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监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管内 CO2张力升高可通过降低 L-型钙离子通道、增加 ATP 依赖钾离子通 道的活动来舒张小动脉的血管平滑肌;CO2还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影响血管周 围的 pH 值,引起血管扩张。
• 血管内O2的张力对脑血管活动也有重要影响。血管内O2降低可通过增加 ATP 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和Vallinoid(V)型瞬时受体电位的活动引起血管舒 张,反之,血管内O2升高引起血管收缩。
影响脑血流调节的因素
• 高血压 • 年龄 • 血管狭窄 • 缺血性脑卒中 • 神经变性疾病 • 糖尿病 • 吸烟 • 睡眠呼吸暂停 • ……
可以说,凡是可以引起血管内皮
功能损伤、影响脑血管重构和脑
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的因素都可 以影响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神经血管耦联(NVC)
• 在脑实质内,随着血管分支越分越细,血管内皮与神经组织之间的组织和液 体间隙消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直接与血管构件(内皮细胞、周细胞和血管 平滑肌细胞)接触关联,构成“神经血管单元”。
• GABA(γ-氨基丁酸 )能中间神经元在调节 NVC 中可能占有较主要的作用。
• 此外,脑细胞释放的具有血管活性的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氢离子和乳酸 等,也可能参与NVC的调节。但是,这些物质的释放是神经元主动为之还是 仅仅是神经元活动增加的结果,目前还不能确定。
者管理的重大突破 • CA功能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评估的新指标 •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代谢性脑病等
谢谢聆听
• 当PRx为正值时,ICP与ABP慢波之间呈正 相关性,说明脑血管床随ABP升高而被动 扩张,呈非反应性;当PRx为负值时,ICP 与ABP慢波呈负相关性,表明脑血管床反 应性正常,其调节活动与ABP升高或降低 方向相反。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的相关参数
• 在神经元活动增加时,脑血流能相应调节变化,即神经血管耦联 (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
脑血流自动调节(CA)
CA 包括两个层次的调节 • 一种是静态CA,用来适应以分钟或小时计的较缓慢的血压变化 • 另一种是动态 CA(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应对的是
• CBF的改变,本质上引起脑血流容量的改 变,相应引起ICP上升或下降。ICP的持续 监测目前是临床常规进行的监测指标,容 易实施并且是精确的。应用ICP替代CBF, 评估与ABP动态变化之间关系,因此产生 了一个的相关系数——压力反应指数 (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血流自 动调节机制监测
北仑区人民医院 陆志峰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脑代谢特点
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监测方法
• 更多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身体上可测量的实体 • 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理量,而是一个反映了血管床的分布现象 • 因为其他变量(PaCO2,大脑激活,O2含量,红细胞压积和温度)可以影
响CBF,所以建立合适的测量模式是困难的 • 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作为衡量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金标准 • 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状态的方法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其中,动态测量具
诱导血压变化的方法
药物诱导法 下肢袖带法 屏气法 坐-立位试验 倾斜试验等
血压自然波动法
VS
该方法不需要外界诱 导血压变化,主要通 过指套来监测手指末 端血压的变化。
相关分析法——平均速度指数(Mx)
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essure—reactivity index,PRx)
• 由于CBF监测多是临时性的,其持续监测 非常困难。因此临床上也在不断寻找其替 代方法。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大脑内血红蛋白的氧化状态(HbO2和 deoxyHb 比例)可影响脑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率,NIRS据此可以用来检测神 经元活动和血流变化的关系。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Aaslid于1982年首次提出 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主要通过TCD持续监测颅内大血管(如大脑 中动脉、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结合各种方法诱导的血压变化,进而评价 CA。因TCD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可重复、无创等优点 ,现已被广泛应用。
有较大的临床相关性 • 主要研究脑血流量和血压变化的关系,因此测量时需同时记录脑血流量和血
压值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Kety-Schmidt技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需在颈静脉和动脉置管,以氩气 为示踪剂,在饱和或去饱和状态下同时取动、静脉置管中的血样,计算氩气 浓度,结合光声光谱法进行分析数据,可计算出全脑的脑血流量、脑代谢率 (氧摄取量和氧消耗量)等。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的机制
压力引起的脑血管肌源性反应受损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的特点
• 在脑损伤实验模型中,即使CPP和CBF值正常,也能观察到 • 在任何程度的脑外伤中都可能受损,即使是轻微的并且ICP和MAP正常 • 据多项研究统计,在严重TBI患者有49%- 87%的发生率,是创伤后最初几
比如每一次心脏搏动周期的血压瞬时变化
这二者都有赖于阻力血管的主动缩舒来发挥“闸门”效应,实现在一定血压 波动范围内的脑血流量稳定。
脑血流自动调节(CA)
脑血管反应性(CVR)
• 血供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输送 O2和带走 CO2等代谢产物,局部组织的CO2、 O2张力则反过来对脑血流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TBI的管理评估脑血流是否足够
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ality Monitoring,MMM)
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的前景
• 有关CA的研究已经从原理、概念转向临床应用与转化 • 未来将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来证实应用CA监测对于临床决策指导和患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单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两者均为放射性同位素断层显像技术,可在床旁、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进行, 操作简单。但不能反应皮质下血流灌注。主要用于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时脑 血管自主调节能力测定。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CT灌注成像(CTP)、MRI灌注成像:两者均为功能成像,在显示形态学 变化的同时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来估测 和评价脑缺血的不同时期。
这说明大脑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脆弱。
脑血流调节的基础
正常脑血流的稳定调节有赖于 3 个方面: • 在一定灌注压波动范围内(通常对应于平均血压 50 ~60 mmHg 至150 ~
170 mmHg 之间),脑血管自动舒缩从而保持脑血流量稳定,即脑血流自 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 • 脑血管内活性物质(如 O2、CO2和 pH 值等)水平改变时,脑血管发生适 应性舒缩以调节血流量供应,即所谓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
相位(phase):反应同一时间段内, ABP波动与CBFv波动间的位移, Phase值越大,代表调节能力越 好; 值趋近于0,代表调节能力 几乎消失。 增益(gain):CA对 ABP波动产生 的阻尼效应,通过CBFv的波动幅 度来显示。gain值较低,反应 CBFv受ABP波动影响较小,调节 能力较好;gain值较高反应 CBFv受ABP影响较大,调节能力 较差。 一致性(coherence):反应 ABP 和CBFv之间的相关性。多数研究 中,coherence值>0.4(或0.5) 的数据被认为是有效的。
小时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脑血流自动调节并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更典型的存在于不同程度的
损伤和不规则分布于受伤的大脑 •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指出: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 大脑被全身最坚硬的颅骨所保护,其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却 占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总输出血量的15%。
• 正常的脑血流因组织需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平均约为50毫升/100克脑 组织/分钟,儿童和青少年的脑血流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大脑的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很少,心脏骤停几分钟后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损 伤。
• 血管内O2的张力对脑血管活动也有重要影响。血管内O2降低可通过增加 ATP 依赖的钾离子通道和Vallinoid(V)型瞬时受体电位的活动引起血管舒 张,反之,血管内O2升高引起血管收缩。
影响脑血流调节的因素
• 高血压 • 年龄 • 血管狭窄 • 缺血性脑卒中 • 神经变性疾病 • 糖尿病 • 吸烟 • 睡眠呼吸暂停 • ……
可以说,凡是可以引起血管内皮
功能损伤、影响脑血管重构和脑
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的因素都可 以影响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神经血管耦联(NVC)
• 在脑实质内,随着血管分支越分越细,血管内皮与神经组织之间的组织和液 体间隙消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直接与血管构件(内皮细胞、周细胞和血管 平滑肌细胞)接触关联,构成“神经血管单元”。
• GABA(γ-氨基丁酸 )能中间神经元在调节 NVC 中可能占有较主要的作用。
• 此外,脑细胞释放的具有血管活性的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氢离子和乳酸 等,也可能参与NVC的调节。但是,这些物质的释放是神经元主动为之还是 仅仅是神经元活动增加的结果,目前还不能确定。
者管理的重大突破 • CA功能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评估的新指标 •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代谢性脑病等
谢谢聆听
• 当PRx为正值时,ICP与ABP慢波之间呈正 相关性,说明脑血管床随ABP升高而被动 扩张,呈非反应性;当PRx为负值时,ICP 与ABP慢波呈负相关性,表明脑血管床反 应性正常,其调节活动与ABP升高或降低 方向相反。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的相关参数
• 在神经元活动增加时,脑血流能相应调节变化,即神经血管耦联 (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
脑血流自动调节(CA)
CA 包括两个层次的调节 • 一种是静态CA,用来适应以分钟或小时计的较缓慢的血压变化 • 另一种是动态 CA(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应对的是
• CBF的改变,本质上引起脑血流容量的改 变,相应引起ICP上升或下降。ICP的持续 监测目前是临床常规进行的监测指标,容 易实施并且是精确的。应用ICP替代CBF, 评估与ABP动态变化之间关系,因此产生 了一个的相关系数——压力反应指数 (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血流自 动调节机制监测
北仑区人民医院 陆志峰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脑代谢特点
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监测方法
• 更多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身体上可测量的实体 • 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理量,而是一个反映了血管床的分布现象 • 因为其他变量(PaCO2,大脑激活,O2含量,红细胞压积和温度)可以影
响CBF,所以建立合适的测量模式是困难的 • 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作为衡量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金标准 • 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状态的方法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其中,动态测量具
诱导血压变化的方法
药物诱导法 下肢袖带法 屏气法 坐-立位试验 倾斜试验等
血压自然波动法
VS
该方法不需要外界诱 导血压变化,主要通 过指套来监测手指末 端血压的变化。
相关分析法——平均速度指数(Mx)
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essure—reactivity index,PRx)
• 由于CBF监测多是临时性的,其持续监测 非常困难。因此临床上也在不断寻找其替 代方法。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大脑内血红蛋白的氧化状态(HbO2和 deoxyHb 比例)可影响脑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率,NIRS据此可以用来检测神 经元活动和血流变化的关系。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Aaslid于1982年首次提出 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主要通过TCD持续监测颅内大血管(如大脑 中动脉、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结合各种方法诱导的血压变化,进而评价 CA。因TCD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可重复、无创等优点 ,现已被广泛应用。
有较大的临床相关性 • 主要研究脑血流量和血压变化的关系,因此测量时需同时记录脑血流量和血
压值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Kety-Schmidt技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需在颈静脉和动脉置管,以氩气 为示踪剂,在饱和或去饱和状态下同时取动、静脉置管中的血样,计算氩气 浓度,结合光声光谱法进行分析数据,可计算出全脑的脑血流量、脑代谢率 (氧摄取量和氧消耗量)等。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的机制
压力引起的脑血管肌源性反应受损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的特点
• 在脑损伤实验模型中,即使CPP和CBF值正常,也能观察到 • 在任何程度的脑外伤中都可能受损,即使是轻微的并且ICP和MAP正常 • 据多项研究统计,在严重TBI患者有49%- 87%的发生率,是创伤后最初几
比如每一次心脏搏动周期的血压瞬时变化
这二者都有赖于阻力血管的主动缩舒来发挥“闸门”效应,实现在一定血压 波动范围内的脑血流量稳定。
脑血流自动调节(CA)
脑血管反应性(CVR)
• 血供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输送 O2和带走 CO2等代谢产物,局部组织的CO2、 O2张力则反过来对脑血流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TBI的管理评估脑血流是否足够
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ality Monitoring,MMM)
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的前景
• 有关CA的研究已经从原理、概念转向临床应用与转化 • 未来将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来证实应用CA监测对于临床决策指导和患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单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两者均为放射性同位素断层显像技术,可在床旁、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进行, 操作简单。但不能反应皮质下血流灌注。主要用于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时脑 血管自主调节能力测定。
监测脑血流量的方法
• CT灌注成像(CTP)、MRI灌注成像:两者均为功能成像,在显示形态学 变化的同时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来估测 和评价脑缺血的不同时期。
这说明大脑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脆弱。
脑血流调节的基础
正常脑血流的稳定调节有赖于 3 个方面: • 在一定灌注压波动范围内(通常对应于平均血压 50 ~60 mmHg 至150 ~
170 mmHg 之间),脑血管自动舒缩从而保持脑血流量稳定,即脑血流自 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 • 脑血管内活性物质(如 O2、CO2和 pH 值等)水平改变时,脑血管发生适 应性舒缩以调节血流量供应,即所谓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
相位(phase):反应同一时间段内, ABP波动与CBFv波动间的位移, Phase值越大,代表调节能力越 好; 值趋近于0,代表调节能力 几乎消失。 增益(gain):CA对 ABP波动产生 的阻尼效应,通过CBFv的波动幅 度来显示。gain值较低,反应 CBFv受ABP波动影响较小,调节 能力较好;gain值较高反应 CBFv受ABP影响较大,调节能力 较差。 一致性(coherence):反应 ABP 和CBFv之间的相关性。多数研究 中,coherence值>0.4(或0.5) 的数据被认为是有效的。
小时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脑血流自动调节并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更典型的存在于不同程度的
损伤和不规则分布于受伤的大脑 •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指出:
CONTENTS
1.Autoregulation of CBF 2.TBI-Induced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 3.Monitoring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 大脑被全身最坚硬的颅骨所保护,其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却 占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总输出血量的15%。
• 正常的脑血流因组织需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平均约为50毫升/100克脑 组织/分钟,儿童和青少年的脑血流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 大脑的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很少,心脏骤停几分钟后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损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