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永和的体验性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永和的体验性建筑

N133028刘昱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验性建筑的概念以及张永和本人的建筑实践,来试图探寻体验性在张永和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全文围绕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身体体验、自然体验、城市体验来展开,并且对张永和的部分体验性建筑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关键字】体验性张永和空间自然城市

张永和曾多次强调“体验”这个词,从空间到建筑到城市,他的设计都在围绕着“体验”进行。“体验”是张永和一个重要的设计方法,同时建筑的体验性也是他设计的出发点和不断探寻的方向。

一、体验性建筑

在体验性建筑中所谈到的体验,是指参观者以自己的视角再建筑、景观、室内空间的独特体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感受,而是指以一个参观者的角度去参与、共鸣。从体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作为活动,即由外部行为,也由内部行为来实现”。同样,在建筑的空间体验行为中,大多数不仅是观者的内部心理活动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刺激下的反应。

人对建筑的体验体现在很多方面,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首先体验到的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比如尺度、比例、色彩、光线等,但是当去考虑这个建筑的本质因素,真正对建筑的本体产生的感触并非是单个元素的简单集合,真实的建筑体验是在与建筑的亲身接触中感受到的。这正是在建筑这个外部空间环境下刺激所产生的最直观的感受。在体验中发生的事件和生活感受件构成了建筑空间体验的本质内容。

建筑空间的体验因人而异,建筑师无法让所有人的体验都是一样的,但是建筑师作为建筑空间体验中的主导者,必须担负起把握主题方向的使命。在张永和的建筑设计里,建筑的体验性始终贯穿其中。从体验出发进行设计,最后再回归到体验的使用中,是张永和一直不断使用的设计方法。具体到设计中,就是先验与体验周而复始,相互交叉的一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丰富而又吸引观者与使用者的建筑趣味。

二、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拥有美国建筑师资格的张永和,1993年回到北京创建了“非常

建筑工作室”,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十年,是西方建筑思潮由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向关注城市问题转型的时期,是中国建筑界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城市化突然加速的一个时期。

“非常建筑”创作的席殊书屋、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山语间、二分宅等对中国当代建筑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在不断革新国内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也成为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张永和的工作一方面推进了中国建筑向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中西建筑交流中建立了桥梁,拓宽了视野。张永和在其一系列的设计作品中,也将体验性贯穿其中。这些作品从空间到建筑再到城市,具有着连续性,也给参观者与使用者带来了更强的体验性。

三、张永和设计中的建筑体验

(一)建筑空间中的身体体验

通过建筑空间中的装置,张永和试图在人体和空间之间发现和建立各种可能的体验关系。在他的设计中,作为体验的主题不仅仅是人体,还可以是个体的某种知觉或是某个局部,在很多体验中,所作为重点的体验对象是被分解成局部的。《后窗》是希区柯克的一步电影的名字,这部电影是关于“看”的。张永和受其启发,思考“看”这个动作的身体体验所带来的空间联系。洛阳老城幼儿园设计就是体现了一种“看”的游戏。从窗子里看出去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动作过程中,窗户的设计决定了窗内空间与窗外空间的视觉关系。洛阳幼儿园的实际就是对建筑空间中的最基本的“看”的问题的探索。幼儿园里不仅由一个游戏场,整个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场,儿童除了固定的游戏外,还会利用建筑形成的空间条件发明玩的方法。在儿童的游戏中的“看”可以衍生出许多玩的创意。“东张”和“西望”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取景。利用窗子来造景,给孩子一个可以动的窗景,从局部的视点来接触整个整体,是一种从身体视觉上所延伸的独特空间体验,同时又能因为这种体验增加空间上的趣味性。

这种空间的体验不仅体现在个体的一部分,还体现在了个体的行为方式上。张永和设计的美国康明斯公司“颠倒办公室”,就是将办公室隔断方式做了完全的颠倒,在2.6米高的空间中把它分为上下各1.3米高的空间,把室内空间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材料进行视觉上的隔断,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难以窥视到他人的办公空间,只有坐下来的时候,才可以通过下半部的玻璃隔断来分享公共视觉的空间。坐下去享受公共交流,站起来找到私密。这种颠倒常规的设计,却恰恰是从体验从需求的本质去考虑的。

图3-1-1 图3-1-2

(二)建筑空间中的自然体验

在建筑中体验自然存在着一种立场上的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张永和试图通过建筑重新思考建筑与社会,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在日本举办的第二届“越后妻有三年展”上的作品《稻宅》,已经完全脱离了展示场地,孤零零地坐落在稻田边,只是简单的用钢幕栅栏制造,形式上就是单纯的直角折叠。这个概念性的装置,不仅给外来的游客,同时也给本地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休息和观景的场所。稻宅远观是一个取景框,近看是一个有两把座椅的亭子,使人们意识到四季到变化:它在春天向水下投下倒影,夏天浮在稻浪智商,秋天站在稻茬之中,冬天被掩埋在积雪之下。稻宅强化了季节的转换,不仅通过空间给人以自然体验,也通过了时间强调这种自然的体验,让时间与空间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图3-2-1 图3-2-2

二分宅位于北京长城脚下,将北京四合院从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移植到自然景观中,由建筑四面为何变成山坡与房子的环抱,模糊了建筑和自然的界限,在一种熟知的建筑形式中创造新的自然的体验,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二分宅在建造过程中,也采用了对生态影响较小的材料与建筑方式——以胶合木框

架作结构,以保暖隔热性能俱佳的夯土墙作材料。这种建筑形式力图将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粗糙的墙面不加任何修饰,张永和在二分宅的设计中阐述了对建筑和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契合。

图3-2-3 图3-2-4

(三)建筑空间中的城市体验

张永和说过,“我们对城市的思考也经历着一个动词化的过程”。在建筑空间的城市体验中,张永和最先关注的是建筑单体与城市的复杂空间的关系。在北京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办公室的设计中,凸出的办公空间,就体现了对城市的一种“咬合”关系。

北京晨兴教学中心的设计尝试着体验都市城市密度的可能性,300平米基地上的7层晨兴教学中心,在使用功能上面包括了除了就餐外所有的生活需求,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的独栋建筑物中体验到城市是张永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采用了“置换”这种城市体验,将不同功能的“楼”置于一座建筑中,类似于在城市中从一栋建筑经过街道再到另一栋建筑的体验。将空间分为垂直的五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功能,然后用不同的建筑元素来限定组和组之间的关系。

图3-3-1 图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