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肿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险的程度。
相对危险度( RR)越高,说明死亡或发病概率越
大,该种接触所致的因果关系越容易建立。
例如,我国云南某锡矿井下矿工肺癌发病率达
250.19/10万,为非井下工人的 13.58倍,提示肺癌 发生与井下作业有关。
此外,不要忽略在某一职业人群中通常属罕见的发病率
极低的肿瘤出现高发现象。
例如生产氯乙烯单体的工人发生肝血管肉瘤,接触石棉
药厂,一个应用含砷农药现场和一批冶炼厂周围居民,
调查中发现共同的因子是砷,并发现肺癌死亡率都
明显上升,从而说明砷最有可能是引起肺癌的致癌物。
2 职业性致癌因素பைடு நூலகம்识别和判定
2.2.3 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如果接触可疑致癌因素的剂量或水平越高,癌症
的发病率也越高,提示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例如上海市关于氯甲醚作业工人的肺癌调查,发
致癌性的致癌物或生产过程。
(2)可疑致癌物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资
料有限。
另一种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
缘关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
所暴露于致癌物所致。(女性低)


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在世界著名小说《雾都孤儿》中对 儿童烟囱清扫工悲惨生活做过深刻描述:
“到了,小孩„„往上爬!” 一丝不挂,瘦得可怜——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通过又黑又窄的烟
道——8岁的伦敦孩子正在发热的烟囱中清扫着煤灰。
“快些,当心,”主人警告说。 多么凄惨。
几年以后,那个清扫烟囱的孩子由于患阴囊癌而死去了。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流行病学研究的局限性:
①失访率高; ②接触剂量难以确定; ③没有单一暴露所研究因素的人群而使选择 研究组和对照组困难;
④潜伏期长需延长随访; ⑤缺乏敏感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
上述局限性因素往往使因果关系判定的准确性
产生疑问,甚至产生错误的结论
所以,需要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的结果佐证。



1915年经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和市川厚一用
煤焦油多次涂抹兔耳,诱发皮肤癌成功;

1933年J.W.库克等人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致癌
的多环芳烃化合物被最终确认。


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化学致癌物或工业过 程有40多种,其中20多种是肯定的,另外近20中 是可疑的。
职业性肿瘤
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
广度,即在不同的接触情况下,如不同厂矿接触
同一物质或因素的人群,对其所致肿瘤发生所得
的结论是否一致。
这些结论的一致性越强,对识别和判定该致癌物
质的因果关系提供的证据越有力。
如:一项关于砷接触致癌问题的调查
在1948~1975年期间先后调查了13个厂和居民区, 包括8个铜冶炼和三氧化二砷生产工厂,3个含砷农
家具制作——鼻窦癌
接触煤焦油——皮肤癌 接触放射性物质——肺癌、白血病 生产品红染料——膀胱癌 氯乙烯——肝血管肉瘤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2 流行病学调查
要确定职业性致癌物对人类的致癌性,流行病学
研究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因为研究对象是人。
病例报告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对致癌性只能提供建议性的
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职业性肿瘤
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
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
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
所致皮肤癌
炉顶工
炉侧工
炉底工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1.1 潜伏期
动物实验和对人类已知致癌物的研究表明,
从首次接触致癌因素到肿瘤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
50%以上的动物可诱发出肿瘤
三氯乙烯 1 g/d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1.4 好发部位及病理类型
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
多在致癌因素最常接触、作用最强烈的部位发生。
皮肤、呼吸道是致癌因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部位和
直接作用器官,所以许多的职业性肿瘤多发生在
皮肤和呼吸系统,如煤焦油、沥青、氯丁二烯所
证据,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可对致癌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 如果大量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产生阳性结果,可为识
别和判定致癌物质提供有力证据。
要确定流行病学研究中阳性结果是否表明因果关系,要遵循
下列判定标准。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2.1 因果关系的强度
因果关系的强度是指接触组和对照组比较其相对危
可能不同。
如:联苯胺可使大鼠、仓鼠及小鼠发生肝肿瘤,但使人和狗 发生膀胱癌。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3.2 体外试验
选用短期体外试验可检测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
致突变性和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 致癌性。
其优点是省时、经济
常用的试验有:
Ames试验:
可检测化学物诱导DNA基因突变
大多数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发展过程均有早期变化
(增生、硬化等),因此确定阈值更有可能。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1.3 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证明,大多数致癌物存在明显的剂量 -
反应关系,即在暴露致癌物的人群中,接触大剂
量的要比接触小剂量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不同的致癌物其致癌强度有很大差异,可达数万 乃至数十万倍以上。 黄曲霉毒素<1 µ g/d
现肺癌发病随接触年限增加而增加,支持了 氯甲 醚致肺癌的推断。
2.2.4 生物学合理性 即:该研究是建立在有根据的对于该种物质危 害作用产生机制是已知的判断基础上,而非生 物学谬误所致。
例如:
某铜冶炼厂工人近十年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居民 调查得知,除车间空气中砷浓度较高外,近十年来进
厂工人文化水平也明显提高。
职 业 性 肿 瘤 (occupational tumor)


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和 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对环境、 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已成为十分重 要的社会问题:空气与水的污染,药物、杀虫 剂、食物添加剂、放射性物质对人类的威 胁„„。而这些威胁的最严重表现为:癌
示致癌性。
因此如果短期试验阳性,就应在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中进 就可提供该物质为可疑致癌物的证据。
一步详细研究。若短期试验和动物实验均获得阳性结果,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职业性致癌
物可分为三类:
(1)确认的致癌物及生产过程:
指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对人有
伏期而患某种特定肿瘤,称职业性肿瘤
(occupational cancer)。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称职业性致癌因
素(occupational carcinogen)。
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
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性致癌因素。
职业性肿瘤
我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职业病名单中职业 肿瘤有10种: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3.苯所致白血病 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 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
目前已有标准化的动物诱癌试验研究程序, 通过可靠的实验结果,可判断是否对被测动物
具有致癌性,
从而进一步研究分析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
是否有相关一致性。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动物实验的局限性: ①实验动物数量较少,与大样本人群的调查比较相 对不敏感;
②实验剂量往往高于人类职业和环境暴露剂量;
③给药途径有可能不同于人的实际接触途径;
④用动物实验资料推测对人的致癌性要谨慎。
动物与人类具有种属差异,对致癌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如:DDT可诱发试验小动物的肿瘤,但迄今未见职业人群有 与之相关的肿瘤的报告;反之,砷、苯已经流行病学证实对 人致癌,但动物试验诱发肿瘤未见成功
同一致癌物作用的靶器官及发癌部位在动物和人之间也
在统计分析时,肺癌发病均与空气砷浓度及文化水平
呈正相关。
显然,结论的合理性应是砷致肺癌增加,而与文化水
平增加无关。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2.5 时间依存性 即:在时间上,作为原因的“接触”必须在作为 结果的“效应”之前。
例如:
某镍矿新开采时,从某地下铁矿调来一批老
工人,仅在三年内其肺癌发病率显著增高。 那么,这些工人的肺癌高发是镍矿开采所致 还是铁矿开采是的因素所致? 显然,根据时间依存性,这些工人肺癌高发 与原铁矿开采时的因素有关。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3 实验研究
用可疑致癌物 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
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 是否具有致突
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在实验肿瘤学
上推断其致癌性,是寻找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 途径之一。
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为主。
2.3.1 动物实验
致皮肤癌,石棉、砷、铬引起的肺癌等。
但是也有职业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与接触部位相
隔较远者,如皮肤接触芳香胺,可导致膀胱癌
还有少数致癌因素引起的肿瘤范围较广,如电
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肺癌、皮肤癌、骨肉瘤 等。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各有比较固定的
病理类型,如铀多致未分化小细胞癌,铬多致鳞 癌。
一般认为,接触强致癌物及高浓度接触所致肺癌
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则为腺癌。
此特点对职业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主要通过以下三方 面的研究: 临床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研究
2.1 临床观察
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和探索肿瘤的病因线 索,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 例如: 烟囱清扫工作——阴囊癌
工人发生间皮瘤等,提示与职业性致癌因素联系强度异
常大,可为识别和判定致癌因素提供强有力证据。
在实际调查中,要注意避免样本稀释问题,要以某工种
工人,而不要以全工厂工人为基数进行统计分析,以免 掩盖实际接触人群中的高发病率。
2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和判定
2.2.2 因果关系的一致性
这是指对某致癌因素引起的因果关系调查研究的
这应是有记载的第一位职业性癌症,也是环境中化学 致癌物引起的癌症的牺牲者。


1775 年,英国的一位叫 Percival Pott 的外科
医生最先发表科学报道说:
伦敦烟囱清扫工人的阴囊癌发病率特别高,他认
为清扫工经常裸体工作,极少洗澡,浑身上下尤 其是腹股沟,积满油烟污垢,
这种油垢就是阴囊癌的病因。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1.2 阈值问题 对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存在一个阈值或阈剂量, 即超过这个剂量时便可引起健康损害。 但对于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
主张致癌物无阈值:一次击中学说(one
hit)
单个细胞的DNA改变就可能启动肿瘤发生,那
么这个细胞只要一次小剂量接触致癌物甚至一
潜伏期。
这是因为肿瘤的发生是从DNA一个碱基对发生突变的非 正常细胞引发的,但是否发展或何时发展为肿瘤,受细 胞损伤的修复能力、肿瘤发生的内、外源促进因子及免
疫系统的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肿瘤细胞繁殖到能够检出的体积(约109个)也需要
一定的时间,因而不同的致癌因素可有不同的潜伏期。
一般潜伏期短者4~6年(如放射线致白血病), 长者40年以上,一般约为12-25年。
DNA修复试验:
可用来证明DNA暴露于一种化合物时发生的损伤
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
可检测化学物对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作用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试验:
可判定化学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哺乳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用于判定加入培养液中的化学物是
否具有使培养的细胞向恶性转化的能力
2.3.2 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的局限性: 用短期体外试验结果预测化学物质对人的致癌性的价值目 前尚不明了,和人及动物实验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完善。 短期试验中大量可致DNA突变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并不显

5%~10%的癌症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出版资料:职业因素与约
目前我国如果按癌症发病总数的5%估算,每年新发生
的职业性癌症就有8万人。
20世纪以来,国际上普遍工业化,加速采用新的物理化
学工序,这些工序带来了对致癌物的广泛暴露。
在工业化国家,大约9%的男性恶性肿瘤是因为在工作场
个致癌物分子就可能导致DNA改变,启动肿瘤
发生。
因此致癌作用不存在安全接触剂量,人类不
应该接触任何致癌物。
1 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主张有阈值:
小剂量时致癌物到达它的靶器官的可能性很小 细胞本身具有修复 DNA 损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
系统又有杀伤癌变细胞的能力,如果癌变细胞被 这些机制消灭,就出现一个无作用的阈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