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苏学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31628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31628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下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考试总分:6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2. 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思君/不见/下渝州B.未若/柳絮/因风起C.其一犬/坐于前D.淫慢/则不能励精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

如“阴阳割昏晓”中的“阴”指泰山的南面。

4.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

A.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金属般的声音B.不可测的深沉金属般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C.金属般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D.金属般的声音不可测的深沉白练般的颜色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5. 解释下列词语。

(1)略无:_______________。

(2)阙: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_______________。

(4)亭午:_______________。

(5)夜分:_______________。

(6)曦:_______________。

(7)奔:_______________。

(8)素湍:_______________。

为苏轼题画诗误读辨——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为例

为苏轼题画诗误读辨——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为例

为苏轼题画诗误读辨——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为例杜【摘要】苏轼是我国题画诗创作的巨擘,他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其题画诗的翘楚之作,但千百年来却屡屡被人所误读。

通读这首诗,可以发现,“天工与清新”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苏轼画论的灵魂与表征。

% Su Shi is China’s paintings poetry representatives. His"Two Poems:Broken Branches", is the best of his painting poem, bu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have often been misread. Through this ext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semblance and refreshing"is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po⁃em, and the soul of Su Shi’s artistic theory.【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苏轼;《折枝二首》;天工与清新【作者】杜【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 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所不能。

其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体”名世,其词与辛弃疾同被视为豪放词派的开拓者,散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同称为“宋四家”,绘画以古木丛竹为长,享有“文湖竹派”中坚之盛誉。

苏轼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但他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的价值和影响可与他的文学业绩相媲肩。

苏轼是中国题画诗创作的巨擘,有题画诗157首。

巧借“错位” 通解全篇

巧借“错位” 通解全篇

巧借“错位” 通解全篇作者:项琪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3期在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收录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单元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壁怀古》)则收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

最近,笔者在教完《赤壁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探究学习《赤壁怀古》。

有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这一文一词,同是苏轼写赤壁,为什么描写的风景却大相径庭”。

由这个疑问,我们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查阅资料,竟意外找到了一条破解《赤壁怀古》艺术魅力的通道——错位。

“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文学文本是充满了‘未定点’、‘空白’的‘图式化结构’,这些‘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这样,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挖掘出来。

因而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暗示,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使作品内涵的意义得以实现。

”[1]《赤壁怀古》才百余字,却在地点选择、人物形象、时间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或显或隐的“错位”,这种错位艺术让这首词充满了这种“邀请”,一种智慧、深沉、美学上的“邀请”,并借由这种“邀请”抵达《赤壁怀古》“词艺最高峰”的荣誉。

首先是地点选择的错位。

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中注释说:“苏轼所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当地人误读为‘赤壁’,进而以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一般认为,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2]苏轼在《赤壁怀古》中也写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的意思是人们都说,至于“我”认为不一定就是赤壁。

苏轼是被误导蒙蔽还是人云亦云,或是特意以假作真?他在《赤壁洞穴》里是这么说的:“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再有,他在《与范子丰书》里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由此可见,苏轼应该是知道赤鼻矶非发生过鏖战的真赤壁,而是被当地人讹传的“假赤壁”,至少也是颇为怀疑的。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选聘.(pìn)卓.越(zhuó)苛捐杂税.(shuì)B.哺.育(bǔ)亘.古(gèn)诲.人不倦(huì)C.憎.恶(zèng)哀悼.(dào)忍俊不禁.(jīn)D.譬.如(pì)修葺.(qì)海市蜃.楼(shèn)2. 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我认识奥本海默的时候,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孀皆知的人物了。

B.他怱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C.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退尽了。

D.我在睡眼朦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后面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公众场合的言行细节是一个人素养的真实反映。

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偶讲脏话的行为,有的同学不以为然....。

所以,我....。

殊不知,这样的言行真正令人深恶痛绝....,认为这些细节微不足道们倡导同学们在公众场合注重雅言雅行,做文明懂礼的中学生。

A.大庭广众B.不以为然C.微不足道D.深恶痛绝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青羊区围绕航空新城和天府文化公园两大示范片区分区施策,已开工重大项目20个。

B.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

C.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D.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结束北京的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后,将继续在其他五城进行。

阅读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语言不规范现象

语言不规范现象

播音员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现象一、语言不规范‎现象(一)语音不正确‎这里所说的‎语音不正确‎,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念错字”“说错字”的问题。

分析一下,有些是不知‎道正确发音‎读错,有些是知道‎正确发音,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习‎惯发音;有的表现为‎将字的声母‎读错,有的表现为‎将字的韵母‎读错,有些表现为‎把字的声调‎读错,有些是儿化‎滥用……1.不知道正确‎发音读错的‎,常常是一些‎“难字”:例如字形相‎近的错误。

1999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塞浦路斯”的“浦”读“捕”。

2000年‎3月19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1‎:30播出的‎《中国人口》节目中,主持人将“武陟县”的“陟”读成“涉”。

2000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8‎:09播出的‎《大风车》节目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把“唐玄奘”的“奘”读成“装”。

例如“读半边”的错误。

1996年‎10月7日‎北京电视台‎体育新闻“威慑”的“慑”读“聂”。

1996年‎12月7日‎北京电视台‎体育评论员‎把“阴霾”读称“阴里”。

《人民政协报‎》2000年‎2月15日‎的文章说,东方电视台‎“飞跃太平洋‎”节目主持人‎将“莘莘学子”读成“xin”。

有些字并不‎难,但是要根据‎上下文决定‎正确发音,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相‎关语文知识‎。

例如多音字‎读错。

“处”有两个读音‎,“处分、处理、处于、处女、处罚、处方、处之泰然”等都读三声‎;“艺海扁舟”的“扁”读音是“偏”;“人才济济”和“济南”的“济”都读三声;“悄然”的“悄”读音是三声‎,1997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走近小康》读成一声;199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屡见不鲜”的“鲜”读成了一声‎;1999年‎6月12日‎北京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应”读成一声。

1999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1‎3:15《爱我中华》节目中,主持人将“泰山封禅”的“禅”读成“缠”。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出典]北宋苏轼《定风波》注: 1、《定风波》苏轼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

”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

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

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3、译文: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美丽的女子和他作伴。

清脆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

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应该不好吧,她却说:这里是另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甘肃口音说不清的四字成语

甘肃口音说不清的四字成语

甘肃口音说不清的四字成语
在甘肃,有很多口音和方言,让人们感到困惑,尤其是在说一些四
字成语时。

以下是一些常常难以正确发音的成语:
第一组:静观其变
静观其变是一个很常用的成语,意思是静静地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

但是在甘肃口音中,有时候很难把“静观其变”这四个字都说得非常清晰,有时候听起来会变成“静观其准”或者“静观其变准”。

第二组: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逐步进行。

但是在甘肃口音中,这
个成语的发音经常被误读为“循序渐俊”或者“循序渐精”,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组: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是一个指改革或者创新思路的词语。

在甘肃口音中,这个成
语经常被读出“推陈出细”或者“推陈出苏”的样子。

注意音调和吐字。

第四组:难以启齿
难以启齿是指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说出来,这个成语的发音中,“启齿”这个字是比较难发的,经常会被发为“启震”或者“启珍”,需要多加练习。

结语:
以上是几个在甘肃口音下比较难发音的四字成语,当然还有更多的成
语也会因为口音问题而被误读。

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

米洛舍维奇真像——被误读的前南斯拉夫掘墓人

米洛舍维奇真像——被误读的前南斯拉夫掘墓人

米洛舍维奇真像——被误读的前南斯拉夫掘墓人米洛舍维奇与上世纪90年代的许多东欧国家领导人一样,属于推动“剧变”搞垮了旧体制的人物。

今天在其祖国,米氏的支持者会称赞他忠于塞尔维亚,但要说他忠于铁托的南斯拉夫,那就与说叶利钦忠于前苏联一样滑稽,更不用说忠于南共了。

2006年3月11日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宣布,正在受审的原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当天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联合国监狱里去世。

盖棺定论,米洛舍维奇的政治生命成了议论焦点。

在中国,对米氏的同情者颇多,不少人称赞他是“最后一个伟大的布尔什维克”。

一本流传颇广的米氏传记称他“对南共表现出少有的忠诚与坚定”,而他成为西方的眼中钉的原因则被解释为米洛舍维奇是“欧洲最后一个拒不归顺的布尔什维克”。

这几天来,网上甚至有些帖子表示“悼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米洛舍维奇。

”事实上,米氏是个严重被误读的南斯拉夫的掘墓人。

不忠于南斯拉夫,更不忠于南共西方国家之所以厌恶米洛舍维奇,是因为他是东欧惟一未垮的“前共产党人”政权的代表,这种说法颇流行。

其实,就出身而论,剧变后的东欧,并非只有米氏的社会党是“前共产党人”,甚至许多国家的执政党也是“前共产党”的后继党。

仅就前南地区而论,斯洛文尼亚的库昌、马其顿的格利戈罗夫与黑山的久卡诺维奇也同米氏一样,不仅是“前共产党人”,而且后两人也是作为前共产党的后继党(社会党)候选人当选的。

今天,我国一些传媒说米洛舍维奇是“铁托第二”。

而塞尔维亚公认的第一号“铁托分子”斯坦鲍利奇却认为米洛舍维奇是“切特尼克第二”。

—“切特尼克”,塞语“义勇军”之意,二战期间支持流亡英国的南斯拉夫王国王室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抵抗组织,战后为铁托领导的南共镇压。

“切特尼克第二”这话是没错的。

2002年8月,已在海牙身陷囹圄的米氏开始想东山再起,指令社会党再推他为候选人。

但鉴于米氏此前已经两次当选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根据宪法他无权第三次参加竞选,社会党于是改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日沃伊诺维奇为候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误读的苏学提起苏学,人们立即会想起北宋中期驰骋文坛的三苏,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尽风骚;立即会想起文采风流、才气无双、倜傥豪迈唱着大江东去的东坡居士苏轼。

无疑,文学是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成就卓著得到一致公认的。

但谈及政治态度,则毁誉交织,各持一说。

苏学不仅仅是文学主张和文学成就,政治见解是比文学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宋哲宗年间蜀党洛党之争,也就是苏学与程学之争。

南宋淳熙年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公案——朱唐交奏公案,理学家朱熹和浙东实学派学者唐仲友发生激烈冲突,宰相王淮认为其本质是学术思想和治国理念之争,他指出:“唐,苏学;朱,洛学。

”宋孝宗表示完全赞同。

这里所说的苏学和洛学显然不是指文学主张,而是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单就文学而言,三苏——尤其是苏轼,几乎是座丰碑,二程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即使后来被封为圣人的朱熹有一定文学成就,也难与苏氏相提并论。

当代学者对苏学的政治主张一般评价不高,尤其在熙宁变法中,苏轼、苏辙兄弟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列入保守派阵营,他们的观点常被当作顽固派攻击新法的言论引用,是保守派的代表。

稍稍折中一点的说法是,最初他们有一点革新思想,后来转向保守;但变法失败后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

其实这是对苏学的误读。

苏学代表了先进的思想观念,自始至终是改革派。

二苏与王安石的矛盾是两种不同变革思路的冲突,他们之间非但没有互相排挤打击,反而是互相欣赏,互相支持,印证了君子之间既存争议又互伸援手的情谊。

下面就此看法展开论述。

一、经济的发展与庆历新政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

开放性城市新格局已经形成,集市贸易和手工业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城市社会重心下移,市民阶层诞生,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工商立国”的王朝。

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大量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

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

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

到宋神宗熙宁10年(1077)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财迷皇王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这个数字说明,这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

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迈进了。

当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民阶层出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必然形成新的认识,并酝酿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中国统治者历来以农为本,尤其从商鞅变法之后,更把重农抑商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

到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冲击,反映到统治集团和知识分子中间,露出了为工商业者说话的新观念的苗头,主张士、农、工、商各得其业,不与商贾争利。

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在新新认识观念引领下进行的变革尝试。

“庆历新政”的主将范仲淹曾说:“臣请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上》,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有《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其二云:“汴之水,入于泗,黄流清淮为一致。

上牵下橹日夜来,千人同济兮万人利。

利何谓?国之漕,商之货,实所寄。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梅尧臣著,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79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

)参预“庆历新政”而又是北宋诗文革新主将的欧阳修,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利,富民富国。

他在《送朱职方表臣提举运盐》诗中写道:“英英职方郎,文行粹而美。

连年宿与泗,有政皆可纪。

忽来从辟书,感激赴知己。

闵然哀远人,吐策献天子:治国如治身,四民就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釱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臣请通其流,为国扫泥滓;金钱归府藏,滋味饱闾里,利害难先言,岁月可较比。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第113页,中华书局,2001年。

)二、苏学的内容和思想核心苏学理所当然包含文学主张和政治主张两个方面,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主张历来倍受关注,这里就不多说了。

文学上勇于革新的苏氏兄弟,在政治上同样倡导变革,并勇于实践。

他们与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韩琦等庆历年间改革家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

其思想核心就是“士农工商四民皆利”。

苏轼在《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中指出:臣闻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

是以法不税五谷,使丰熟之乡,商贾争籴,以起太贱之价;灾伤之地,舟车辐辏,以压太贵之直。

自先王以来,未之有改也。

而近岁法令,始有五谷力胜税钱,使商贾不行,农末皆病……与其官私费耗,为害如此,何似削去近日所立五谷力胜税钱一条,只行《天圣附令》免税指挥?则丰凶相济,农末皆利,纵有水旱,无大饥荒。

(《苏轼文集》卷35,第990、991页,中华书局,1986年)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中云: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苏轼诗集》卷21,第1119页,中华书局,1982年)最能集中反映这种思想的是苏辙。

苏辙文名不如苏轼盛,但他参与了王安石熙宁变法中法规的制订工作,他的认识更加理性、具体,而有系统。

苏辙在熙宁二年(1069)八月所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指出:方今聚敛之臣,才智方略未见桑羊之比,而朝廷破坏规矩,解纵绳墨,使得驰骋自由,惟利是嗜。

以辙观之,其害必有不可胜言者矣。

今立法之初,其说甚美,徒言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苟诚止于此,则似亦可为。

然而假以财货,许置官吏,事体既大,人皆疑之。

以为虽不明言贩卖,然既许之以变易矣;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者,未之闻也。

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

然至往往败折,亦不可期。

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禄廪,为费已厚。

然后使民各输其所有,非良不售,非贿不行。

是以官买之价,比民必贵。

及其卖也,弊复如前。

然则商贾之利,何缘可得?徒使谤议腾沸,商贾不行。

(苏辙撰,《栾城集》卷35,第76 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元佑元年(1086),苏辙又在《论蜀茶五害状》中说:右臣伏见朝廷近罢市易事,不与商贾争利,四民各得其业,欣戴圣德,无有穷已……自后朝廷始因民间贩卖量行收税,所取虽不甚多,而商贾流行,为利自广……及近岁立都茶场,缘折博之法,拘拦百货,出卖收息,其间纱罗皆贩入陕西,夺商贾之利。

(苏辙《栾城集》卷36,第785—787页)显然,苏辙变法思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与商贾争利,四民各得其业”。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从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到苏轼、苏辙等人,其政治变革的思路之一是农末(商)皆利,重商富民,这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也有“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答手诏五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上》,第20页,四部丛刊本)的长远意义。

主张农商皆利已经不是个别先知者的“灵感”,而是在商品经济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和学者们形成的共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二苏的思想认识是站在时代前列的,苏学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关系,总体思想是属于改革派,而非保守派,更不是顽固派。

他们思想上求变革的观念和文学上求创新的观念是一致的,苏学总体上就包含了这二者。

三、熙宁变法中二苏与王安石变法思路的冲突庆历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和顽固守旧大臣的反对,攻击变革者是“朋党”,而这场改革实质仅仅是上层有识之士通过少数政令进行局部改良,没有坚定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舆论支持,主持改革的官吏自身也缺乏坚定信念,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都“忧谗畏讥”辞职离京,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但北宋经济不断恶化,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且不再是正常竞争中的土地买卖,而是豪强掠夺,导致有田的无税,有税的无田,财政支出超过收入,到了不变革就崩溃的边缘。

十一世纪最坚强的改革家王安石挺身而出,承担起历史的使命。

从年龄和传承来看,王安石介于范仲淹、欧阳修等庆历时代改革家和苏轼、苏辙两代人之间,目睹了上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下一个时代;后世守旧学者甚至把北宋灭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打破祖制,肇启祸端。

而苏学被认为除司马光之外保守派阵营中的中坚力量。

苏轼对王安石的批评也常常被引用来当作攻击变法的言辞。

但凭某些言论判断一个人的根本立场是不可取的。

上面已经说了,苏氏兄弟秉承庆历改革派的思想,从主观上有变革社会的愿望,这是很多学者认同的,也是有人称他们早年有革新思想的主要依据。

事实上,他们不但是变法的支持者,还是参与者。

王安石对苏家兄弟由衷赏识,改革旧官僚队伍时,还特地让苏辙进入条例司,参与变革法令的制订。

可见年轻的二苏是改革阵营中的一分子。

敏锐的目光和豪放的性格使他们不可能墨守陈规。

当时的二苏,才高气傲,兼有自己对变法的不同看法,持有异议是非常正常的,公认的改革派内部也常有争论,公认的保守派内部也是如此。

王安石是成熟的政治家,变法有一套较完备的思路,比起年轻的苏氏兄弟那些零散的认识来,有明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因为便于操作,就不可避免带来一刀切的弊病,也产生了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有时还违背初衷,演变成扰民的举措。

再有,由于当时土地兼并问题突出,变法中农本意识抬头,抑制兼并却没有促进工商业的具体措施,这与二苏重商富民的变革思路是严重背离的。

更重要的,王安石本人虽然对封建政体和新生产关系有一定认识,但为了推行法令,不得不借重皇权,甚至有益强化皇权,这与二苏的政治理想又大相径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