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曾经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指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1)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屑(xiè)苟(gǒu)得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ù)

(2)注意节奏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④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⑤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有感情地朗读。

3.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得兼:能够同时得到。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胜过。

故.不为苟得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恶:厌恶。患:祸患。

辟:同“避”,躲避。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者:办法。是:指示代词,某种办法。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而:连词,表转折。非独:不单,不仅。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这种。丧:丧失。

一箪食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这里指饭。羹:带汤汁的肉。

而:连词,表修饰。与:给。蹴:践踏。

乞人不屑

..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则:连词,表假设。辩:同“辨”,辨别。而:连词,表顺承。

何加:有什么益处。为:为了。得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感激恩德。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么”。乡:同“向”,原先,从前。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是:这,指代上述不顾礼义追求万钟之俸的行为。已:止。

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鉴赏孟子的说理艺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孟子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作者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本文的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小结。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二.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三.布置作业

一词多义。

为: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做)

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得之则生(动词,获得,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恩德。)

与: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相当于“吗”“么”)

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

得之则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