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的模型检测识别

会计舞弊的模型检测识别
会计舞弊的模型检测识别

在企业中,将会计信息作为造假对象的行为称为会计舞弊(Accounting Fraud),当然,除此外,还有很多类型的舞弊行为。他们故意编制虚假信息的目的主要是欺骗信息的使用者,有的是为了掩盖失败的业绩,有的是为了骗取利益等。这类信息主要在年度总结的时候进行,通常是对外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以报表的形式体现,因此,会计舞弊也可以称为是财务报表舞弊。

证券市场是会计舞弊多发的地带,也是研究员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从相关资料统计得知,在我国最近十年的上市公司中,已经查处很多的会计舞弊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还在不断增长。由于企业并没有获得报表中公布的精英业绩,因此,给投资者造成很大的损失,使投资者不能正确判断形势,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市场经济也受到严重干扰,资源配置也被严重浪费,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是严厉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但是这种行为本身具有很多的特殊性,如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企业经营的状况、市场资源配置环境等都在影响着企业进行报表伪造,从中外各国来看,这都是一个极为棘手的监管难题。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这种舞弊行为牵扯面更广,造成的影响与危害更严重,而真正要有效抑制这种行为,关键的还是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一、会计舞弊的根本需要一获取市场超额利益

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但从整体来看包括:为了得到更多的政策资源配置或者获得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经营与管理层产生很大的贪婪欲望;缺少内部监管企业愿意冒险违规造假;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让管理者有很大的压力,超过了其承担正常经营业绩的程度;制度不完善与监管执行的不力降低了及时发现舞弊的可能;制裁与处罚手段软弱让管理者愿意承担较低的违规成本。

在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带来的溢价收入是极为可观的,这不仅对上市公司,而且对发起人股东都是一笔很大的额外收入。在我国的溢价发行机制下,可以产生超过10倍的市盈率,因此,股东通过股票公开募集或者增发,可以为其财产带来超过投资资本的3倍以上,而上市公司自然也能得到更大的资金,这成为企业利用股票发行来得到高额利益从而实施会计舞弊的一个重要根源。

1、获得发行上市资格

企业要想通过对外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具备上市资格是首要的。而企业要想上市,必须实行审批制和核准制,能通过并获得批准,相对较难,周期也比较长,所以,上市资格就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而企业如果获得上市,那就意味着可以得到巨大的融资,及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而我国特定的证券市场不分红或者较少分红又使得企业不需要支付利息。对于企业的发起股东,在持有原始股时付出代价较小,一般就按照股票的面值或接近的价格来得到,但是,对外公开发行后,则股票有了很大的溢价,这样,公众买入股票后所付出的超过原始股面值的部分则被所有股东以持股比例平均分配,持股多的则能得到更多的无偿所得,而公司解散,或者受市场影响,这些股东则不需要退还这笔无偿所得。这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证券市场“圈钱”现象,可以让股东很合法的从认股公众手中划转财产,当然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获得上市发行股票资格。

另外,由于我国采用公开发行与上市联动的证券发行办法。在上市发行股票资格监管形式上,证监机构是实质性的审查资格方式,而证券交易所则仅仅是形式上审查。这样,如果企业获得发行股票资格,那么就可以在任何证券交易所进行上市融资。但这个资格的取得,有一个刚性条件,即最近连续三年持续盈利。受诱惑驱使,那些不能达到审查要求的企业就利用造假的手段骗取上市资格。从下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企业最常用的舞弊手段是虚增利润。会计舞弊金额非常巨大, 年均会计舞弊额为26,414万元/公司/年。

表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会计舞弊的部分公司的舞弊金额统计表单位:万元

2、实现后续融资

一旦企业取得上市资格,即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巨额的融资,但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受流动资金的波动,很难满足只从证券市场享受一次融资,那么,企业要想不断扩张,不断解决资金缺口压力,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大量向外界发行公开募集股份(也称为增发),当然也可以继续向老股东配股。但是,很多时候公司的老股东不再继续增加配股,而是通过变相的方式,如降低持股比例,享受与上市一样的待遇,无偿得到更加超额的资本平均分配权。然而,要想能取得这种资格,必须满足的一个硬性条件是公司有很好的经营业绩。我国在1999年以前规定,上市公司需要增发或配股,那么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有一个限定,即必须高于10%。特殊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规定为高于6%。然而,能达到这个条件比较困难,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其条件采取了很多的造假手段,如虚增利润,虚减净资产等。国家注意到这种情况,随即将配股的盈利降低了,但没有改变刚性盈利标准,即公司的连续三年必须是盈利的,最近两年内也对外发行过股票,同时,没有出现发行当年的营业利润低于上年度一半的状况。而对于将要增发的公司,在这两条规定之外,增加了一个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6%的限定。因此,上市公司就开始根据企业经营的状况略加调整,而那些根本无法满足条件的就冒险采取会计舞弊来达到目的。

3、避免ST或退市

(1)避免特别处理。

上市企业想要保证自己的良好声誉,保证股价的稳定,为以后的融资活动创造条件,就会尽可能对公司的亏损情况进行隐瞒。我国针对那些财务方面存在不正常现象的上市企业,会在其企业股票前面加上“ST”的标志,作为对这些企业的处理,尽管这种形式不算是处罚,对上市公司的常规运转也不造成影响,但是这样的一个标志,无形之中还是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一定破坏,对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一定冲击。因此,上市公司在不能通过正常手段去除公司股票前这种标志的时候,就会通过会计作弊的手段来避免公司股票连续出现这种情况。

(2)避免暂停上市。

为了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我国政策规定,假如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三年都呈亏损状态,公司就要暂停上市。这样一来,公司的股票除了在某些市场可以进行特殊交易之外,在证券市场上是不能交易的。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股价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不想看到的情况。因此,那些被ST的公司,假如在第三年还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让公司的标志去除的话,就有可能选择会计作弊的形式来保证公司不会被暂停上市。

(3)争取恢复上市。

公司一旦被暂停上市,想要翻身重新回到证券市场进行流通,就只有在暂停上市后的头

一个半年抓住机会,让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盈利状态,并以此要求公司股票重新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假如被暂停上市的公司错过了这半年的机会,那么公司就会被永远去除上市的资格。一个企业,在呈现了亏损、ST、暂停上市的状态之后,说明这个公司的亏损状况已经相当严重。想要在连续三年亏损之后半年内改变状况,实现盈利,除了进行机构重组或者资金注入等特殊经营活动实现正常的盈利之外,决策者可以想到的大概也只有通过会计作弊这样的手段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会计作弊案的主角大部分是亏损公司的原因所在了。

二、会计舞弊的特征分析

本文选取从1993-2012年间,被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公告的会计作弊案件为样本,选取研究的不同视角,通过实证资料对上市公司会计作弊案件的作弊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构建完备的法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我们的研究对象来自于CSMAP数据库,这样就能保证挑选的对象都属于违背会计资料报告真实性的公司,其主要指的是那些对外报告的会计资料中包括一定虚假内容的公司。尽管有些公司对自己的某些情况采取了延迟公开或者是没有完全公开,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公开的制度,但是这些情况和公开虚假会计资料的性质完全不同,且引起这两种行为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些具体情况不好确定。因此,在研究的时候,有这两种行为的公司将不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从样本数据库中选取了符合条件的7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都存在公布虚假会计资料的会计作弊行为,而且多数公司作弊的时间都在一年以上。本文将以年度为单位对这些公司进行划分,最终确定了218个研究样本。在下面展开的分析中,我们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些样本展开探究。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是从1993年到2012年,对象是被中国证监会何交易所罚处的全部的会计作弊案件。但是研究中被查出的最后一个案件是2007年的案件,这并不是说在2007年之后没有发生会计作弊的案件,而是因为会计作弊案件从发现审查到处罚再到公告,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因此,这段时间案件的空白也许是由于案件还处于审查或者处罚的状态。

(一)手段和表现形式特点

1、会计作弊手段和金额特点

根据统计,1993-2012年间被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公开的进行会计作弊的75家公司,鉴于这些公司的作弊行为大多在一年以上,因此,以年为单位,对这75家公司作弊行为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共得到218个研究样本。从表4.3中得知,在我们选取的这段时间内,会计作弊的公司并没有几家,但是这些公司作弊的金额却很庞大,作弊金额叠加起来200亿还多,把这些资金划分给每一家公司,它们单独作弊的金额也在2.68亿元。这些公司有将近一半实行的作弊行为是虚假增加盈利,改变公司业绩。再加上虚假增加投资利润,虚假提高税前盈利等方式,为公司增加的虚假业绩在所有会计作弊金额中占据53.09%的比例。此外,虚假增加公司资产也是这些公司进行会计作弊的主要方式,不过大多数的公司并没有同时采取这两种作弊的手段,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作弊公司要虚假增加盈利,要不虚假增加资产。究其原因,这可能和公司进行会计作弊的目的相关。

表4.3会计舞弊手段和金额分析表

从上面4.4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作弊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的负债情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量做出部分调整。其中,对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的公司最多。大多数公司都对公司的盈利额或者公司资产额进行了一定的虚假上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采取的作弊行为是虚假减少公司盈利或者减少公司资产。其中,有16家公司在虚报了的负债情况的同时还增加的公司的盈利,这样的情况总共有30个样本。

2、规模和时间持续性特征

(1)会计舞弊公司的规模特点

从被公告的进行会计作弊的公司资产和盈利情况的角度展开分析,我们能够更直接得出公司资产情况和会计作弊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下面还是以上文中75家公司的218个样本值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有31个样本值不具备研究价值,最后得出187个研究样本。

表4.5会计舞弊公司规模特征统计表

从上面的4.5表格中我们能够得出下面结论:首先,全部会计作弊公司资产数额一般都小于作弊资产的平均数。这就表明这些作弊公司的资产数额相差比较大,被罚企业中,资产最多的和资产最少的之间的差距是69倍。其中有少数几家大公司,但是小企业的数目更多。从进行公告的主体来看,被证监会公告的公司和被交易所公告的公司在数目上不相上下,但是他们公告的公司的资产数额有较大区别。证监会公告的公司资产相对较少,而交易所公告的公司资产大多较多。其次,从被公告公司的净资产角度来看,也呈现出和总资产比较一致的规律。同样都是净资产较少的小公司占多数,净资产多少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最后,从日常收入来看,进行作弊的公司一般情况下,日常收入都比较少,只有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有较多的日常收入。

(2)存在会计舞弊现象公司的资产分布特点

文章将从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两个方面来分析存在财务舞弊现象公司的特点。

出现会计舞弊现象公司样本

样本总资产规模小于10亿元10-20亿元大于20亿元总计

所有样本观测值96 56 35 187 所占百分比51.34 29.95 18.72 100

违规严重程度不同的样本

样本总资产规模小于10亿元10-20亿元大于20亿元总计

受过证监会

处罚

观测值74 42 22 138 所占百分比53.62 30.43 15.94 100

受过其他监管机构处罚

观测值22 14 13 49 所占百分比44.90 28.57 26.53 100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公司其总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就占到样本总数的一般以上,在上市公司中,这些公司的规模都属于偏小型的公司。在出现财务舞弊现象的公司中其公司总资产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所占样本总数还不足20%。

表4-7存在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净资产分布

从表4-7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其净资产规模也普遍较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对于各个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就会越严格,参与的人员也较多,这样就会给财务舞弊行为增加很大的难度;二,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其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人员就会较小,相关制度的行为也很难到位,这就给一些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留有可乘之机,也会无形中增强违规操作的动力;三,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要想利用财务舞弊来虚报业绩所涉及的金额也会较小;四,监管机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监管机构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大型上市公司的监管上,对出现财务舞弊行为被查出的几率,大公司也比小公司多的多。

三、识别手段:舞弊信号的实证研究

(一)会计舞弊识的行为特征

国内外对于财务舞弊行为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方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公司的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现金流量等相较于非财务舞弊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对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建立起相对的识别模型,进而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出现的一些异常指标来判定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为1993年-2010年因为财务舞弊而被监管机构查处的75家上市公司,研究方法是将这些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未出现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这二类上市公司的区别以及特征。

(1)样本的选择。

对于未被查出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要先假设其根本没有财务舞弊行为,以和被查出有财务舞弊行为上市公司进行配对分析。选择没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样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司从上市开始就一直没被相关的监管机构处罚过;二,所选择的没有财务舞弊行为的公司要与所要配对的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同属一个行业(从事制造行业的公司要具体到二级子类,从事其他行业的公司为一级子类);三,要和进行配对分析的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其上市时间要相近;四,要和进行配对分析的财务舞弊上市公司规模相近。

(2)配对样本情况。

结合上述的原则,将75家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其样本数达到150个,有436个公司/年观测值。剔除40个成长性变量缺失样本观测值,剩下396个公司年观测值,其中有184个是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212个是没有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

(3)检验方法。

接下来的分析过程中,对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样本和为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样本分别进行T检验以及Z检验。注:***为1%水平上显著;**为5%水平上显著;*为10%上显著。

2、成长性比较

上市公司要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就必须要保持其成长性,公司在盈利、资产、收入等方面必须要保持持续的增长。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司缺乏成长性和强大的盈利能力,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银广夏和东方电子,为了使广大投资者坚信其美好的发展前景就向外披露舞弊性的财务报告。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指标是可以判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特征的。

从表7-1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最显著的差别就是营业利润增长率均值。衡量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其他三个指标没有显著的差别。其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数据都会出现异常,这就使得进行均值比较的T检验的效率严重下降。从Z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增长率很明显要高于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对于变量研究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时要进行Winsorize处理。

3、盈利能力比较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很多,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财务压力就是原因之一,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从表7-2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和为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每股收益、净利润以及总资产收益都处于1%统计水平下显著。这就说明存在没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不管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要远远高于存在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显示出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有很大的财务压力。但是这两类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润和营业利润率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其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单位利润率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的差距不大,这就是使得这两组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中位数Z检验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而其Z检验结果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

1、运营能力比较

从表7-3可看出,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在存货周转率方面有较大差距,由此可以证明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数据有异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T检验和Z检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偿债能力比较

表7.4两组样本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比较检验

从表7-4中可以看出,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证明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数据不正常。

(6)现金流能力比较

从表7-5中可以看出,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其营业现金净流量/

期末总资产和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这两项指标都为1%统计水平下显著。自由现金流量/期末总资产指标的T 检验属于5%统计水平下显著,Z 检验属于10%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的上市公司和未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在现金流量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可以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特征。

2、会计舞弊识别模型的建立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监管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能从大量的财务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出舞弊性财务报告。目前来说,最为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就是Logistic 回归模型。本文也会采用这种方法建立财务舞弊上市公司的识别模型。 (1) 构建模型

[]i

t Indi t Auditopi t Curatii t SOEi t i H t Bodrdi t IBRi t assei Tum t acci Tum t Growthi t LEVi t STi t EPSi t Freecashi t Opercashi t Sizei t Listimei t Fraudi t Fraudi o ε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16,15,14,1013,12,11,_10,_9,8,7,6,5,4,3,2,10,1/(,Pr

模型A

将表7-2中相应的变量数据代入模型A 中就会得到财务舞弊分类检验结果。 (2)变量指标定义

表7.6变量指标定义

(3)研究数据信息

文章所选择的初始样本有436个。但是我们国家的现金流数据从1998年开始才可取,董事会规模数据从2000年开始才可取,独立董事数据从2002年开始才可取,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具体的数据会出现变化。详见表7-7。

(4)实证结果分析

表7-8第二列是进行Pearson分析的主要对象。从表7-8中的第二列可以看出,在没有

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判断上市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的特征有:较差的经营现金流、被监管机构特别处理过、董事会的规模很大、相对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的盈利能力、股权不够集中、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应收款周转能力较差、没有持续的成长能力、总资产周转率较差、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他的一些变量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解释,但是还没有达到显著性的标准。所得出的结果和前面所述的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和非参数Z检验的结果相近。另外,个变量相关系数值基本小于0.5,可以证明本文构建的模型A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郭红 作者单位:铁岭市昌图县审计局,112500 刊名: 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10)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精讲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冬黎浅析会计舞弊的表现及手段-现代商业2009,""(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样,少数单位和个人出于私利凭借自身的条件,进行会计舞弊行为,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重点分析会计舞弊的表现形式及手段,以期为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寻找道路. 2.期刊论文王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深层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13)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较为严重,而且相当部分的信息失真是由于会计舞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其中,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影响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为核心,对其表现、动机、制度环境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表现;其次,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如何构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监督和惩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期刊论文郝艳浅谈会计舞弊的表现及防范-现代商业2007,""(29) 舞弊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的一种公害.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及常用手段,来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完善会计工作. 4.期刊论文周志红试论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代商业2010,""(14)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较为严重,而且相当部分的信息失真是由于会计舞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其中,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影响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为核心,对其表现、动机、制度环境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表现;其次,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直接动机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构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监督和惩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期刊论文董庆棠会计舞弊的动因与治理对策-甘肃农业2006,""(5) 本文从会计舞弊的表现及动因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会计舞弊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一方面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是要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杜绝会计舞弊情况的发生. 6.学位论文曹鸣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和成因的比较研究2007 会计舞弊治理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是否有效遏制激发会计舞弊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美国资本市场近期也发生了大量的会计舞弊事件,所以将中美会计舞弊形成的动机和成因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此引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是由哪些因素所激发?这些因素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又如何解释?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显著影响会计舞弊治理措施效果?我们该如何借鉴美国会计舞弊治理的思路和措施?中美国情差异巨大,舞弊动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因此,研究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动机和成因及其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行为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会计舞弊的动机和成因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和理论透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并以模型为基础对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以期为政府立法、监管层监管、投资者决策、审计师控制风险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的识别能力和政府监管的监管效率。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1.明确界定和辨析了会计舞弊及其相关概念;从三角理论、ABC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引发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理论根源。 2.本文从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解析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因素问题。我们认为,影响会计舞弊决策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机制等外在因素和个体偏好等内在因素。对诸因素对比分析表明:中美之间的声誉机制、经济激励机制和舞弊成本约束作用差异显著。其中,声誉机制作用差异则主要由行业结构、产权制度和政府管制的差异所引致;美国薪酬激励表现为固定薪酬水平较高,股权激励比重较大,而我国的境况却相反,固定薪酬激励总体水平低,参差不齐;美国上市公司在舞弊事件发生的前后付出的代价巨大,而我国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则是微乎其微,舞弊成本畸低是我国上市公司舞弊难以有效遏制的根源之一。 3.会计舞弊成因一直都是会计舞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在第四章中对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的机会因素单独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我们首先应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舞弊成因,然后以沪深股市1998-2005年49家舞弊公司的102份年报为样本,运用均值t检验和中值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特征变量、外部审计特征变量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全面反映企业舞弊机会对舞弊是否发生的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 ,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和已有的结论进行中美舞弊成因的比较和分析。 4.在比较分析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治理会计舞弊的政策与建议:加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建设;完善高管薪酬制度;构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高效政府监管机制;完善会计舞弊处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7.学位论文强锦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控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的研究2005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会计舞弊现象也日益盛行与蔓延。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舞弊的危害也就越大。笔者认为会计舞弊的根源在于管理层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现代公司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代理人经营,以期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两权分离也产生了一个代理问题,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掌握公司管理、控制权,同时又是信息发布主体的管理层,源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具有操纵公司利润、推升股价的强烈动机,加上董事会和外部审计等公司治理中的关键环节不能够严格履行职责,不能对管理层产生有效制衡,使得会计舞弊频频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仅仅从会计角度出发进行治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为此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控制问题。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会计舞弊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透视。该部分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会计作为当今社会一种市场经济管理活动,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首先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耗费的管理,任何生产者总希望以较少的耗费生产较多的物质资料。而对生产过程的生产耗费,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这些均属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单位和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会计是由于管理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收集,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监督经济活动,以凭证为依据,对一定主体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与监督,并提供企业或单位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的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所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就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反映国家经济建设和反映单位,企业的经营状况,一个重要的依据,会计的真实性,能如实地反映当今社会的经营状况,如果做假帐,虚假指标,将对领导决策层造成误导,对发展不利,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分别是非,除了在法律法规上,规范会计工作的范畴,还要加强国家的审计力度,除会计自身的规范外,还应做好会计监督,使会计人员能真正按会计法做好真实的表报。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下,不少单位和企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利益,只为小单位,小集团的利益,无视国法。要求会计按照领导的意思,做假帐,搞假报表,用数字欺上瞒下,大肆舞弊,脱离实际。比如前些年,有的县领导为搞政绩,为突出业绩,把来年一季度的财政收入,提前在前一年的年终报表中体现,这就是典型的提前出账,给后者留下缺口,有的则隐报利润,把当年的利润截留,一部或大部分转次年。有的则在年终大肆发放福利,发放物资等等。这些均是会计存在的一定的舞弊行为,有的属于违法,但是这些均与有关领导的意见有关。还有的是与会计舞弊做假帐有关,有的会计水平很高,做出的帐目可能还不容易被发现。因此防微杜渐,对会计舞弊的识别和治理提到现实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会计舞弊行为,造假手法,我们这样来识别和治理呢。 对于造假的后果还记的当年美国安然公司会计丑闻吗? 比如案例介绍 2001年底,曾在世界500强中排位第7、连续6年被《福布斯》杂志誉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全球第一大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顿时其股价从最高时的每股90美元跌至不足1美元,股票总市值从最高时的700亿美元跌至不足2亿美元。这件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大破产案,将使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债权银行损失50多亿美元,使待有安然股票的共同基金及退休金者损失数10亿美元,同时也危及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危及美国政坛民主,共和两党政治天平的平衡。作为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因末揭露出安然公司财务报表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问题而招致各界指责,并最终导致公司经营陷入极大困境,濒临破产。 (一)安然会计骗局 安然的鼎盛时期是在2000年,该年度其营业收入达100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增长率达151.3%,股价最高时达到每股90美元。但到2001年初,经营即开始出现危机:一是因能源价格下跌使公司盈利大减;二是从事利率方面的衍生金融商品出现巨额亏损;:三是网络及其他投资受国际大环境影响也出现大幅亏损。面对严重的财务危机和经营失败,安然公司在全力掩饰。到2001年11月8日,安然公司实在无法再掩饰下去,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被迫向公众承认做假账已为时多年且数额巨大。仅1997-2000年就多计盈利5.91亿美元。从1997-2000年,安然公司通过合伙投资,关联方交易等手段,每年隐瞒负债5.61亿-7.11亿美元。不登,共计达25.85亿美元,而股东权盈则多列12亿美元。

会计舞弊案例

: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防范结课论文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摘要:本文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格林柯尔案例进行介绍,揭示了格林柯尔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格林柯尔财务舞弊会计假账 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 (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 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从并购科龙开始,可能已经有所打算。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 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的股权。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china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Accountant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月底被捕。① ①中华会计网校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 一、财务舞弊研究概论 早在20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的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的《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一1997: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报告,已经充分揭示了高级管理人员广泛牵扯财务舞弊案件的实务发展趋势。在安然丑闻、世通舞弊的压力下,为了揭露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希冀通过审计师财务舞弊审计能力的提升减少财务舞弊的再次发生。同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于2002年10月发布了SAS NO.99,引入了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试图从审计程序入手,增强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屡次出现的诸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财务舞弊,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5月22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18项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层面,防范企业财务舞弊风险的防范。此后,中注协于2009年10月14日中注协公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希望审计师实现执业会员与非执业会员抵制舞弊的联动,以强化审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12月27日起草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将再次加大了对财务舞弊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明确规范规范了包括财务舞弊信息的信息披露违法行政责任认定。自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高度关注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 理论界对于财务舞弊的研究最初是始于对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研究。因此相对于财务舞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相关财务舞弊理论的体系构架相对的更加的成熟。国外的相关学者对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行程了四个具备理论体系水平的强有力的规范性支持性的理论: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1.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相关心理学理论同财务舞弊理论相结合较早的交叉经典。冰山理论首先作为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冰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中。冰山理论把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展现在审计师或公众视野的只是“舞弊冰山”的一部分,属于财务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潜藏在

我国财务舞弊现象成因及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大繁荣的景象,尤其在信息批露上也日趋完善,不过就实际方面考虑,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很多方面不尽人意,如财务舞弊近年来不绝于耳,这导致利益相关人所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如果加以利用可能会起反作用。目前中国证券会针对上述情况陆续推出各种政策以降低舞弊行为,但我国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却很难从根源上杜绝,一方面该行为不利于上市企业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相关利益人的利益无法保障。所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并没有任何价值,该行为对于国家甚至世界的经济决策起到的均是负面作用。 所以,就财务舞弊这一越来越盛的恶性循环,需要分析出引起舞弊行为的主要要素,针对其要素定向解决,从根源上防止或消除该行为才是根本之道。本文以财务舞弊为着眼点,就不足之处给出应对性方案,使资本市场迎来健康稳定的气息。 关键词:财务舞弊;完善;危害

目录 一、导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1.有利于完善我国会计行业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2.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1) (三)财务舞弊含义 (2) 二、相关理论 (2) (一)财务舞弊的相关理论 (2) (二)舞弊动因理论 (3) 1、三角理论 (3) 2、冰山理论 (3) 3、风险电子理论 (3) 4、“GONE”理论 (3) 5、利益驱动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4) 三、传统财务舞弊手段 (4) (一)利用借款费用的费用化与资本化做手脚 (4) (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4) (三)利用完工百分百法调整收入 (5) 四、财务舞弊的诱因及危害 (5) (一)财务舞弊的诱因 (5) 1.获取私利 (5) 2.管理者的压力 (5) 3.资本市场动机 (5)

论企业财务舞弊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一)

论企业财务舞弊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一) 摘要:企业财务舞弊问题一直是困扰财务工作的一个顽疾。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财务舞弊或许成为一些公司的“救命稻草”。财务舞弊可以说从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但由于早期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较少,财务舞弊的危害性不大,也就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伴随着股份公司的推行,证券市场的发展,社会公众群体的扩大,人们日益认识到财务舞弊的危害性,意识到治理财务舞弊的重要性。为此,应缜密分析财务舞弊的成因,探求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 2001年11月,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12亿美元假账被公之于世,这是席卷全美国的会计丑闻。2002年6月25日,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被确认虚增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历史上利润造假的最大案件。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东方电子”等,到后来的“蓝田股份”、“格林柯尔”、“科龙电器”等案件。这些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严厉打击并治理财务舞弊刻不容缓。 一、财务舞弊的成因 财务舞弊主要源于舞弊主体对利益的非理性追逐,舞弊主体常常表现为一些小团体或个人。监管弱化是财务舞弊现象产生的重要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 (一)内部监督职能的弱化 1、监事职能弱化。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职能的合理安排及监督权的有效实施,是防止董事会独断专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的常设机构,应代表股东大会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权,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主体是由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职工代表和少数的大股东组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名存实亡,本用以防范财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2、内审职能弱化。一些公司尽管在形式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名义上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但实质上却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摆设,聘用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或者专业内审人员无所事事。 (二)外部监督措施的弱化 1、外部监督相关法规不健全。《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些法规尚存诸多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一些条款的表述模糊。如,《会计法》中第四十三条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外部监督主体执法不严。我国《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退市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如,《证券法》中的第五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但事实上因财务舞弊而退市的公司少之又少。显然,这是与其密切相关的证券监督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力度弱化所致,才会使其死里逃生。 二、财务舞弊的识别 (一)财务指标识别

财务舞弊的动机分析

财务舞弊的动机分析 [摘要]为切实防范会计舞弊,避免错误信息误导各类决策者,本文通过分析财务舞弊的动机,进一步了解财务舞弊的危害。 [关键词]财务舞弊;动机;分析 近几十年来,美国一些巨型公司,如安然公司、施乐、朗讯以及中国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等知名公司的造假行为引起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财务舞弊的极大关注。 1 动机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的舞弊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不仅妨碍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也使市场参与者对财务信息的信心受到严重威胁。1999年COSO关于虚假报告的总结中提到:①以财务紧张或困难压力出现的“盈余管理”可能会为舞弊活动提供鼓励;②高层经理人(首席财务官、首席执行官)与83%的财务报表舞弊有联系;③积极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看起来构成了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威慑;④大多数舞弊活动并不独立存在于财政期间。动机分析是舞弊分析的基石,只有清楚舞弊的动机,才能根据各种迹象相应探寻可能的操作手段,及早地发现和预防舞弊。 2 动机分析 2.1 不当的激励机制——诱发高管的自利行为,成为舞弊动因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让渡),为了避免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成为公司治理专家公认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利器。据《商业周刊》的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平均报酬是在册员工的411倍;在过去10年普通员工的薪资只增长了36%,但CEO的报酬却增长了340%,平均报酬已达到1100万美元。激励机制采取让管理者参与分享剩余价值等措施,扩大了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资鸿沟,在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层积极性、缓解道德危机的同时,也诱导管理层采用激

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别

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别 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那曲会计实务知识相关内容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别总结如下: 会计舞弊,是指心怀不良企图者指使或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以谋取名利的行为。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深入,新的作弊手法又会顺应时机变化而产生,旧的作弊手法也会花样翻新,更加诡秘。因此,审计工作面临会计作弊多样化、诡秘化、复杂化的挑战。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应当从研究会计作弊手法入手,探究会计舞弊的手法及其特征、规律,表现形态,涉及的范围及领域,作弊的时段和常用的手法,掩饰和隐藏的手段,反审计的措施等等。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快发现、鉴别和揭穿会计舞弊。 一、主要会计作弊手法透视 会计作弊,“变”字在先,“藏”字在后,在变动中弄虚作假,在深藏中蒙混过关。变是变真为假,变实为虚,变公为私,变人为己;藏是隐藏深固,巧妙掩饰,诡秘掩盖,层层掩护,或遍布障眼法,蒙混过关。笔者结合多年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总结了以下一些企业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作弊和掩盖手法。 1.瞒天过海:集体作弊,骗取补贴。钻改革的空子,集体编造虚假凭证,虚构购销业务,骗取财政补贴,套取银行贷款。 2.以逸待劳:编造借口,设置障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故意不打印会计总账和明细账,逼使审计人员上电脑查账,或是在成千册的记账凭证中海底捞针,以疲劳来麻痹审计人员,增加审计工作量。 3.趁火打劫:趁乱造假,谋取私利。利用发票管理混乱,内部管理松懈之机,窃取、自制或套开假发票、假收据,虚报冒领,中饱私囊。 4.声东击西:投资是假,消费是真,名为投资,实为变相集体消费。如借年度转账之机,将部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在下年度内将某些不正当费用塞入成本费用内。 5.无中生有:伪造证件,骗取贷款。伪造公章、银行印鉴、伪造文件、仿造收付凭证等,将租入房产偷换成购入房产,骗取银行抵押贷款;或搞假中外合资企业,套取银行贷款。 6.李代桃僵:避重就轻,丢卒保车。如面询中会计人员只讲一般的小问题,回避和掩盖重要问题。或是虚晃一枪,借机逃遁。如一企业同时注册几个企业,转移收益以逃税,抽逃资本以避债。 7.浑水摸鱼:虚报冒领,骗吃空额。利用监管不严,在工资表中虚列员工名额,从中大饱私囊。以物资采购名义,将钱转到商业企业,实为发购货券,用于变相消费或拉关系。 8.偷梁换柱:变换手法,调节利税。巧立名目,多计多列、多提多摊成本费用,虚减利润,或以红兰虚调收益少缴所得税、流转税。或者以相反的手法,虚增盈利,捞取团体和个人的名利。核算中真真假假,本来不需要调账,硬是调账了。在不断调账、冲账、转账中塞进私货,在偷换会计科目性质,篡改业务内容中作弊。 9.反客为主:拉拢利诱,操纵作假。以金钱和关系,或以美声、美色、美食、美名拉拢审计人员按被审企业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编造假账,拉拢或收买外单位经办人员,将外单位的房产、材料和商品指称为被审单位的财产,误导审计人员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或是将代管的材料和商品冒充自己的财产,以虚增资产。 10.借款注册,虚拟资本。在创办企业时,向有关单位借钱注册,或是由主管部门垫款注册,待注册登记后,将资金抽走。 11.鸳鸯发票,一举多弊。在现金交易中,同一发票,分别套开,发票联金额大于存根联和抵扣联,使供方可以虚增销售收益,使买方增加成本费用,多抵扣增值税。主动多付款项给下属单位或业务往来单位,双方达成默契,随后在该单位提取现金,报销消费品和旅游费用等。 12.资产外流,账外经营。以各种借口挪用公款,炒股票、公款私存,或以单位的设备、材料和专有技术办私人企业,侵占投资收益和存款利息。截留现金收入,贪污私分,或设小金库,进行不正当的经营活动。 13.长期挂账,只提不用。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虚减盈利。或不处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

财务舞弊案例及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及其启示 【摘要】财务舞弊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2001年发生的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导致的银广夏神话破灭,将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是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建设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的根本所在。因此,“银广夏事件”的典型意义在于人们认识到上市公司种种问题,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关键字】财务舞弊公司治理结构银广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为遏制这种行为,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四道防线: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1]。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较为严重,为此,新的《会计法》特别制定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针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不论是美国的四道防线还是我国的三位一体,从理论上说还是较完整的,逻辑也比较严谨。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的阻力,效果并不理想,财务舞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一、我国银广夏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综述 2001年8月,曾一度被捧为中国股市绩优典范的银广夏以其造假事件震惊股市。[1] (一)银广夏公司概况 广夏(银川)磁技术有限公司(即银广夏),创建于1992年。1993年5月进行股份制改组,以原公司及其他8家发起人之净资产与投资折为4400万股发起人股,于1993年12月21日至12月26日发行职工股300万股,社会公众股2700万股。1994年1月28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年6月17日,“银广夏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1994年6月17日上市的“银广夏”,开盘价仅1.64元,上市后的5年间,该股一直在低价股的行列中徘徊。直到1999年9月24日,它的股价才上升到9.24元。而“神话”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银广夏”的股价竟上升到37.89元,涨幅高达440%(2000年4月)。2000年4月18日,该股在36元附近以10送10大比例除权,除权后股价跌至18元附近,此后又开始一路填权,“银广夏”又成为填权板块的领头羊。到2001年1月15日,该股以填满权,股价再次高达37.99元。若复一下权,该股的价位已高达76元,累计涨幅高达880%。公司上市6年来,股本从7400万涨至50526万,资产总额从1.97亿元增至24.3亿元。上涨了1200%! 到停盘时,“银广夏”仍站在高价股行列,市场价格为30.79元,流通市值86.21亿元,总市值155.57亿元。其流通市值仅排在深发展(192亿元)、宝钢股份(90.66亿元)之后,名列两市第三。 (二)造假情况的揭露 在中国财经界素有口碑的《财经》杂志2001年第8期推出长篇封面文章《银

会计舞弊原因和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拟从分析企业会计舞弊诱发原因入手,对其赖以生存的控制环境与案发动机进行探讨,提出了舞弊风险识别与防范的建议,并针对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舞弊诱发原因防范对策 一、会计舞弊定义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制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愈来愈明显,能否对会计舞弊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基于gone理论分析舞弊案动因 (一)需要(need) 企业的需要: 1.获得信贷资金或商业信用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除了所有者投入资金外,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需要,一般不愿贷款给亏损企业或缺乏资信的企业,在对企业发放信贷资金时,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 2.取得上市资格的需要。企业为了能够获得上市资格,人为将其三年的经营成果加以改动。例如,在股价发行上,证监会规定可以模拟计算改制前各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作为定价依据,因此发行人为了抬高发行价格,可能肆意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度粉饰包装。 3.避免st或退市的需要。在中国目前上市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上市资格本身就十分珍贵,所以,谁也不愿意退市。因此,当企业业绩不佳,主营业务无法创造利润,管理层无力回天时,往往就采用巨额准备计提与冲销的会计舞弊手段。 4.减少纳税的需要。纳税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企业资金外流,因此企业会为了不让这部分资金流出而采取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税款的征收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如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上适用所得税税率而得出。 (二)机会(opportunity) 1.内部机会。(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董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并为大股东服务,这就意味着董事会成员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中小股东的控制和监督,这时大股东就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造舞弊性财务报告上市圈钱,把上市公司变成他们的自动提款机直至掏空上市公司为止。(2)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虚化。监事在股东和职工代表中产生,他们处于被领导地位。他们对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监督权力名存实亡。监事会其职能和权利的虚化,使得监事会成为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同看守稻田的稻草人,本来用以防范会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舞弊行为的发生。(3)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缺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代理人方面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道德风险指经营者尽力(非故意)忽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运营和内控问题,导致财务报告产生错报和漏报的行为,而逆向选择指经营者故意隐瞒和扭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利方面。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数据来满足委托契约的要求,此时会计舞弊就产生了。 2.外部机会。(1)会计准则与会计自身的局限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营的信息系统,其自身具有局限性。同时,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为会计舞弊创造了条件。(2)外部审计制度存在缺陷。首先,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失去平衡。理应由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者的经营活动进行鉴证审计,但事实上却是由管理者亲自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开展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 (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 1 蓝田股份简介 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 (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

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蓝田实现会计舞弊的手段 蓝田股份主要是通过会计处理上的一些不合规手法,在收入和成本两方面一增一减,大幅增高利润,特别是通过固定资产来调节利润。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其固定资产是不断增加的,只有详细分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配比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这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做到。蓝田股份1998.1999.2000年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一直很好,其造假手法就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蓝田股份1998-2000三年间累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77734万元,但同期投资性净流出187981万元。蓝田股份虚构收入的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然后通过虚增投资名义将虚增的现金流消化掉,使其账面现金流十分好看。 (四)蓝田股份会计舞弊的后果 由于蓝田股份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该公司董事长等10人被警方拘传。

从真实舞弊案例谈财务舞弊的识别与控制

从真实舞弊案例谈财务舞弊的识别与控制 摘要:用“创伤”这个词来形容公共会计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的境遇是在恰当不过了。而对这个职业所造成的创伤绝大部分是由2001年的安然公司的崩溃所触发。安然公司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退出历史舞台,使得公共会计职业和独立审计作用受到了广泛的但不友好的关注,其结果就是2002年夏天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但是仔细研究最近出现的审计失败案件,就会发现,审计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很少是由于缺乏审计技术而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客户的管理人员有意识的误导审计工作,或是审计人员没有完成其应当履行的职责。本文力图通过大量国内审计失败案例的舞弊手段及舞弊动机,谈我国识别和控制财务舞弊的方法,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社会公信度。 关键词:财务舞弊;识别;控制 通常认为,会计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是公司管理当局与公司外部利益关系人交流的工具。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证券监管、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构成的规范框架,使会计准则能够为公司经理提供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手段,以便他们借以向公司外部的资本提供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报告公司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 一、经典案例回顾 (一)银广厦(会计师—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 舞弊手段: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二)琼民源(会计师—中华会计师事务所) 舞弊手段: 1、将合作方投入的股本及合作建房资金1.95亿元确认为收入。 2、通过三次循环转帐手法,虚构收到转让开发权和经营权的款项,确认收入3.2亿元。 3、将收到的建设补偿费5100万元确认为收入。 4、将其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未有处置权的大厦对外投资,并对土地使用权和大厦进行评估,评估增值作为资本公积金。 (三)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蜀都会计师事务) 舞弊手段: 1、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骗取上市资格。 2、公司上市后,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00万元,欺骗投资者。 3、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

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摘要】研究我国会计舞弊的动因,一般直接引用国外相关理论。因国外理论源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对其直接借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尝试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 (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及治理

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及治理 摘要:文章分析我国存在的部分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当前我国遏制日益严重的会计舞弊现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会计舞弊; 原因;审计对策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原野”、“琼民源”、“红光”、“郑百文”、“张家界”等,到2001年的银广厦事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会计舞弊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因此,探讨分析会计舞弊现象、成因,寻求审计对策,对遏制此起彼伏的会计舞弊案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分析 (一)法律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健全会计核算、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极不完善,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主管部门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处理会计造假行为,对违法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造假即使被查出来了,对造假者的处罚也可以说是不痛不痒,而未被查出则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于是违法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甘愿铤而走险,会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

(二)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财政部门按《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门按有关法规规定也只是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又按国有资产和资金的隶属关系划分了管辖范围,国家审计署对于中央级企业所属的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在财务会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纠正不及时,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证监会在负责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上市公司各种违规行为的查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也不希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银监会、保监会对其监管对象也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实现事事调查,也不应该细管到不会有任何违规发生的程度。 (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从社会监督来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使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足。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审计结果得到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由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易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二是收费制度不科学。在审计工作中,一般而言,所费时间与执业质量呈正相关性。因此,为保证执业质量,国际通行的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