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 )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表现。(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 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面神经炎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表2. 2.Guillain-Barre (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双侧性,伴有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其他 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炎、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和病史。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慢, 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面神经麻痹,有蜱叮咬史,常伴发热、皮肤游走性红斑或关 节炎史,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可证实。

四.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卡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A.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病1-2周内尽早使用,以减轻神经水肿、受压: a)泼尼松30-60mg/d ,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服5天,以后7-10天内逐渐减量。 b)地塞米松0.75-1.5mg,口服,每天3次,连续7-15天;或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滴注,连用7-10天。 2.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 500u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 有利于神经髓鞘恢复。( 3. 抗病毒药如系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Ramsay-Hunt综合征,可 ,每天5次,连服7-10天。 B.理疗 急性期在茎乳孔周围行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疗法,可改善 C.康复治疗 尽早用手按摩面肌肉,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目、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次5-10分钟。 恢复期可做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

D.预防眼部并发症 用眼罩、眼药水、眼药膏等,保护角膜,防止结膜炎。 E.手术疗法 一年以上为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面神经减压术或面-舌下神经、面-副神经吻合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面神经麻痹医学上又称为面瘫,而根据病变部位例外,大凡将 面神经麻痹分为两种: (1)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中央前回下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通常会有以下症状: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也就是说,上下不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脸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懈,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形,健侧颈阔肌能收缩,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侧阔肌不能收缩。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晰。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疾病有很多,通常诊断有以下几方面:(1)脑桥内面神经核性损害的最多见的病因为血管性、肿瘤及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称Moebius氏综合征)。 (2)面神经穿出脑桥后,在颅底处可由各种类型的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及硬膜外脓肿的侵犯而发生麻痹,听神经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经受损,其他小脑脑桥角及颅底肿瘤(脑膜瘤、脊索瘤及转移性肿瘤等)也可损害面神经;颈静脉球肿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经。 (3)在面神经管内,也可由多种病变引起面神经损害,膝状神经节的炎症,如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即Ramsay hunt氏综合征),很多没有疱疹的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嗜神经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变(如腮腺

教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一、授课学时:1学时 二、教学目的: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 六、自学内容:面神经的解剖生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七、相关学科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 八、教学法:启发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课前组织和导入(3分钟) 1、自我介绍有关个人的简历; 2、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3、给学生看一个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图,让学生思考,观察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并且要对该病 例的特点进行点评,给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二)面神经的解剖(5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面神经核的部位。 2、支配面神经核的中枢结构。 3、面神经的径路。 4、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 5、面神经各节段损害的表现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病因和病理(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定义。 2、病因:未完全明确。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 3、病理: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轴索变性 (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10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年龄、性别。 2、起病方式:急性起病 3、前驱症状

4、主要症状:患侧表情肌瘫痪 5、感觉异常 6、Hunt综合征 (结合自己在临床上见过的一些病例进行讲解) (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 2、鉴别诊断:(1)Guillain-Barre综合:多为双侧性,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所致者有原发病史和特殊症状 (结合自己在临床上见过的一些病例进行讲解) (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3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急性期: ①减轻面神经水肿 ②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im qd. 2.恢复期 ①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②理疗、针灸; ③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功能训练 (七)再次展示开始讲课时介绍的病例资料,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诊断依据?(6分钟)(讨论式教学法) 提问、提示和启发相结合,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八)布置课后思考题(3分钟) .1名词解释 (1):面神经麻痹 (2) Hunt综合征 2病例分析 十、参考书目: 《神经解剖学》、《临床神经病学》《实用神经病学》 十一、教学后记: 一、授课学时:2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治疗原则。 (三)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对于面瘫这一疾病,你应该不会陌生,那么周围性面瘫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应该就是属于面瘫的一种吧,没错,周围性面瘫就是面瘫的一种,既然名字都不相同,那么症状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都是有什么呢,下面听听有关专家对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讲解。 目前所知的面瘫的诱因主要有2个:1是疲劳,2是面部及耳后受凉后出现面神经麻痹。也有认为在于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还有病毒引起的神经病变。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此为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1)眼球征:麻痹侧的眼球与健侧不在同一水平,较健侧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侧高,这种征象称为眼球征。

(2)唾液分泌障碍:麻痹侧唾液分泌减少,因为面神经分出的鼓索神经支配颌下腺与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变时可有唾液分泌减少,但临床上不容易被重视。 (3)反射:麻痹侧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低下。 (4)味觉障碍: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与黏膜的一般感觉是正常的,而在麻痹侧舌前2/3 味觉出现障碍;多数表现味觉减低,但也有时有味觉倒错。在鼓索分支以上病变有味觉障碍。有时,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耳廓周围有轻度感觉障碍。 (5)泪腺分泌障碍:中间神经自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分出,经由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翼腭神经、上颌神经的眼支至泪腺,此种神经麻痹泪腺分泌减少至消失。可见于膝神经节以上病变。 (6)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容易观察发现,正常人闭眼时,如扳翻其上睑,也可以见到贝尔现象。(7)舌的偏斜:多属错觉,与口唇位置不正有关,人为的将口角矫正之后,舌就无偏斜现象。但个别病例可见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种现象时,舌总是向健侧偏,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产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释是:受面神经支配的茎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也称Bell麻痹,是 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 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 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 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 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 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如眩晕、复视、 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听力下降、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 表现,如外耳道、腮腺、头面部、颊部皮肤有无疱疹、感染、外伤、溃疡、占 位性病变等;注意有无头痛、发热、呕吐。(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可以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 周后针极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面肌瘫痪较轻的患者,由于通常恢复较好,一般不必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 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 意义。当面神经传导测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足对侧10%,针极肌电图检 测不到自主收缩的电信号时,近半数患者恢复不佳。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神经疾病,这种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疾病。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周围性面瘫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在鉴别周围性面瘫上大家还不是很了解。 那么,对于周围性面瘫我们该怎么样去鉴别呢?下面由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讲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吧。 李晓荣专家介绍说:有4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被误治的经历,对于面神经疾病的一种疾病而言,很多患者对于疾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很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这样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要与其他面神经疾病相鉴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现象。 (三)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四)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小脑桥脑角损害: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同时,要鉴别周围性面瘫的还可以通过认识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有: 颈阔肌征:不管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还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头用力的前屈,你就会发现,周围性面瘫的症状的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 眼球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往往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周围性面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另外健康的一侧较高,而且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这是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 唾液分泌障碍: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还有唾液分泌障碍,但是这个症状不容易被人忽视,周围性面瘫的任何一个症状都不能忽视,这有判断周围性面瘫的有利根据。 以上就是对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的相关介绍,希望更好的帮助你鉴别和防范于未然。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审批稿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 指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周围性面瘫的常识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面瘫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朋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随着人们对神经科疾病的重视,许多人开始关注面瘫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周围性面瘫。了解周围性面瘫的常识是治疗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步骤。 那么,周围性面瘫常识有哪些?以下是李晓荣专家的详细介绍: 周围性面瘫,对一般人来讲是个陌生的字眼。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平常,会见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闭合不严,吃饭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难,或感到脸部麻木,尤其在笑时,脸部两侧就显得极不对称,这就是周围性面瘫。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 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每年的发病率为0.8%,目前我国约有600万人数,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自愈,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因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等原因没有康复,并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周围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因此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周围性面瘫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 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 1或HSV- 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教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教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总 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一、授课学时:1学时 二、教学目的: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 六、自学内容:面神经的解剖生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七、相关学科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 八、教学法:启发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课前组织和导入(3分钟) 1、自我介绍有关个人的简历; 2、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3、给学生看一个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图,让学生思考,观察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并且要对该 病例的特点进行点评,给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二)面神经的解剖(5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面神经核的部位。 2、支配面神经核的中枢结构。 3、面神经的径路。 4、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 5、面神经各节段损害的表现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病因和病理(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定义。 2、病因:未完全明确。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 3、病理: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轴索变性 (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10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年龄、性别。 2、起病方式:急性起病 3、前驱症状 4、主要症状:患侧表情肌瘫痪 5、感觉异常 6、Hunt综合征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

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瘫,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瘫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枢性面瘫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有时并没有周围性面瘫表现明显,也更易被忽视。 面瘫的防治知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徐沙贝 什么是面瘫?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支配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一般认为是经过面神经管的面神经部分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病因 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了。 面瘫可能由于某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所引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 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常根据此点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颊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神经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神经瘫痪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神经瘫痪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症征有哪些? 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潜行性缓渐性者,如不仔细检查,容易贻误诊断。因而,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的识别与早期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下列诸项:

睫毛征 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 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瞬目运动 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斜卵圆口征 嘱患者大张口。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有哪些症状? (1)贝尔征 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闭眼时,麻痹侧眼球上窜(或内转),于角膜下方露出马脚现巩膜。此种现象系为一种协调运动,本质属于一种生理现象;而当面神经麻

中枢性周围性面瘫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有什么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 根据上述有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介绍,只要根据症状仔细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不难。 --------------- 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如:脑出血、脑梗塞、外伤等。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部位 A、中枢性(即核上性)面 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上,如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下及大脑皮层等处的病变,如肿瘤,脑血管栓塞或出血外伤,多发性硬化,脑脓肿,脑炎,脑动脉瘤,脊髓灰质炎。 B、周围性(包括核性与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①颅内疾患,自桥脑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内耳道间的各种病变,均可导致此段面神经受损,如桥小脑角肿瘤(含听神经膜瘤)、胆脂瘤、颅底脑膜炎、脑干脑炎、颅底骨抵或出血。 ②颞骨内疾病,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常见的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手术外伤,颞骨骨折,耳带状疱疹,以及中耳癌肿,颈静脉球瘤,面神经肿瘤,

最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路径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突发一侧面神经麻痹; 2.体征:一侧周围性面瘫; 3.辅助检查:无特殊。 (三)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药物治疗 2.辅助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G51.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⑵神经系统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 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七)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⑴皮质类固醇有减轻神经水肿和减轻疼痛的功效。50~60mg/d,一般选用泼尼松,连续5~6天,然后逐渐减量,每天递减5~l0mg,5~6天减完停药。⑵抗病毒治疗:疑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贝耳麻痹,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⑶其他药物包括维生素B组药物(VitB12、VitB l)、地巴唑等也可酌情选用。 2.辅助治疗: ⑴眼保护注意眼部卫生,应给予消炎眼药水或眼膏,滴眼或涂眼保护性眼罩,以预防暴露性角膜炎。⑵物理治疗方法的选择宜个体化。⑶运动疗法包括增进病侧面肌运动,限制健侧面肌牵拉,可采用增强肌力训练、自我模仿训练和按摩疗法等治疗。⑷低频脉冲电疗和针灸治疗。 (八)完成路径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51.0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

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格林-巴利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 2、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较慢,且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性病变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3)肿瘤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 (4)外伤颅底骨折、面部外伤。 (5)中毒如酒精中毒。 (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检查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检查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及早的发现周围性面瘫才能及早的治疗。眼下面瘫患者逐渐的增多,大部分的面瘫患者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周围性面瘫,只有确定自己的患病类型才能对症下药,通常明确是否患有周围性面瘫都通过以下的常见的检查方法。 李晓荣专家指出,周围性面瘫的检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角膜反射测试。病人的注视,眼球不动,受试者在患者注意向外眼移动棉签尖。眼睛进行了测试。正常反应:触摸巩膜无眨眼反射。周围性面瘫轻触角膜眨眼反射。异常反应:棉签触及角膜时,受试者的感觉,但只有在对侧眨眼反射,表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当棉签接触眼角膜,科目的下降并没有眨眼反射的感觉,这表明三叉神经损伤。 2、眼泪。穹顶下的眼睛0.5厘米宽点,比较撕渗湿五分钟的长度。渗透病灶侧撕裂,将减少或没有渗湿。周围性面瘫泪液分泌减少,这表明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内或附近。面瘫的检查长的时间线时,应注意假阳性结果,由于干眼症可以发生。此外,结膜囊撕累计泪液分泌减少假阴性结果。 3、镫骨肌反射。镫骨肌反射可导致远程镫骨突起的病灶。此外,一般认为,在不完整的神经面瘫程度的镫骨肌反射尚未发生完全变性,因此预后相对较好。

4、唾液分泌试验。双侧颌下腺分泌唾液,细管收集使用柠檬汁,以刺激唾液分泌,面瘫发生在一天之内唾液分泌减少25%以上,表明复苏是不完整的。这种检查是比较困难,反复检查,常引起局部感染。 5、电动口味测试。当舌头伸出一个小的正电流,感到一种金属苦。周围性面瘫伸出舌头鼓索神经功能的电流检测部可以测量电味阈值。其意义在于在某些病变可以早期发现的临床检查。面瘫患者味觉功能恢复的恢复比面部肌肉运动前的几个星期。 6、眼睑反射试验。周围性面瘫眶下神经孔,眶下神经电刺激引起的眼轮匝肌收缩。电刺激三叉神经反射构成的脑桥反射。面神经是积极的反应仍然保持解剖完整性。 以上就是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的检查方法,专家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面部不适时,应立即接受正规的检查治疗,以免发生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概念: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贝尔)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作的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年发病率为(15—40)/10万,无种族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本病可与中医学的“口僻”相类似,可归属于“吊线风”、“歪嘴风”、“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 病因和发病机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1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免疫变态反应,常见有疱疹、麻疹、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及风湿等。○2面神经本身病变,如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寒冷、外伤、中毒等多种因素而受损,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3外周因素使面神经瘫痪,如茎乳孔内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迫和血液循环障碍等。 病理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以虚、风、痰、瘀为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面肌瘫痪多见于一侧,患者多于清晨起床后洗漱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由于颊肌瘫痪,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患侧牙齿与面颊间隙内,检查时可见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腮和吹口哨漏气,无其它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通常根据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需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鉴别。 ○1Guillain-Barre 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出现两侧周围性面瘫,有对称性肢体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其特征性表现。 ○2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其发生的中枢性面瘫仅限于病变对侧面下部的瘫痪(鼻唇沟平坦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系有两侧中枢支配),故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皆无障碍,对侧面部随意运动虽消失而苦笑动作等动作仍保存。且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合并同侧瘫痪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3中耳炎、迷路炎和乳突炎等可并发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所致者有原发病史和特殊症状。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周围性面瘫起病缓慢,有原发病表现及其它神经受损。 ○4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有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外,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厌食等,周围血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治疗 1.西医药治疗治疗本病的原则为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1)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应用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泼尼松,初剂量为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随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可静滴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