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手段在特写翻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通手段在特写翻译中的应用

变通手段在特写翻译中的应用—简析Master of Many Trades

摘要:本文以一则人物特写的英译为例,结合变通翻译法中变通手段的相关理论,对译者所做的变译进行了评述,由此得出了变通手段应广泛被采用于特写翻译中,指导翻译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结论。

关键词:人物特写;变通手段;变译;特写翻译

众所周知,新闻报刊材料根据其所包含的“事实”或“消息”的多少,一般被分为硬新闻(hard news)、软新闻(soft news)及居于中间层的非软非硬类新闻。近年来,非软非硬类新闻在新闻报刊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特写(features)因其重要性及被采写的普遍性已经得到人们极大关注。

特写是“再现”新闻事件、人物和场景的形象化的报道形式(陈新,1999:181)。其特点有主题突出、焦点集中、叙述详细。因为它的时效性和篇幅性要求低于硬新闻,所以作者可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大量采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式、变化的句子结构、巧妙的情节安排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抓住具有典型意义和特征的片段,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故它又被看作是一种以新闻传播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但它不可以是虚构的,而必须是真实的。特写种类繁多,名称各异。然而,总的来说,也只有两种基本的类型:新闻特写(news feature)与趣闻特写(human interest feature)。除了这两大类的划分,还有一类描写人物个性的特写叫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的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另一个人的个性。如果此人因与某新闻事件相联系而成为重要角色,那么人物特写就成为新闻特写了;如果此人的重要性是源于记者获知的什么个性,那么人物特写可被视为趣闻特写。不管是用于新闻特写还是趣闻特写,勾画生动的人物图像的技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它包括对细节的描绘,以帮助读者脑海里浮现新闻人物的外貌;直接引语的使用,以显示人物的观点、性格和谈话风格;还有就是具体展示人物活动的有趣故事。(许明武,2003:368)这里以《今日中国》2004年10月第53卷第10期(中文版)的一篇题为《天生爱做不同的事》的人物描写为例,其主要特点有:(1)记者詹尼用三千字左右的篇幅清楚地展示了范京辉——一个山西普通国营工厂的会计奋斗到后来的中国加拿大贸易促进会会长并且拥有一家在香港的公司---法国著名钢铁公司IMPHY集团一部分特种钢的大陆独家代理,这样一个特别人物到目前为止的事业生涯和形象。但是,这一人物立体图像的勾画不是通过每一个细节展示的。记者突出了读者一定会感兴趣的三个方面来叙述------“令人刮目”,“天生爱做不同的事”和“热心公益事业”。并且这三个方面最具代表性,仅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这个不寻常人物有了个大致的印象。所以主题鲜明、焦点集中,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2)细节描写具体、形象、充分,让读者得到了清晰而不是模糊的印象,从而受到感染。为了体现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记者在刻画每一个方面的时侯,都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作客观真实地描述。相信读者看完了这些典型事例之后,都会为范京辉身上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民族、社会责任感所折服。

(3)虽然结构安排上遵循的是典型事例发展的顺序,但记者还是力争做到开头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中间过渡平滑,直接引语和转述交替使用;结尾通过对人物一段话的转述,令人回味绵长。这样,文章就作为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而展现在读者面前。

(4)叙事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并重,语言极富表现力。“挺身而出”,“动情地写道”,“义举”,“坦诚”,“泛着激动的光芒”,“兴趣广泛而充满活力的”,“打上了豪爽仗

义、崇尚信义的文化商人的烙印”等形容词和动词的传神使用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5)由于题材选取得当,事例典型感人,结构安排紧凑,各种表现手法的穿插运用,使得这篇特写显得人情味浓厚。人情味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能使读者、听众由此及彼,产生亲身感受的情绪要素(许明武,2003:381)。读者在被范京辉身上优秀品质所折服的同时,心中一定也激荡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结合以上特点,译者Zhang Hua在翻译这篇人物特写时,成功采用了七种变通手段,即“增、减、编、述、缩、并、改”,完成了对原文的变译。其译文也被刊登在了同期《今日中国》的英文版上。以下即是对这些变通手段在文中应用的具体评析。

(1)变通手段属于黄忠廉先生创立的变译基本理论中的一部分。所谓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黄忠廉,2002:96)。这篇特写的译者所根据的特定条件有:《今日中国》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对其中人物特写的英译应从这一根本宗旨出发。另外,新闻的生命是“新”,新闻翻译作品也不例外,超过了一定的期限,新闻翻译作品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译,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以最快捷的方式传译特写的主要内容。当然,译者还必须考虑到特定读者及其特殊需求。《今日中国》英文版拥有众多读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希望通过阅读该期刊全面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现阶段的时事新闻。所以,为了适应读者的这种特殊需求,该刊中的人物特写专栏介绍的都是当今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典型,范京辉就是其中一个。最后就需要译者采用变通手段对原作施变了。如果以保持原作完整程度为标准,其由减到增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减->编->述->缩->并->改->增,前五种为压缩原作信息的手段,第六种为改换手段,有减也可能有增,最后一种是加大原作信息的手段(黄忠廉,2002:124)。

(2)减是总体上去掉原作中在译者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有时是去掉原作中的残枝败叶,有时是挤掉多余的水分,在变译中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黄忠廉,2002:113)。原作如是给中国读者阅读的新闻材料,在译成英文,传到外国读者手中时就有必要作一点删节。译文中就删减掉了原文的第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译者做出这样取舍的原因是它将译文读者定位在了想了解今日中国的外国读者身上。原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不止一个,但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为了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让看过这篇人物特写的中国人都以范京辉为荣。而外国读者看到这一部分的译文时,则不太可能产生这种民族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译者干脆把它减去不译,将译文的主题更突出地集中在范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人格魅力上,以这位优秀中华儿女的本身打动和感染外国读者。除此之外,译者还省略了他认为是非重要信息的翻译,如“那是1994年的5月。范京辉与原单位结清所有的费用,并推出原单位的房子”这两句话和多次免费为贫困学生邮寄猪饲料添加剂、关心黑龙江北安林场工人疾苦的描述。最后,他考虑到了中英语言本身的差异。中文独有的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和篇章组织结构,有着堆积词藻,掺入一些煽情文字的模式(许明武,2003:418)。如果将这些不直接透露信息的文字照译,不仅干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影响了译文读者的信息接受,而且也不符合外国人的阅读心态。故译者删去了“北京雍容大气、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给范京辉一生最初也是最深的滋养”;“这片充满生机的地方很快便让这位从消息闭塞的内地省份来的年轻人兴奋起来”;“至今回想起来,范京辉的脸上仍然泛着激动的光芒。深圳让他对未来的设计和想象有了实现的空间及可能”;“看来多年在中国北京、山西的生活经历在范京辉身上打上了豪爽仗义、崇尚信义的文化商人的烙印”等抽象表述,剩下的信息是事实和数据,既符合以事实说话的要求,又迎合外国人阅读习惯,也更加突显了具体的形容词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