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

合集下载

大学英语-翻译课件-归化与异化

大学英语-翻译课件-归化与异化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We were all concerned with serious contemporary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Middle East ques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ruel war in Viet-Nam. 我们都十分关切当前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东问题和仍在进行的残 酷的越南战争。
×当我们上到山顶时,云升上去了,海港在半圆形的小山中和半明半暗中, 看起来最美。苍白珍珠灰的颜色和仙境般的特征,是非常难以形容和描绘 的。空气是清新和爽快的。北极地区的风景有一种美丽,那与传统圣诞节 卡片适成对照。它们柔和而动人得象照相铜版,没有什么易碎的或太花哨 的东西。
第一种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处理得比较灵活。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 了一些字,把句子联结得十分自然,如在翻译时加了“雾散”,成为“云 消雾散”。在第二句话的前面加了“这一带充满着”。这些意思符合原文 精神实质,这种加法是容许的。第二种译法太机械了,一字对一字,不敢 越出原文一步。根本原因在于对原文食而不化,没有完全吃透。
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郭 沫若
原诗中的king是一般性说法,没有任何特殊 的文化色彩,可是一旦变成了中国古代和 平盛世代名词“尧舜”,就染上了强烈的 汉民族色彩。
评述:归化vs.异化?
Curiosity enough, he prophesied with oracular accuracy to the amazement of all.
sometimes, but his feet always on the ground. [字面意义]一个好老师的头有时要放在云层中,但他的脚
应该永远站在地上。 [意译]好老师有时应该富于幻想,但时时刻刻必须从实际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 略
2023-11-15
目 录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策略 •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的定义与特点
异化策略定义
异化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为导 向,尽量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04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 应用案例
异化策略应用案例:诗歌翻译
01
保持原诗的意象与语言风格
在诗歌翻译中,异化策略通常用于保持原诗的意象、比喻和语言风格,
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审美和文化特点。
02
注重原文的语言表达
异化策略强调对原文的语言表达给予高度重视,包括修辞、音韵和句式
等方面,以保持原诗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局限性
归化策略可能会牺牲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导致原文的意境和风格无法得到完全的传达。此外,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生硬和不自然,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03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语言文化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强调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归化策略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包括语法、表达方式、意象等,给读者 呈现原汁原味的源语言文化。而归化策略则更注重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 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读者反应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容易给读者带来陌生感和疏离感 ,归化策略更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详细描述
由于异化策略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色,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 陌生和疏离。而归化策略通过将原文转化为 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形式,更容易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

中英互译中的异化法与归化法一、异化与归化的含义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Foreignization: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e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 and absorbs foreign language expressions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Domestication: the language tradition that abides by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idiomatic expression of native language .二、翻译实例:1、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his head in the clouds sometimes , but his feet always on the ground .异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的头有时要放在云层中,但他的脚应该永远站在地上。

归化法翻译:一个好老师应该有时富于幻想,但时刻必须从实际出发。

2、Go to law for sheep , you lose a cow .异化法翻译:为了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

归化法翻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异化法: trump card王牌sour grapes酸葡萄grade inflation分数贬值归化法:talk horse吹牛at a stone’s throw近在咫尺,一箭之遥wet like a drown湿如落汤鸡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猪A big reward will make the brave come forward.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Only a headhunter like Bo Le---an ancient Chinese good at headhunting fine steeds---can discover talented people. 有伯乐而后得千里马。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归化是指翻译者将原作中的语言、文
化等特征改编成接受读者本地语境中可理解的形式。

异化是指翻译者在不影响原作整体风
格的前提下,将原作中的艺术形象、文字特色、思维活动及文化传统转化为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的形式。

有些文学翻译家认为,归化是一种正确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通顺的,以及能够使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对象。

然而,有些人对归化也有着一定的反对,认为归化会破坏原作的精神风貌,使原作失去原有的特色,令读者无法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设置的氛围。

而异化则能够更加准确地重现原作的内涵,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精神,从
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真
正体会到原作的风貌,需要翻译者的精准语言加以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欣赏原作
中的艺术形象、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文学译者应根据翻译对象的不同、接受读者语境的不同,正确地选择归化与异化,将原作最原有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一个新且独特的文学感受。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归化是指将外
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范,尽可能地融入到中文中,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可
能地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在进行翻译时,如果选择归化策略,翻译者会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
和易读性,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常见
的汉语表达方式、习语和俗语,以使译文更加地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


种策略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时间、日期等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词汇。

而如果选择异化策略,翻译者则会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等,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
接使用原文或者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策
略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口头禅、谚语等需要传达原文情感和表达
方式的词汇。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归化或
异化策略。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二者的使用,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和表达原意的目的。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实例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实例

My old friend Harrison, had lived in the Mediterranean for years before he returned to England. He had often dreamed of retiring in English and had planned to settle down in the country. He had no sooner returned than he bought a fine house and went to live there. Almost immediately he began to complain about the weather, for even though it was still summer it rained continuously and it was often bitterly cold.
谁知不久他就开始抱怨起天气来此时虽说是夏天但也阴雨绵绵寒气逼人
阿Q没有家,(他)住在本庄的土谷祠 里;(他)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 人家做短工,(人家叫他)割麦(他) 便割麦,(人家叫 他)舂米(他)便 舂米,(人家叫他)撑船(他)便撑 船。(鲁迅《阿Q正传》) Ah Q had no family but lived in the Tutelary God’s temple at Weichuang. He had no regular work either, simply doing odd jobs for others. He would cut wheat if he was asked to. If they asked him to grind rice or put a boat he would also do for them.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摘要:近来,翻译界对于归化以及异化的讨论比较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有些杂志还开辟专栏来讨论这一话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关于“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与读者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在翻译中常出现的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1-收稿日期:2009-04-14一、引言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

”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实践中常用的策略,用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
间的文化差异。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表现形式,
不过度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通过异化策略,译者试图呈现源语言
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韵味。

这种策略常见
于翻译文学作品,例如保留原文的地名、人名、习俗等。

但是,过度使用
异化策略可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或感受到源语言文化的真实性。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
和规范。

通过归化策略,译者试图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这种策略常见于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目的是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然而,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导致原文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丧失。

在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

在保证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及文
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同时,译者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处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关系。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的应用
01
广告文本
02
科技文本
03
文学文本
归化策略更常见,强调口号和宣传语 的本土化和简洁明了,以便吸引消费 者的注意力;
异化策略较为常见,因为科技领域涉 及专业术语和特定表达方式,需要保 留原始含义;
异化策略更合适,因为文学作品的目 的是传播文化和思想,保留源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有助于保持作品 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缺点
归化策略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使得译 文不够真实和准确。此外,它还可能会导致译文的过 度本土化和文化霸权现象的出现。
04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差异与共性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 特色,归化策略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度和 本土化;
异化策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可能 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归化策略有利于读者 更好地理解文本,但可能削弱文化的独特性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策略 •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应用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翻译实践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能够将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言受众,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 交流。
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实践的异同点及其 原因,以及不同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关注翻译伦理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翻译伦理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更好 地尊重和维护各种文化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权益。
THANKS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i Kig s n .译文: 上中无老虎 , 猴子称大 王。 这样的 翻译处理 , 传达了意 义, 文也 及 译 通顺, 收到读者 的欢 迎。 所谓异化, 是指 “ 异己” “ 与 疏远” 不同事 , 物在接触中, 彼此保持 自 己原有的特性。 翻译 中 的异化, 则是译 者采用相异 于译出语 作者的表 达方式 , 再现译出语的 内容和异质因素。 要尽量 传达原作异域文化特 色、 尽量传达原作的语言 形式 , 尽量传达源语 作者 的写作方法 。 由此可 见, 异化翻译是 尽可能地保留译出语语言和文 化差异 , 展现译出语 的异域性 。 译人语 读者 使 感受到 “ 腔、 洋 洋味 、 风景” 其 目 洋 , 的语 是要 开拓译人语读 者的文化视 野, 丰富译人语的表 达能 力, 促进不 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融合。 三 “ 归化” “ 与 异化” 的相互补充 对于 归化 翻译和 异化 翻译 我们最熟 悉的 恐怕就 是我国文学名著 红楼 梦 的英译 了 , 杨 宪 益 夫妇的 译文 以 异化 为主 , 英 国人霍 而 克斯主要采用的是 归化 。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 从译 文的题 目 中就可以看 出来 : 译为 “ e 霍 Th S o y o h tn ”,杨译为 “ e m f tr fte S o e A Dra o Re Ma so s , d n i n ” 西方人对红 的联 想与中国 人是 不同的, 在西 方代表 的是 阴险和暴力, 红 所以按 异化 法直接译成 “ e Ma so s 容 R d n in” 易给读者 造成 不好 的或错误 的联想 , 而且 “ 红 楼” 虽然 是汉语 中的 典型意 象, 但在 英语 中是 不存在的 , 而霍的译 文实际上是 采用 了 《 红楼 梦 的另一名称 , 避开了 “ 红楼” 的意 象, 这样 既避免了读者产生不理 解或误解 的情 况, 而且 也同样反映了 小说的 线索 。 这两种 译文都取得 了巨大 的成功 , 相比较而言 霍的译文 比较 复合 英美读者的文化 习惯。 的译文很好 的保留了 杨 中国文化的因子, 到中国译介的追捧。 收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 翻译 中语言 国语 言 的 目的 。 的交 换必 然会 涉及两 种 文化 的转 换 , 度的 过 归化与异化都不利于信息的交流 。 归化 与异 化各有优 势和 不足 , 两者并 非矛盾, 是相互 而 补充 。 在实际翻 译 中, 遵 循不 同的原 则, 应 根 据实 际的语境 , 归化 或异化 。同时 , 或 归化和 异化是 相互补充 的, 一方面 , 归化翻译 发挥译 语优 势, 译文贴 近读 者 ; 使 然而 , 归化 过度 会 适得 其反, 虽然 强调可读性 的一面 , 却极可能 是译语读 者产生误解 , 甚至 觉得 不伦 不类, 滑 稽可笑, 例如 , ‘ s wi s S l ” 把 ' s a o mn 译成 A e e “ 智如诸 葛亮” 会让读者 觉 得外国也有个 智 , 多星诸 葛亮 , 虽喻意 相同 , 但喻体 相 差太大 。 另一方面 , 文化本 身是一 个开放 的体 系, 它具 有不可估量 的吸纳 、 包容能 力。 着文化 的开 随 放性和渗透 性, 文化 的相互融合是 大势所趋 , 异化也就 成为翻译的必然趋势 , 源语文化 的新 鲜事 物的 “ 化” 异 很容易被 目的语文化 的人们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倾向于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表达方式等转化为译语读者熟悉、易于接受的形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这种策略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追求译文与译语文化的高度契合。而异化策和独特性呈现在译文中,以便读者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异化翻译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求、文本类型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可能需要采用归化策略进行适当调整;而有时,为了凸显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效果,则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总之,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重点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一、归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归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按照目标语言习惯、规范和语言习惯等进行改编和转换,使翻译的文本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归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专业术语翻译专业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专业术语的表达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术语翻译为符合目标语言语言规范的形式,可以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2.文学类作品翻译文学类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翻译难度较大的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翻译成符合目标读者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作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3.商务文件翻译在商务交流中,尤其是跨国商务交流中,各类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习惯、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原文本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商务翻译要求的语言形式,能够增强翻译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异化策略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将原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等,使翻译的文本更为接近原文本和原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在以下场景中应用比较常见。

1.文化类作品翻译文化类著作中经常涉及到各国文化特点,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作更符合原文化特点和情境背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著文化和背景。

2.广告宣传翻译在广告宣传翻译中,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可以使广告更符合目标用户的口味和习惯,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推广力,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促进作用显著。

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例子

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例子

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例子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翻译中两种常见的策略,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翻译理念。

归化法强调将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本土化,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异化法则更强调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色,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例子:1.归化法归化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红楼梦》的翻译。

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翻译,很难为西方读者所理解。

因此,归化法的翻译更注重将小说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西方文化中相应的概念和形象,以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名称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背景,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归化法的翻译中,这些人物名称往往被替换为更符合西方文化的人物名称,例如“贾宝玉”被翻译成“Jia Baoyu”,“林黛玉”被翻译成“Lin Daiyu”。

另一个例子是《傲慢与偏见》的翻译。

这部英国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翻译,很难为现代读者所理解。

因此,归化法的翻译更注重将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时代背景转化为现代读者的语言风格和时代背景,以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英语和诗歌语言,如果直接翻译成现代英语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归化法的翻译中,这些古英语和诗歌语言往往被替换为更符合现代英语的语言风格,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被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1.异化法异化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百年孤独》的翻译。

这部拉丁美洲小说具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采用归化法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韵味。

因此,异化法的翻译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元素,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例如,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翻译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

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是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归化则是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

一、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的经历相似性造就了文化的可译性。

就这点来讲,奈达(Nida)曾讲过“所有的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他们制造如家俱、工具及车辆等器物。

他们还组成家庭、家族、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组织。

他们对于宇宙、价值、宗教和超自然力有着意识上的相似性。

事实上,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

奈达因此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

”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
发表时间:2009-09-27T14:18:07.70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4期下供稿作者:刘小玲[导读] 近来,翻译界对于归化以及异化的讨论比较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415)
摘要:近来,翻译界对于归化以及异化的讨论比较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有些杂志还开辟专栏来讨论这一话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关于“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与读者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在翻译中常出现的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1-收稿日期:2009-04-14
一、引言
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

”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有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三、归化和异化理论
所谓异化,指“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他提出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异化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坚持文化的真实性,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

所谓归化翻译,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如果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对交际作任何分析都不是完整的。

重视读者反映是为了让译文的读者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

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通顺自然的,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西方学者用一个图表来大致显示Jerome对不同性质的翻译所作的区分,根据当前关于翻译的归化/异化讨论,笔者同样想借用两个例子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
1.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linguistics.
2.If trans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studies.
上述例子说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和现代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目的。

在英语中,语言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assimilation (adaptation) / alienation来表达的,而文化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表达的。

当然,我们也可像处理文化一词一样,用首字母大写的Domesticating/ Foreignzing来指作为文化策略的归化和异化,用首字母小写的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来指当今文化层面上的直译。

小写字母的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延伸与发展,而大写字母归化/异化是意译/直译的革命,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的领域。

四、异化与归化的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

因此,也不可能有任何译作完全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只是表现出在处理原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

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的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索然无味,甚至会闹笑话。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异化寓于归化之中,归化中也包含着异化,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都是不存在的。

平常所说的异化与归化,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

在翻译实践中,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半斤八两,而是以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五、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还在继续,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将影响深远,会体现在许多方面,不仅对翻译研究有影响,同时对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Hickey, Leo.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3]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1999.
[4] 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J].清华大学学报(增刊),2002:84-89.
[5] 胡翠娥. “归化”和“异化”再思考[J].外语与翻译,2000,(1):3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