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解读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扼要的论述,明确指出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征,并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阐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对学生发
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与普及历史常识的理念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传承人类文化成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初中历史课程是传授历史学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普及历史常识是课程的基本任务,基础性和综合性是其基本的特点。
一、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与历史常识的普及
在学校教育中,历史课程不仅以其知识的综合性为其他课程的饿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以其思想性和人文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7、18世纪,许多教育先驱者都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人的基本素养的价值。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指出:“熟悉历史是整个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
”《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普及历史常识的课程理念。
所谓“普及”,一是指课程的内容是属于历史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的历史素养中应具备的常识性知识;二是指历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以此达到普及的目的;三是
指有关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让学习这门的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的制订,考虑到了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条件,也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谓“历史常识”,是相对而言的。
与高中和大学相比,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只是常识性的历史知识,是基础性的国民教育中必备的历史知识。
初中课程内
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的确定,有别于高中和大学的历史课,也就是知识相对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认知和理解。
课程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使相关的内容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抽象的历史概念和艰深的理性知识。
同时,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相比,初中课程的历史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构建,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与品德与社会课相比,这样的历史常识无论是知识的范围还是内容都有较大的扩展。
从知识范围看,初中历史课程的六大板块的内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