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性伤害感受器被激活,痛阈↓
• 沉默性伤害感受器被激活后,在炎症前不 反应的传入纤维,变得对各类机械刺激敏 感。这种变化在炎症刺激后几小时发生。
• 多为C 纤维伤害性感受器。
(二)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Aδ和C纤维
Aδ纤维: 有髓、快、局
C 纤维: 无髓、慢、泛
理论-临床: 刺痛(快痛)、 灼痛(慢痛)和 酸痛临床表现差 异?
病灶注射消炎镇痛药的镇痛机制
• 消炎镇痛药:生理盐水、局麻药、皮质醇激素。 • 镇痛机制主要为:
①稀释局部致痛物质。 ②局麻药止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循环, 带走致痛物质。 ③皮质醇激素抑制多种致痛物质的产生。
(二)、初级传入神经纤维
的离子通道异常表达
●外周神经损伤后 局麻药
抗癫痫药 脊髓丘脑束
预习
• 脊柱和四肢检查的特殊试验 • 腰椎影像学

肥大局细麻胞药或、中糖性皮粒质细激胞素


P物质

组胺、5-HT
感受器 背根节的 神经胞体
ATP K+ H+ 缓激肽
PG
TNF、IL
炎症细胞
P物质
COX-2 花生四烯酸
血管
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机制
• 损伤/炎症组织中环氧化酶被激活,促进前 列腺素的产生,前列腺素提高伤害性感受 器的敏感性。
•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局部环氧化酶,阻断前 列腺素的产生,发挥镇痛作用。
感受器 背根节的 神经胞体
ATP K+ H+ 缓激肽
PGE
TNF、IL
炎症细胞
P物质、CCRP
COX-2
蛋白水解酶降 解血浆蛋白
花生四烯酸
血管
2、致痛因子致敏初级传入神经可能机理
①伤害性感受器致敏
Na+通道1.8/1.9
致痛因子
酪氨酸激 酶A受体
前列腺素 E受体
蛋白激酶A/C
TRPV1
Na+通道磷酸化
感受器兴奋↑
神经生 长因子
缓激肽
缓激 肽B
PGE2
受体
COX-2
花生四烯酸
②某些沉默性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痛阈降低
③低阈值机械感受器的损伤
低阈值机械感受器的同时激活,使伤害感 受器所产生的疼痛在中枢受到抑制。低阈值机 械感受器的损伤后,经该种感受器传入中枢的
信号减少,上述抑制减弱,痛阈降低。

3、非甾体抗炎药和病灶注注射射液镇:痛生机理制盐水、
(一)感受器
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换能装置 刺激能量→神经冲动
伤害性感受器 也称痛觉感受器
侧重于应答伤害性刺激
伤害性感受器外周端
Nav1.8/1.9 H+ 热 热 捏 冷 ATP
Nav: Na+通道
1、分类 按传导纤维分:
①、Aδ纤维伤害性感受器
②、 C 纤维伤害性感受器
2、伤害性感受器的特征: 反复刺激→感受器敏感性↑
1、组织损伤后产生多种的致痛物质
①.受损组织释放:缓激肽、5-HT、 组织胺、 ATP、
K+、 H+、酸性产物
②.伤害性感受器释放: 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③.免疫细胞产生: TNF、IL、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④.受损局部合成:前列腺素、白三烯

肥大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wk.baidu.com

P物质

组胺、5-HT
3、伤害性感受器分布密度 内脏比皮肤低
4、 感受野:1根纤维末端分支所占的区域,即该 纤维对外周刺激发生反应的部位。
理论-临床:指尖痛觉比其他部位敏感,为什么? 内脏痛定位不准确而躯体痛则相反?
●★ 沉默性伤害感受器
• 生理状态下对常规的伤害性刺激不反应,仅 在炎症状态下才被激活。
• 组织炎症或损伤,沉默性伤害感受器被激活, 痛阈降低,可产生强烈的疼痛。
疼痛产生 大脑皮层
疼 (痛觉整合) 丘脑

脑干

脑干下行性抑

制/易化纤维

痛觉传导/传递 ( 痛觉调控 )
痛觉转导
一级传入纤维
刺激
伤害性感受器
脊髓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
三级传入纤维 二级传入纤维
二、疼痛相关解剖
• 感受器 • 初级传入神经纤维 • 背根神经节(DRG) • 脊髓背角 • 丘脑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刺激强度
H 痛觉过敏:对原先的伤害性 A痛觉超敏 :原先的非伤害性
刺激会感到更加疼痛
刺激此时可感知的疼痛刺激
四、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
• 1. 背角神经元敏化; • 2.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减弱。 • 3.下行调制通路功能失调 • 4.背角结构重组
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
• 兴奋性神经递质: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天冬氨酸;②P物质(SP);③ATP。
第二章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主要内容
一、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二、疼痛相关解剖 三、疼痛的周围机制
四、疼痛的中枢机制
目的
• 通过掌握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达 到理解病理性疼痛产生和部分常用镇 痛药的作用机理。
常见英文缩写
• DRG:背根神经节 dorsal root ganglia • 5-HT :5-羟色胺 5-hydroxytryptamine • GABA :γ-氨基丁酸 γ-aminobutyric acid • NMDA:N-甲基-D-天冬氨酸
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
●外周敏感化: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对 传入的刺激敏感性增加。
●中枢敏感化:脊髓背角伤害性感觉神 经元兴奋性增强。
●临床表现: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 痛觉超敏
提问
1. 伤害性感受器特点? 2. Aδ和C纤维主要差异是什么? 3. 那些致痛物质由受损局部合成——(缓激肽、
5-羟色胺、 乙酰胆碱、组织胺、前列腺素、钾 离子) 4.外周处病灶注射消炎镇痛药的镇痛机制? 5.痛觉调控中起抑制作用的主要有那两个系统 — — 6.外周敏感化主要可能机制?
⑤胶质神经 环氧化酶拮抗剂
⑥神经免疫细胞
PG
①初级传入神经元 中枢端末梢
③脑干下 行抑制系统
PG NO TNF
SP
谷 SP

②第二级神经元
谷氨酸受体
阿片受体 钙离子通道 ④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二)、脊髓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 动减弱:脱抑制
脊髓节段性和脑干下行性抑制
• 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
作用于背 角初级传入神 经末梢和伤害 神经元突触后 膜,对感觉信 号起抑制作用。
②第二级神经元
谷氨酸受体
④脊髓内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
外周组织损伤
长期、强烈刺激 致持续传入冲动
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端释放神经递质
( P物质、兴奋性氨基酸等)
胶质细胞被激活
(其中PG) 产生神经活性物质
(NO、PG、ATP等)
神经 免疫细胞
激活背角神经元
产生炎性细胞因子 (TNF、NGF)
膜持续去极化 膜受体和通道磷酸化
⑥神经免疫细胞
阿片受体激动剂
PG
钙通道阻滞剂
③脑干下 行抑制系统
PG NO TNF
SP
谷 SP

②第二级神经元
谷氨酸受体
阿片受体 钙离子通道 ④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脊髓背角内环氧化酶拮抗剂 (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机制
环氧化酶拮抗剂抑制脊髓胶质细胞内的环氧化酶
前列腺素的释放↓ C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二级神经元的兴奋性↓ 脊髓的伤害性反应↓ 疼痛信号减弱
受损的外周神经纤维
高值阈C纤维
假突触
交感纤维或低阈值Aβ纤维能激活 高值阈C纤维→机械的异常疼痛
外周敏感化结果
外周敏感化—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对 传入的刺激敏感性增加。
●外周敏感化出现
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痛觉超敏 (allodynia)
痛觉过敏 和痛觉超敏
损伤前

损伤后


H

A
(四)、脊髓背角结构重建
脊髓背角结构重建——新的异常突触形成: 1.机械感受与伤害感受传入纤维之间形成
异常触突; 2.大有髓Aβ传入纤维长入板层Ⅱ。
Aβ传入纤维为低阈机械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正常情况下,主要为伤害性感受器的无髓纤维 (C纤维)投射到背角板层Ⅱ。
机械性刺激变为伤害性刺激,出现触诱发痛(痛觉超敏)
小结
• 伤害性感受器和传入Aδ/C 纤 维伤害性感受 器。
• 疼痛外周机制: 1.外周致痛因子致敏初级传入神经 2.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离子通道异常表达 3.神经损伤后长芽—神经瘤和假突触
作用于外周的镇痛药机制
• 疼痛中枢机制: 1. 背角神经元敏化:; 2.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减弱。 3.下行调制通路功能失调 4.背角结构重组
N-methyl-D-aspartic acid • PG: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 COX: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 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一、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有害刺激 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器) 外周神经 脊髓背角 脊髓丘脑束 大脑皮质→疼痛
7.形成中枢敏感化机制? 8.背角中阿片类药和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机制? 9.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有那些? 10.什么是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机理? 11.致痛因子致敏初级传入神经可能机理?
理论-临床: • ①皮肤轻度烧伤,轻摸则可引起剧痛? • ②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什么皮疹已愈但疼
痛仍在?且疼痛非常顽固,难以治愈?
(三)●背根神经节:
一级神经元胞体
●脊髓背角: 二级神经元胞体
从前至后观
(四)丘脑:各种感觉通路的最后中转

(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主要起点
三、病理性疼痛的周围机制
• 外周致痛因子致敏初级传入神经 • 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离子通道异常表达 • 神经损伤后长芽
(一)、外周致痛因子致敏初级传入神经
• 抑制性神经递质:①抑制性氨基酸: GABA、 甘氨酸;②阿片肽。
• 两性神经递质(作用不同亚型的受体发挥不 同作用):5-HT
(一)、背角神经元敏化
脊髓水平的中枢伤害感觉神经元 异常高反应性
⑤胶质神经
⑥神经免疫细胞 胶质神经转化来)
PG
③脑干下 行抑制系统
PG NO TNF
SP
谷 SP

①初级传入神经元 中枢端末梢
背角神经元反应性升高(即敏化)
脊髓背角内阿片类药和钙通道阻 滞剂镇痛机制
阿片受体激动剂与传入纤 维突触前膜阿片受体结合
钙通道阻滞剂与传入纤维 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结合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阻断钙离子通道
钙离子内流↓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二级神经元的兴奋性↓
阻滞疼痛信号的传递
⑤胶质神经 ①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端末梢
Na+/K+/Ca2+通道
脊髓 ↑Nav1.3
异常表达→神经
↑Ca2+通道
DRG神经元 ↑Nav1.3
兴奋性↑
↓Nav1.8
疼痛受体
●Ca2+通道在慢 ↑Nav1.8
性疼痛状态下表
现过度活动
伤害性刺激
(三)、神经损伤后长芽
受损
正常
损伤的轴突发芽 成“神经瘤”
损伤的外周神经纤维成“假突触”
交感纤维或低阈值Aβ纤维
扩大的易化(加强)
脑干下行抑制调制系统和易化调制系统
主要递质:
• 阿片肽 (阿片类镇痛药)
• 5-羟色胺 (抗抑郁药)
• 去甲肾上腺素 (可乐定)
脑干
易抑 化制
下行抑制结构的强度与身体状态、应激状 态等有关。
阿片肽下行调控中最重要的激活和调节因 子。
理论-临床:①华佗给关羽疗伤时止痛方法是什 么?②在搏斗、逃避和求助中受伤而不觉疼 痛?③针刺镇痛原理?
脊髓背角初级传 入神经末梢释放
组织损伤
胶质细 胞释放
初级传入 神经末梢
大量谷氨酸 细胞诱导死亡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减少 兴奋性毒性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凋亡
伤害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痛觉过敏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凋亡
①脊髓初级传入神经元末梢②第二级神经元③脑 干下行抑制系统④抑制性中间神经元⑤胶质神经
(三)、脑干下行性调制功能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