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 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均以 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4.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C、佛教占统治地位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 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 不可离。 “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记忆口诀
心即是理也,本心去体悟.知行要合一,致良知于善。
(4)陆王心学
原因:南宋时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 琐方式表示不满。 主要内容: ①世界观:世界本原是“理”(主观唯心主义) ②“理”的表现:“心”即理,良知,伦理纲常 ③认识“理”的方法:“本心体悟”“内心反省; 克服私欲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④修养目的:在于做人并努力实践
宋 明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小结
程朱理学 宋 明 理 学 陆王心学
①天理是万物本原
②纲常伦理是天理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 ①心(理)是万物本原 ②心即理,心外无理 ③灭人欲,致良知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理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思考:与宋以前儒学相比理学内容特点?
(1)思辨化:利用和吸收佛道创造性发挥将道德 信条式理论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思想:天理实质上就是 伦理道德学说;和董仲舒儒学相比更侧重于伦理 道德,和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表达。 (3)明显佛道化:借鉴佛道构筑儒学伦理道德的 思辨化思维;借鉴佛道传教谱系创立儒学传道体 系即“道统”;吸收禁欲主义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
(2)程朱理学内容:
①世界观:“理” 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②理的表现: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是 人性。 ③理与气的关系: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④认识“理”方法:“格物致知” ⑤修养境界:“仁”者境界 ⑥人性论: 认为人是本善习远(继承发展了孟子 的性善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⑦政治理论:道德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 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陆九渊
界本原是人的意识,具体体现为 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体验 理要通过发明本心,本心体悟.
思想主张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 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世界本原)
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本心”
内心反省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方法)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学派 内容 同 影响
主观唯心主义义 儒学的表现形式 理或天理为本原;仁、礼;三纲五常 遏制人欲,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塑造中华民族良好性格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一、理学兴起背景
(1)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 (2)北宋儒学复兴运动(自主归纳主张、影响)
2.复兴儒学:理学先声(唐中后至北宋前期)
特点:表面上拒佛道但是内容上又吸收佛道思想, 反映了“三教合一”趋势。
一、理学兴起背景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 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 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恐怖的三寸金莲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1.积极:
(1)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是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崇德;讲 塑造中
华民族
性格特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忧患 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 调力行、务实和实践;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 (陆王心学),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阻碍了社会进步。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 旧的观念;④重义轻利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 念 ⑥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1175年)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 精微。
易简工夫终久大,
朱熹
支离事业竟浮沉。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陆九渊
阅读材料,概括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世
材料四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者也,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子语类》卷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卷17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 便是天理之件数” 。 ——《朱子语类》卷1
三教图(清) 丁云鹏
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 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 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 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 个方领域。
二、宋明理学
(1)背景:
思想文化:魏晋以来儒学危机,唐宋 “三教合一 ”潮流;科技文化的发展。 政治:宋代推行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学术 氛围相对比较宽松。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 传统道德。 教育:书院教育(北宋形成)(课程灵活,教材选 取灵活,教学内容灵活)的发展。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 “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 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思考:什么是理?
二程: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
“仁”即伦理纲常,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3)程朱理学地位: 适应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 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但是教育和 考试的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 多学生成了理学的传播者;考试只取赞扬理学的人。再就 是理学家们还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他们的道德标 准强化了封建秩序,适用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于是统治者 对理学的限制逐渐松弛下来。最终它从民间书院的讲习进 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
朱熹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辨析:“格物致知” 与实践出真知? “格物致知” 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深入研究达到 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探究目的在于明道德至善, 在于明“理”,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但是在一定 程度上有科学探究精神。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 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一、理学兴起背景
1.儒学危机
(1)出现:魏晋南北朝 (2)原因: ①汉末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 仍,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②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吸收众多教徒, 同时也影响了国家赋税兵役和社会政治。 ③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无法控制人心。
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 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A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 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 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5.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B
D、道学
6.“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A
7.在唐代的皇室公主中,有22位再婚,4位结了3 次婚。而贞洁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却 开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 ,未能为自
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问:比较佛道,儒学存在什么不足?
董仲舒以粗糙的天命观来解释天人关系,要求 和约束人们,哲理化和思辨性不足导致儒学已 无法很好地收拢人心,缺乏说服力。
儒学理论的弱点:天人关系是短板,缺少世界 本原和人类命运的论述
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讲学的地方
程朱理学记忆口诀
《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由 朱熹编订的儒学教科书
天理是本原,三纲与五常.存理灭人欲,格物致于善。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基本内涵: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创立
朱熹 成熟
陆九渊 王守仁 发展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二:“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 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即可成佛。魏晋南北朝时 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 种需要; 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 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 经济力量;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 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 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天理就是世界的本源,在人类社会体现的就是三纲五常
那么怎样 获得“理”呢?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 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朱子语类》卷15
应“格物致知”即广泛在阅读 古圣先贤的经典的基础上,从 而明理。强调做学问循序渐进, 慎思明辨;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西汉武帝
遭到打击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挑战,三教合一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一:道教是 东汉末年产生的 宗教,道教认为 世界由道而派生, 人经过只要出家 修道,避世深山, 与道合一,就能 羽化飞仙。东晋 时道教日盛,不 仅有皇帝、大臣 信奉,下层民众 中也拥有众多的 信徒。
A
8.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从人性的角度---道德修养方法
材料: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问:“饮食之间, 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 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 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 是。” ——《朱子语类》 问:“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怎么处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
思考:材料中佛教的主要思想?
一、理学兴起背景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 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 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 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 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一、理学兴起背景
材料三:“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
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 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 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 缺乏治心的手段。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