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内镜联合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内镜联合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27例采用腹腔镜治疗,观察组30例使用内镜联合腹腔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临床疗效明显,可减少并发症并降低复发率,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内镜;腹腔镜;胃间质瘤;临床价值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 in treatment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January to 2014 January were analyzed in 57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ment,27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y,3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use of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compar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the operation,operation time,complications,recurrence rat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laparoscopic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significantly,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the promotion of the value. Keywords:endoscopy;Laparoscopy;gastric stromal tumor;clinical value 在胃肠道中胃间质瘤是间叶源性肺上皮性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腹痛以及黑便[1]。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分析 金晶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分析金晶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小于3cm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可行性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3~2011.12因胃/食管粘膜下肿瘤行ESD术,术后病理诊断为GISTs的26例(病人数24人)病例,分析ESD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26例GISTs(食管10例,胃16例)肿瘤大小1.43±0.56cm,手术时间49.08±31.96min,无并发症成功率73.07% (19/26),4例出现术后穿孔,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术中穿孔,予钛夹修补术闭合,2例因与肌层粘连紧密术中无法完全切除肿瘤,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结论:ESD 治疗小胃肠道间质瘤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但仍需大样本研究。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胃肠道间质瘤,疗效【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85-02胃肠道间质瘤为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间充质肿瘤的80%,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国际上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创伤大,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和内镜套扎治疗创伤小,但对于肌层来源的GISTs圈套器容易滑脱,不易一次性完整切除,但随着微创与内镜技术的发展,ESD也成为了一个选择。
为了研究ESD对于位于食管及胃的GISTs的治疗效果,将我院2008.3~2011.12 26例行ESD术GI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08.3~2011.12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所有病人均行常规胃镜明确病灶部位,并行超声内镜明确病灶来源、大小,其中男15例,女9例,均年龄52.00±12.54岁,肿瘤直径肿瘤大小1.43±0.56cm,病变部位:食管9例,胃底5例,胃窦4例,胃体7例。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分析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分析作者:律青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及价值。
方法:选取某院胃肠间质瘤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8例患者,干预组18例患者。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干预组给予内镜下切除治疗。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干预组18例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18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以及远端转移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食管胃连接部;内镜下切除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及价值,选取某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条件下,对比开腹手术切除与内镜下切除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某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计36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8例患者,干预组18例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共计12例,女性患者共计6例,患者年龄在30~68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53.8±2.1岁,内镜超声诊断下显示平均肿瘤直径为15.2±1.3mm;干预组中,男性患者共计14例,女性患者共计4例,患者年龄在33~67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52.4±1.9岁,内镜超声诊断下显示平均肿瘤直径为14.3±1.6mm。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本组所收治的18例患者均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为: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取上腹部正中切口,肿瘤位于胃腔内向黏膜生长,肿瘤定位后,切开浆膜,在手术操作视野直视状态下距瘤体边缘2.0cm位置做切除处理,全层间断缝合,对浆肌层进行包埋处理。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一、胃肠间质瘤概述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罕见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不同于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它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胃肠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胃和小肠。
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尤其是KIT基因(CD的突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由于其恶性潜能不一,治疗策略和预后也不尽相同。
在诊断方面,胃肠间质瘤通常通过内镜、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值得一提的是,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通常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如靶向药物)成为重要治疗手段。
在预防与护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预防胃肠间质瘤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胃肠间质瘤的症状与诊断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肿瘤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诊断流程如下: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及其他体检手段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是腹部检查。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病理学检查:通过胃镜、肠镜或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恶性程度。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确保准确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采用腹腔镜还是开腹手术,你所需要了解的事项于冬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采用腹腔镜还是开腹手术,你所需要了解的事项于冬发布时间:2021-10-22T03:48:33.544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7期作者:于冬[导读] 伴随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获取了一定的治疗效果[2]。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绵阳621000)一、胃肠间质瘤是什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间质肿瘤这个概念,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酪氨激酶受体)、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表达阳性。
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间质瘤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但伴随肿瘤的不断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恶性特点,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1]。
传统上采用开腹胃肠间质瘤切除术治疗,但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伴随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获取了一定的治疗效果[2]。
二、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方案肠胃间质瘤治疗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是否局限,有无转移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治疗方式,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肿瘤,提高治愈率。
(一)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扩散,淋巴结转移的情况非常少见,所以手术中不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这使得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目前,腹腔镜切除间质瘤成为首选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能够维持胃肠道正常的解剖位置和结构,最大程度的减少病灶周围组织的损伤,特别是在特殊部位的小GIST胃肠小间质瘤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且基本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具有非定向分化和潜在恶性的特点。
自1983年Mazuc和Clark[1]首次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其病理机制和生物学特性已渐趋明朗。
既往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癌症早期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备受内镜医生的青睐[2],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治疗GIST具有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3]。
而完善内镜下间质瘤的术前术后护理对手术成功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1术前护理1.1了解是否有操作禁忌证。
确诊患者已行超声内镜检查,这在间质瘤的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单纯的内镜或体表超声检查均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而超声内镜同时具有胃镜和超声的优点,在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有独特的价值,并能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4]。
1.2 心理护理患者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进行病情、手术介绍及相关的心理咨询;鼓励安慰患者,使他们消除紧张恐惧心理[5],介绍成功病例,让同类患者讲解自己治疗成功的经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6]。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
为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减少胃液分泌及胃肠道蠕动,祛除胃内泡沫,使病变更清晰,应遵医嘱给予患者祛泡剂、镇静剂和解痉剂。
1.3 术前准备1.3.1 术前一周需停用活血类药物的使用,如阿司匹林等。
术前一天遵医嘱完善血常规备血、凝血象、心电图、交叉配血、胸部X线平片等检查,并做好备血。
1.3.2 术前一周要戒烟戒酒,以免因咳嗽影响插管;做好禁食禁水宣教,患者至少要空腹8h以上,术前予以静脉营养,建立静脉通道。
消化内镜治疗有哪些常见问题
消化内镜治疗有哪些常见问题随着科技医疗的水平不断地提升,消化内镜应用变得十分广泛,主要应用在消化系统微创治疗与消化系统疾病。
比如电子胃镜本身具有操作方便、柔韧性佳、性能佳等优点,但是这种器械生产的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精密,结构也比较复杂,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与故障。
近年来消化内镜越来越精密,价格也相对的越来越昂贵,这些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使医疗工作能够正常地开展,相关设备管理的事项也变得十分关键。
而消化内镜在许多医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消化内镜出现了一定的故障,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与诊断结果。
不仅如此,还有可能直接损坏设备,有的由于人员操作不当甚至会出现设备无法再应用。
因此,及时发现消化内镜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展开,还能够降低对医疗设备成本的投入。
一.消化内镜常见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1.送气与送水出现不顺畅的情况当消化内镜进行使用的时候,会出现送气、送水不通畅的问题。
这样的故障可能是由于水瓶接口中O型环发生了老化、遗失或是破损,导致水流入送气管内或是气体从水瓶里流出;也可能是水瓶内的水装得过满、水瓶没有拧紧,或是操作时主机气泵并未打开,内镜与主机之间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稳固连接;也可能由于内镜在应用后并没有及时清洗或是消毒之前并未彻底清洗,都会导致蛋白质凝固,或是清洗和保养的方法不当,造成送水与送气的按钮损坏。
处理办法:相关人员应在应用之前做全面的检查,查看水瓶盖中O型环与水瓶接口是否有遗失、损坏的情况,如果有及时更换,将接口拧紧,同时保证水瓶内的水不过满,需要留些许空气。
将内镜与主机稳固连接,若发现送水与送气的按钮损坏,需及时更换。
在内镜应用之后注意及时清洗,清洗需彻底,并在床旁清洗后送至洗消室内洗消。
操作人员在进行清洗或是日常操作的时候,应严格按照应用规范来,不能随意操作,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出现故障。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评价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汇集2019年4月-2023年6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患者42例进行研究。
随机抽取其中21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作为参比组,剩余21例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作为应用组。
对两种护理方法并发症率、手术结果展开分析。
结果: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参比组更低(P<0.05)。
参比组术后疼痛得分、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比组(P<0.05)。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效果,护理作用显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围术期护理;并发症率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呕吐、贫血、肿块、出血等。
该病发生于胃部,患病率约50%,依次为小肠、直肠。
临床治疗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出血量少、创口小的特点。
但是,术后仍然有可能发生胃穿孔、胃出血,故辅以科学的护理方法对降低并发症率有积极作用。
此次研究通过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预后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汇集2019年4月-2023年6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患者42例进行研究。
参比组:男、女分别为10例、11例;年龄集中于32-73岁,均数(50.40±6.70)岁。
应用组:男、女分别为12例、9例;年龄集中于31-71岁,均数(50.10±6.40)岁。
42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试验可行。
1.2方法参比组:一般护理:监测血压、心电图等指标,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术后并发症预防,根据医嘱执行护理干预。
应用组:围术期护理干预:第一,术前护理。
辅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备血。
询问病史,告知禁食至少6h,术前准备。
针对患者术前紧张情绪给予心理疏导,如:介绍治愈案例、内镜优势、预后效果,通过心理支持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
【注意事项】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指南
【注意事项】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指南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方法(手技)的实施1注意事项及要点热活检如果通电时钳子持续下压,通电有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要略向上提起通电。
高频电流设备有单极式和双极式2种,一般单极式比较普及,对安置起搏器等电子仪器的影响还是双极式较小。
为了避免圈套器将病变自身卷入,通过调整圈套器收发,确认口侧,肛侧都没有咬住病变在收紧圈套器。
息肉电切通电时,一般要防止息肉头部接触肠壁,但是如果头部较大,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接触肠壁时,为了减弱流向接触部的通电效果,不如压向对侧增加接触面积(图25-6)。
EMR以及EPMR时,局注液一般都用生理盐水,为了防止膨隆平坦化,使用甘油果糖也可。
为了预防切除后出血,添加肾上腺素(0.001%,100倍稀释),为了确认注入范围以及切除后的黏膜下层的存在,添加靛胭脂(0.004%,100倍稀释)也可。
不能直视病变,固定圈套器前端无法打开时,使用硬质圈套器,在全开的状态下压向病变周围全体的黏膜面,一边轻轻吸引一边收紧圈套器,将正常黏膜包含在内进行圈套切除比较容易。
但是难度高的病变不要勉强操作,交给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因为EMR是分割切除,切除标本的重构比较困难,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可能不充分。
因此分割数尽可能少,怀疑癌或sm浸润的部分不要分割并可能大范围切除,为了使病理学检查成为可能,必须计划性切除。
大肠的EMR因为壁薄,皱襞及屈曲较多,为了避免穿孔,用IT刀比较少,多使用Flex刀或Hook刀。
大肠的ESD与上消化道不同,操作过程中不存在判定病变范围的困难,所以标记不是必须的。
透明质酸钠形成的膨隆持续时间长,市售的阿尔治2倍稀释,爱维4倍稀释使用即可。
ESD剥离时,在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探入黏膜下层就比较容易。
ESD时,即使黏膜下层没有最后完全剥离,残留的一小部分通过圈套器切除也可以。
2术后处置EMR、EMPR、ESD当日或到次日禁食,只可饮水,第三日开始流食,逐日增加饮食。
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
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展鹏远【摘要】目的:探析胃间质瘤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74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开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手术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胃间质瘤患者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7(035)006【总页数】3页(P685-687)【关键词】胃间质瘤;腹腔镜;胃镜;治疗结果【作者】展鹏远【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间质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80%左右,在50~70岁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癌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胃间质瘤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不高,手术切除是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不同术式的疗效也有一定区别[2]。
因此,本文对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运用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74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7±9.2)岁,其中女40例,男34例,肿瘤直径0.9~5.1 cm,平均(3.12±1.18)cm,肿瘤部位:2例在大弯侧、3例在小弯侧、10例在胃后壁、15例在胃窦部前壁、44例在胃体前壁,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7例。
2组的发病部位、肿瘤直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进展
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进展宋晶宇;张学彦【摘要】胃肠间质瘤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普遍认为它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因此早期治疗是防止肿瘤恶化的关键。
目前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介入治疗,内镜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
近年来多种内镜治疗技术应用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就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594-596)【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组织学类型肿瘤【作者】宋晶宇;张学彦【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R57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最早是由 Mazur和 Clark在1983年提出的,他们利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进行观察而得出[1] 。
它是一组独立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共同的干细胞的肿瘤[2],其具有C-kit(CDl 17)基因突变与蛋白表达和一些特殊的形态学特征[3]。
诊断主要依靠消化内镜、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技术。
一些学者认为,不管GIST直径大小,都有一定的恶性潜能,都必须进行切除[4] 。
以往多主张外科手术切除治疗[5],但随着内镜治疗技术、内镜器械的进步及影像诊疗技术的提高,内镜下治疗GIST已经成为可能。
内镜治疗GIST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肌层剥离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内镜经隧道肿瘤切除术、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等。
现就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由内镜高频电凝切除术与内镜黏膜注射术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最先由Deyhle在1973年报道[6],大量临床资料已经证实这一技术安全有效[7]。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钟维章【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比其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为(94.62±21.23)min、(16.37±6.84)ml、(1.83±0.58)d、(2.76±0.7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4±35.85) min、(84.18±54.02)ml、(4.65±2.80)d、(8.87±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常规开腹治疗具有优势.【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5(028)004【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腹腔镜;内镜;开腹手术;老年患者;胃部胃肠道间质瘤【作者】钟维章【作者单位】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R735.3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1]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目前,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大力发展,二者协同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胃间质瘤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对此,本研究就“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2-3]”与“常规开腹治疗”对GIST安全性,进行对比性研究分析,以期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
症
EFR治疗的关键点在于病变部位全层切除及切除后创面封闭
手
②黏膜下注射抬举黏膜
术
③暴露病灶:预切开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步剥浆膜层
要
⑤吸尽消化道管腔内液体,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造成"人工穿孔",完全切除病灶
从完全切除率上来说, 在直径>3 cm GIST的 治 疗 中 ,EFR 并 不 优 于外科手术,尤其同
CT检查初步评估肿瘤的良恶性,以下提示恶性:
直径>11 cm 肝转移或肝播散
边界不清晰 瘤体内不均匀强化
表面不规则 侵犯肠系膜或消化道其他部位
影响预后重要因素
肝转移
肿瘤大小
有无邻近结构侵犯
MRI
也是一种可视化的有效检查手段,对软组织具有较高 的分辨率,在无造影剂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良好的软组 织对比度,有助于检出小的转移病灶及评价靶向治疗 疗效,对CT造影剂过敏或怀疑肝转移者可行MRI检查。
步
⑥为避免切除的瘤体落入腹腔,可利用圈套器或抓取钳等方法固定及取出病灶
时存在腔外生长或溃
骤
⑦创面闭合:根据创面大小可采取内镜下钛夹夹闭、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内镜下网膜修补术 及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等方法闭合创面
疡者,但考虑到内镜 治疗的成本效益及微
创性,扩大其治疗的
⑧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腹部变化情况,必要时可采用注射针于患者右上腹穿刺排气,缓解气腹
- ESD
适
直径2~5 cm
应
征
术前EUS或CT评估向腔内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标记病灶:距病灶边缘3~5 mm处通过电凝作点状标记
手 术 主
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行黏膜下注射(0.9%生理盐水或甘油果糖或玻璃酸 钠+亚甲蓝+0.01%肾上腺素)抬举黏膜
胃间质瘤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约1/3患者 无明 显 症 状。Miettinen 等[8]研 究 报 道 1765 例 GIST 患 者 中,54.4% 表 现 为 出 血,绝 大 多 数 为 贫 血,少数为黑便及呕血;16.8%表现为上腹痛,肿瘤 破裂及急腹 症 占 1.7%。 病 变 常 见 于 胃 体 和 胃 底, 白光内镜 下 表 现 为 黏 膜 下 肿 瘤,呈 球 形 或 半 球 形, 小的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大的病变表面可出现溃疡 甚至出血。白光内镜下表现与平滑肌瘤、胃壁外脏
·6·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年2月第38卷第1期 IntJDigDis,Febru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25,2018,Vol.38,No.1
·综述·
胃间质瘤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
庞桃红 张伟杰 徐桂芳
【摘要】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 膜下肿瘤,超声内镜(EUS)下可见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团块,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 穿刺活检术(EUSFNA)及病理检查有利于术前诊断。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 优点,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内镜 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多种胃间质瘤的治疗方 法。该文就近年来内镜在诊断及治疗胃间质瘤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内镜 下 治疗 胃 间质瘤 的 临床 疗效 观 察
徐朝阳 , 田书信 , 尚国臣 , 陈卫刚 [ 摘 (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 内 科, 新疆 石河子 8 3 2 0 0 8 )
要】 目 的: 观察内镜下切除 胃间质瘤( G S T ) 的治疗效果。方法 : 回顾性分析行 内镜下 胃问质瘤切 除术 患者 3 6 例, 其
do s c o pi c r e s e c t i o n o f g a s t ic r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
Ke y Wo r d s : Ga st r i c st me n t f o u n d e r e n d o s c o p e
胃问质瘤是 消化道 间质瘤 中最 常 见的 间叶组织 源性 肿 瘤, 发生几率最高 ( 占消化道 间质瘤 的 5 0 % ~6 0 %) , 好 发部 位依次为 胃底 、 胃体 、 胃窦。其恶 变率为 2 . 1 % 1 。该病早 期 无特异临床症状 , 主要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 、 纳 差、 胃肠道 出血等 。术前诊断困难主要通过 胃镜 , 超声内镜检 查 。G S T对传统放疗及化疗近乎 完全耐 受 , 手术是 最有效 的 治疗方法 , 但开腹手术创伤大 、 术后并发症 多。而近年来新兴
s u c c e s s f u l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o v e r y wa s s mo o t h , wi t h o u t s e i r o u s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l l o w — u p w i t h o u t r e c u r r e n c e o r me t a s t a — s i s . Co n c l u s i o n En d o s c o p i c r e s e c t i o n o f g a s t ic r s t o ma r l t u mo r i s s a f e , r e l i a b l e , c a n c o mp l e t e e x c i s i o n o f t h e l e s i o n , I t i s b e t t e r e f e c t b y e u —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解答
消化内镜治疗常见问题解答目前在国内外,消化内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手术,可以治愈很多消化系统疾病,从过去开腹才能做的手术变成现如今内镜下微创手术,患者痛苦少、时间短、花钱少,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特别是消化系统早期癌症,可以通过内镜放大、染色功能,结合病理检查即可确诊早癌,然后在内镜下将早癌病变完整切除,达到治愈目的。
早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如今大家普遍知道的是发现消化道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消化道出血可以在内镜下止血、消化道异物可以在内镜下取出、消化道狭窄可以在内镜下安放支架等等。
本文重点介绍,除上述手术外,内镜下还能做哪些手术呢?这些手术主要针对哪些疾病?内镜下早癌手术是否达到治愈效果?针对大家的疑虑做如下解答。
问题一、贲门失弛缓症是什么?如何治疗?答:贲门失弛缓症即贲门痉挛,是临床中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多表现为食物吞咽困难、上腹或胸前区疼痛、食物反流等等,部分患者受到反流所致发生肺部感染,贲门失弛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多认为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发生异常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贲门失弛缓与食管肌层神经节细胞变性、副交感神经缺陷具有关,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也是发病因素之一。
一般贲门失弛缓可采用食管钡餐X线造影检查、食管动力学检查或消化内镜检查予以诊断,消化内镜检查准确性较高,能够与器质性狭窄、食管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消化内镜下可见患者食管内有积食现象,呈现出半流质状态覆盖在患者的食管壁位置,同时可见其食管黏膜水肿、加厚等现象,食管黏膜色泽发生改变。
另外,部分患者可见食管发生扩张现象,并伴有扭曲及变形。
贲门失弛缓的患者食管存在收缩环,类似憩室状,且伴有隆起、突出特征。
贲门失弛缓症采用内镜手术治疗效果佳,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支架手术治疗、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微波切开治疗等形式。
近年来内镜手术技术逐渐发展,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有了新技术,即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简称POEM 术),治疗效果得到业内一致肯定,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复发问题。
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问题和内镜治疗
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问题和内镜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虽然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但有研究发现胃小GIST的检出率可达22.5%~35%。
小GIST多见于胃食管连接处及近端胃,具有c-kit基因突变。
本文将就小GIST的生物学问题和内镜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标签:小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治疗1 小GIST概念及流行病学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
虽然GIST发病率相对较低,但Kawanowa等[1]通过检查100例胃癌全胃切除标本发现GIST<5mm的发病率是35%,随后Agaimy等[2]也报道在年龄50岁以上的尸解报告中GIST<10mm 的发病率是22.5%,显著高于临床GIST的发病率。
NCCN指南在2010年首次出现胃小GIST的处理建议,因此可以把小于2cm的GIST统称为”小GIST”[3],这些小GIST可伴發于临床显性GIST,或仅在胃肠道肿瘤术后标本,或尸检中偶然发现,多见于胃食管连接处及近端胃,具有c-kit基因突变及免疫组化表达CD34、CD117的特点。
2 小GIST与内镜治疗目前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手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所造成的医源性播散,并确保切缘阴性。
但是对于直径小于2cm 的肿瘤,国际上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创伤大,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和内镜套扎治疗创伤小,但对于肌层来源的GISTs圈套器容易滑脱,不易一次性完整切除,但随着微创与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也成为了一个选择,为局限性GIST 提供了一种全新、更微创性和低侵袭性的治疗手段。
虽然ESD有这些优势,但是由于GIST大多源自固有肌层,ESD切除病灶的同时易致消化道穿孔及出血,故不主张勉强剥离。
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分析
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
在背景介绍中提及,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清中汤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的探讨,评估了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
结果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肿瘤的体积,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论部分将总结该治疗方案的优点,并展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同时也将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这一研究有望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单纯内镜下手术、清中汤、胃肠道间质瘤、联合治疗、效果分析、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实验结果、结论评价、临床前景、局限性、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但危险的恶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壁的间质细胞。
GIST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并评价其临床前景,为GIST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内镜手术原理、清中汤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全面分析,我们希望能为GIST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一、评估单纯内镜下手术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二、研究清中汤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三、探讨单纯内镜下手术联合清中汤加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进一步完善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笔谈|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胃肠间质瘤内镜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钟芸诗,齐志鹏,时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Vol.35 (04):378-382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由于其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此,对于局限性的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仍为外科手术切除。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术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治疗中,而且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正日益被接受并推广。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内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属于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在内镜下多数表现为伴有光滑、完整及正常黏膜覆盖的隆起性病灶,可伴有糜烂和溃疡[1]。
但内镜下GIST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形态上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等难以区别。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发展弥补了常规内镜的不足,它能区分消化道管壁的各层结构,明确病灶的起源、回声、大小、生长方式等特点,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判定有无内镜治疗指征。
EUS下GIST多在固有肌层内,肿块一般呈低回声。
良性瘤体内部回声多均匀,边界清晰;恶性倾向者多不均匀,坏死液化后表现为液性暗区,内部可见斑块状高回声,病变黏膜侧可见“断裂征”[1],但EUS 缺乏组织学诊断的特异性。
近年来,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技术的发展,可对直径为1~2cm的GIST进行准确的穿刺取材,有助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
Ito等[2]对23例GIST病人研究发现, EUS的术前确诊率为91.7%,EUS-FNA 的确诊率为84.6%,EUS-FNA活检病理诊断准确率为100% 。
但EUS-FNA 极易使一些包膜极薄、甚至无包膜的GIST破溃而造成腹腔内的种植转移[3],故不推荐其作为GIST的术前常规检查方法。
GIST无论大小均有潜在恶性可能,因此,对于局限性GIST危险度的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2008年修订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术后危险度分级方法,根据肿瘤直径、核分裂像、原发肿瘤部位和肿瘤破裂来判断GIST的危险度,可将其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4](见表1)。
对于GIST的危险性的评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节约治疗费用,避免无效治疗,协助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内镜治疗GIST的适应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下治疗GIST已取得长足发展,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目前临床上可通过内镜下治疗的消化道固有肌层来源的SMT的主要适应证是:肿瘤直径<>2内镜治疗GIST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直径和生长部位,GIST内镜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下套扎术(endoscopic liga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以及内镜黏膜下经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等。
但目前对于GIST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无共识。
2.1 内镜下套扎术内镜下套扎术可分为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术。
针对较小腔内型病灶(肿瘤直径<><1.2cm,否则会造成透明帽难以吸入或套扎不完全。
对于肿瘤直径>1.2cm的肿瘤,可采用尼龙圈套套扎,用特制透明帽将肿瘤完全吸入后,收紧尼龙绳待其变色后释放。
该法对于基底较窄的腔内型病变,套扎相对容易,但对于基底较宽的固有肌层肿瘤,尼龙绳容易滑脱,且由于尼龙绳不能像皮圈一样持续收缩,部分瘤体不能完全阻断血供,易造成肿瘤坏死脱落不完全、肿瘤残留,故应在套扎治疗后密切随访,必要时需追加二次套扎。
该治疗方法的缺点是术后无法获得标本,不能行病理诊断,不利于病人进一步的诊治和预后的评估。
2.2 ESD及其衍生技术ESD可不因瘤体的大小、形态限制而完整切除病灶,针对腔内型、肿瘤直径2~5cm、未侵及浆膜层、无周边浸润的间质瘤均可选用ESD 治疗。
ESD不仅具备微创技术的共性,如创伤小、痛苦小、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还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即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诊断、治疗一体化完成。
ESD术后肿瘤复发率与常规外科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外科手术低。
其缺陷是受部位限制,特殊部位的(如胃底等)GIST不易操作,且对于设备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关[8]。
随着内镜下治疗器械的进步,在ESD基础上探索出治疗GIST的新方法——ESE,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对肿瘤直径<3cm的病变均可有效切除。
与外科手术相比,ESE治疗GIST具有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同时,ESE技术可一次完整切除病灶,获得病理标本,可对浸润深度、切除完整性等做进一步评估,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治疗[7]。
为进一步拓宽内镜治疗的深度,在ESD、ESE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EFR,其特点是变被动穿孔为主动穿孔,主要用于治疗胃凸向浆膜下生长且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固有肌层肿瘤[9]。
EFR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内镜下如何成功修补术中发生的治疗性穿孔[10]。
对于浆膜缺损较小的穿孔,金属夹即能满意对缝创面;对于较大的穿孔,金属夹跨度有限不能一次性夹闭时,可适当吸引胃腔内气体,缩小穿孔,用多个金属夹夹闭穿孔;当穿孔过大时,单独使用金属夹完全缩缝过于费时,而且可能因夹子的顶端损伤剥离面造成再次穿孔时,可以采用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如果上述方法均不能修补穿孔,应紧急行腹腔镜手术修补[11]。
全层切除病变后,胃腔内气体会迅速进入腹腔,积气较多时需行腹部穿刺排气,以免影响胃内操作视野;另外应避免胃液进入腹腔,减少腹腔感染的机会。
判断是否为成功的EFR操作的标准为是否避免外科修补及是否出现腹膜炎[12]。
2.3 STER2010年Inoue等[13]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食管贲门失迟缓症,在POEM 手术的基础上,将隧道内镜技术应用于治疗固有肌层的食管或胃黏膜下肿瘤,并命名为STER手术。
笔者医院在总结STER技术治疗食管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基础上,采用STER技术治疗固有肌层来源的SMT,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4]。
该法优点是对于生长位置较深的SMT,在剥离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行全层切除,在完整切除病变同时,由于保留了黏膜层,仍可保护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继发胸腹腔感染。
缺点是皮下气肿、气胸及气腹发生率较高。
另外,隧道技术也有其局限性,部位限于食管及胃,肠道管壁薄较难开展;受隧道空间限制,肿瘤直径>3.0cm时切除较为困难。
3内镜治疗GIST的并发症及处理3.1 出血出血可分为术中出血和术后迟发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少出现下述4个指标中的2 个指标:(1)呕血、黑便或晕厥。
(2)血红蛋白下降>20g/L。
(3)血压下降>2.66 kPa(20 mmHg)/min或脉率增快>20次/min。
(4)溃疡分级ForrestⅠ或Ⅱa~Ⅱb[15]。
术中出血将会严重影响镜下视野,而盲目止血则极易导致穿孔。
因此,术中出血的处理极其重要。
对于少量渗血,用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即可;小血管出血可采取电凝处理;当出现较大血管出血时,则应采用热活检钳灼烧;如出血量较大,视野模糊,止血困难,内镜下止血无效,应尽快手术止血;对于术后迟发性出血,手术结束时,必须在直视下止血完全,电凝所有可见血管及潜在出血点,如创面较大,应常规留置胃管,便于术后观察。
术后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止血药物,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情况、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以便及时观察病情。
此外,由于EFR手术过程中冲洗出血点的液体可能进入腹腔造成腹腔感染。
因此,EFR治疗GIST过程中处理术中出血更应该及时。
3.2 穿孔穿孔为内镜治疗GIST的另一个常见并发症,术中出现的穿孔一般均能及时发现,而剥离病灶后,穿孔可采用钛夹将其封闭;当术后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判断可能出现穿孔时,应及时通过X 线平片、胃镜等手段加以确定,早期仍可通过钛夹封闭,并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而当腹部症状较重时,则应及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16]。
对于发生迟发性穿孔的病人,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予半卧位卧床休息、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全量补液以及静脉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
如腹胀严重,可行腹腔穿刺排气。
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脉搏、呼吸、血压和体温等)、腹部体征。
一般而言,经过24h的观察,病情没有加重,则保守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可以避免外科修补手术。
但即使保守治疗,也应与外科医师紧密合作,确保一旦出现不能继续保守治疗的状况下能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腹部体征加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应立即行外科手术修补穿孔。
鉴于穿孔一般较小,结合穿孔的部位,可首先考虑腹腔镜手术,减少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创伤。
3.3 病变残留及局部复发病变残留及局部复发目前也是内镜下微创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
整块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称为完全切除[17]。
内镜套扎术后有较高的残留或局部复发率,主要原因可能是:(1)术前没有明确病变范围。
(2)术后无法行病理诊断。
因此,建议当肿瘤直径≥2cm时应首选ESD治疗,同时术前明确病变边界、设计切除范围、术前标记均可降低病变残留及局部复发率。
3.4 皮下气肿、气胸、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胃部STER术后皮下气肿、气胸、胸腔积液一般并不严重,多发生于胃底、贲门、胃体部手术病人,为反应性炎症导致,少数病人由于胃部高位穿孔而引起。
大多经半卧位、胃肠减压、抗炎抑酸等保守治疗而痊愈。
对于腹腔积液,少量积液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可自行吸收,如积液量较多,须行介入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必要时须行手术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