活动过程中, 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这种技术经济联系称为产业关联。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产业关联有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通过中间产品需求系数和中间产品投入系数(赫希曼系数) 进行考察, 间接关联主要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即拉斯姆森系数) 进行考察。 2. 产业直接关联模型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 提供技术的联系。 (1)前向直接关联 前向直接关联由中间产品需求系数考察, 其计算公式为: 1 1,2,...,n ij j i i x w i n q == =∑ (1.1)

投入产出核算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GDP核算实验 实验室机房一 所属课程名称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实验类型综合型 实验日期2012年4月28日 班级 学号 姓名赵玉超 成绩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

1.熟悉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2.熟悉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表式,掌握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3.理解产品部门(“纯”部门)分类,掌握简化对称型投入产出表部门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记:xij 为第j 种产品在生产中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 yi 为第i 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Xj 为第j 种产品的总产出 d1j 、vj 、mj 分别为生产第j 种产品投入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 Nj 为第j 种产品的增加值,即Nj = d1j + vj + mj 平衡关系: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同一部门:总产出=总投入,Xi =Xj (当 i=j 时) 全社会总产出=全社会总投入,∑Xi =∑Xj i i n j ij X y x =+∑=1 j j n i ij X N x =+∑ =1

全社会最终产品=全社会增加值, ∑yi =∑(d1j + vj + mj) 二.非对称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对供给表: 记:si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生产数量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一种产品全社会供给总量=∑各部门生产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总产出 对使用表: 记:uij为第j个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数量 yi为第i种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 qi为全社会第i种产品的使用总量 zj为第j部门的增加值 gj为第j个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量即总产出 平衡关系: 一种产品全社会使用总量=∑各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该产品+ 全社会作最终产品的该产品, 一个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中间产品+ 该部门增加值,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考核范围: 1、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 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 识记:投入的概念。中间投入。最初投入。中间产出。最终产出。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识记:第I象限的含义。第Ⅱ象限的含义。第Ⅲ象限的含义。 3、识记: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 4、直接消耗系数 识记: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制约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 简单应用:直接消耗系数计算。 5、完全消耗系数 识记: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 1、投入产出核算。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2、投入、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 投入是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生产消费,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3、中间产出(品)、最终产出和总产出。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 1、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 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1、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见教材71页表3-3。如果该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 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各不相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