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我要加薪上下级关系
学会分享人际相处
二、受众类型分析
根据麦奎尔等人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等。《心理访谈》节目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主要诉求点。
(一)实用型受众
从参与嘉宾来看,通过访谈过程专家的问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听取建议改善心理状况,满足了其脱离烦恼的良好愿望。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心理访谈》节目提供的信息和面对困惑的化解途径,能帮助他们获取生活经验和总结教训。如收看《夜宿网吧的孩子》,家长观众们可以管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有所警戒或改善。
(二)求知型受众
《心理访谈》节目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节目,他们熟悉并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在实践中,扩大的自己视野,领悟专业知识的运用。
《难了初恋情》这期节目,主人公背着丈夫去照顾病倒的初恋情人,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是爱情还是同情。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此。心理学上分析分析,事实另有隐情。婚后的生活里,主人公在丈夫身上没有找到浪漫的感觉,而恰巧主人公内心有这样的心理渴求,照顾初恋男友只是对过去恋爱浪漫感觉的美好回忆。因此,心理学上治疗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再给予突破。
(三)猎奇型受众
对不寻常之事感或他人隐私产生好奇和关注的欲望,是每个人的天性。《心理访谈》节目内容恰恰都关乎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子部分1分钟左右的影像常常以事件的不寻常之处或隐私为看点和悬念,诱惑受众继续观看。
《性的漩涡》片头便讲述了一个15岁孩子老陷入了性的幻想中,上课写作业老闯入“性”方面的问题和词语。《我不是花心萝卜》片头讲述小峰一连交了9个女朋友遭到同事误会为“花心”,其本人却坦言自己是去认真对待的。《新婚之夜的伤痕》节目预告片花“曾经温柔的妻子为何刁蛮任性,原来多情的丈夫又为何冷若冰霜,该怎么做,才能让婚姻幸福长久?”如此之类,都充分的激发起了受众的好奇心。
三、传播方法分析:
(一)采用“1+1+1”式的访谈形式
《心理访谈》节目中涉及嘉宾即当事人、主持人、心理学专家三个参与者,当事人讲述,心理专家点评,主持人引导。由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困惑或矛盾。主持人在中间起搭桥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卡住时,主持人引导。除此之外,主持人有时会根据工作经验和访谈需要追问当事人对细节回忆。通过整理,向专家请教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
通过观看该节目,很容易发现其主持人和嘉宾的音调要比其他节目低一些,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思考、聆听的问诊状态。节目大多的时间是在进行一种交谈和疏导。主持人、嘉宾和专家三者间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状态。这种平等的交流和倾听,削去访谈的压迫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二)故事化的表达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与寻找故事是每一个人与
生俱来的天性。《心理访谈》关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引人人胜。①《心理访谈》节目开头多运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述嘉宾的故事梗概。它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抛出疑问所在。在节目一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吊了观众的胃口,继续下去看个究竟。实际上,讲故事就是戏剧化地在处理生活,这种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拥有了持续关注下去的动力。
(三)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观众也许未必理解专业的心理科学,但是节目中通过心理实验、游戏、测试等来解析嘉宾的心理动机和根源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如:在《分手了请别再找我》心理学家杨凤池请嘉宾在现场配合做了一个家庭动力学的实验。通过实验情景再现这对嘉宾情侣分手状况,投射出两人关系。而《我被贴上了“傻”标签》的这期节目里,运用心理学图片“不可能的三角形”帮助嘉宾张文消除自己不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情感与理智并行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发现,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而理智则不一定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而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心理访谈》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智的渗入,为情感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情感方面,主持人和专家认真的聆听,充分的尊重嘉宾的表达权;理智方面,专家根据当事人言谈举止中透露的信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周密的逻辑的分析,最终来引导、劝服。两者的结合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
一期《面试秘笈》的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听完嘉宾大四学生李博应聘经历后,举例调侃面试时的着装打扮。一方面,增加了访谈的轻松气氛;另一方面,又充分的理解到了一个大学生想得到一份工作时的急切心情。从情感的层面,给嘉宾和观众以释放的空间。接下来,心理学专家金韵蓉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白色和黑色都是无色彩,黑色是危险的颜色,白色则是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重要颜色。通过这种理智的分析,嘉宾和观众接受了面试穿着方面的建议。
四、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郭庆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传播效果”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传播效果。宏观上,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微观上,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1、微观效果
从表格的列举看,不难发现《心理访谈》节目的选题都贴近生活,这是其吸引受众关注的一个原因。该节目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而且提倡从心理学的视角解决生活中与大众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些日常生活难题,比如家庭矛盾、子女教育、上下级关系、婚姻、社会交往等等方面。
《心理访谈》节目是服务类节目,只是服务的内容是特殊的即心理的。通过访谈呈现问题纠结和矛盾冲突,专家进行细致的聆听、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表达来最终化解嘉宾的困惑或痛苦。同时,有类似生活体验和困惑的观众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得到教育。
笔者在上文已从“使用——满足”理论角度对节目受众进行了分析。而一个节目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是衡量其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心理访谈》节目兼具服务、科教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心理、求知、猎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