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管理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目标
• 治疗目标 • 缓解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度和功能,预防腰痛
复发,避免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向慢性转归。
症状不能缓解患者的再评估
• 对首诊几周后依然不能缓解的患者或病情加重的患者重新评估及诊断 • 评估间隔时间为4~6周,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再评估时应包括心理因素
4~6周
慢性腰背痛指南-临床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
非特异性腰背痛虽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导致腰背痛的病因较多,机制比较复杂。其病因主要可 分为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16-28],都可能导致腰背痛的发生。
腰椎间盘的退变 关节突关节的退变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的因素
肌肉因素 心理因素
免疫因素{内容物外流} 脊神经后支损伤
《颈腰痛杂志》;2003;24(5):257-61.; J . 2012 ;42(4)1-57; 2013; 14: 1964–1970
治疗要点
• 总治疗目标: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改善躯体功能 ,恢复正常活动,预防残疾,维持正常工作能力。
• 药物治疗 • 短期使用和弱阿片类可用于疼痛缓解; • 可应用肌松剂缓解疼痛和肌紧张状态; • 物理治疗 • 推荐经指导的运动疗法用于治疗。 • 有创治疗 • 非手术侵入性治疗、外科手术的应用仍存在争议,临床上应严格选择适应症。
.2000;13(3):205-217. .1997:93-141.
N J 1988; 318: 291-300.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最常见的腰背痛
• 根据美国和英国于1993-1994年间相继颁布的临床指南。将分为三类:①根性疼痛综合征 (/ );②特异性下腰痛( ):如肿瘤、结核、感染、骨折性;③非特异性下腰痛( ,)1
我国尚缺大型流调数据,多项地区关于腰背痛的流调数据显示 ,体力劳动及伏案工作者都是高危人群。
临床需要规范诊治的指导意见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参考欧美等国家近年来的 指南,结合中国流行病学 、治疗特点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管理指南
• 规范诊治流程 • 指导合理用药 • 提高诊治水平
下腰痛的定义及分类
• 急性下腰痛:持续时间<6周 • 亚急性下腰痛:持续时间6~12周 • 慢性下腰痛:持续12周或以上 • 非特异性腰背痛:是指不是由于已知的、特定的病理原因(如感染,肿瘤
,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骨折,炎症性疾病,神经根综合征或马尾神 经综合征)引起的一类下腰痛。
• 注:除非特别注明,该指南的建议主要针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
• 诊断流程(诊断鉴别分类, ) : • 第一步:明确疼痛是骨骼肌肉源性的 • 第二步:除外脊柱部位特异性病变 • 第三步:除外神经根痛
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治疗推荐
• 患者充分告知及安抚 • 对腰背痛患者不强调卧床休息 • 建议患者尽可能保持活动状态以及正常的工作状态 • 处方的药物要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规律用药,首选扑热息痛,
流行病学
腰背痛的终生患病率超过70%(年患病率为1545%,成人年发病率为5%)。
发病年龄集中在35~55岁 急性腰背痛通常为自限性,90%的患者在6周内
缓解,但有2 7%的患者发展为慢性 由于急性腰背痛复发及慢性疼痛从而导致丧失工
作能力的概率约为7585%
.2000;13(3):205-217. .1997:93-141. N J 1988; 318: 291-300.
➢ 的病因复杂,临床中往往还会出现多 种病因交织在一起.导致难以准确诊 断
➢ 2认为是始发于腰部既没有神经根受 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故临床中 遇到患者大部分是
➢ 3也认为在临床中很常见。占总的85 %以上
1. 彭小文, 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10):1009-1012. 2. , . ( 1976). 2001 15;26(22):2504-13. 3. , . N J . 2001 1;344(5):363-70.
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管理指南解读
腰背痛背景
• 发病率高:腰背痛( ,)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及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目 前已成为患者就医的第五大常见原因;
• 危害性大:严重的腰背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 活自理能力:
•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 失数额巨大。仅1998年,美国直接用于腰背痛治疗的医疗花费总ຫໍສະໝຸດ Baidu就同 比增加了263亿。
.2000;13(3):205-217. .1995;20:11-19.
流行病学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腰背痛的人群终生患病率高达84%[1316]。约44-78%的患者会出现腰背痛的反复发作,而26-37% 的患者则甚至可能因腰背痛而丧失工作能力[17-19]
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实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患病率,通常认为其 患病率大约为23%;而11-12%的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则会由 于疼痛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20]。
其次 • 无法有效控制疼痛或者控制疼痛不佳时建议加用肌松剂 • 如果患者始终不能正常工作考虑脊柱推拿术治疗
& . 2007;21(1):77-91.
药物治疗推荐
有创治疗
• 不推荐使用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 4个系统性回顾包括2个 关于急性腰背痛的研究,研究比较了硬膜外 注射类固醇及注射生理盐水、布比卡因、假手术,发现不同组间无 统计学差异,对于硬膜外注射类固醇的疗效依然存在争议。
• 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临床表现多样,以腰背部、腰骶 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腰部无力、 僵硬感、活动受限或协调性下降,严重者甚至可出现 睡眠障碍[36,37]。
•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而于弯腰、久 坐、久站后加重,予以热敷、按摩等保守治疗后疼痛 症状也多可暂时缓解。
• 体格检查常可发现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 限性压痛点( ,扳机点),研究证实扳机点的数量及疼 痛程度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38]。
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要病理机制:“疼痛—肌紧张—局部血循环障碍”恶性循环。
腰痛疾病 →
疼痛
←→ 肌紧张
局部循环 障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1009-12. 《日本医学介绍》 2003
诊断及预后评估
• 首要检查目的:判断是否为特异性腰背痛。如排除严重脊髓病理和神经 根性疼痛,可确定为非特异性腰背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