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导论

社会性别导论
社会性别导论

记下些要点:

1)通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思想来探究两性气质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气质倾向于个体主义、客观性和关系疏离,常用性征为坚定,果敢,进取,领导才能以及逻辑和条理。女性气质倾向于集体主义、主观性和亲密关系,常用性征为温柔、善良、顺从、情绪化和亲和力。

2)男人解放运动涉及男性气质的单一性,“男性特权是一个陷阱,它对应的永远是压力和紧张,它要求男性在一切场合有展示其男子气概的义务,这种情况有时会发展到荒谬的地步。”

3)“一个强奸犯能够与女性搭话,要求她注意,甚至进行身体侵犯,更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相对女性而言的社会位置,而不是所谓的体力上的优越感。他坚信自己比女性更有力量,并能用这种力量去强奸她——这种信念比公认的那种力量的事实更值得人们去研究,因为这种信念的效果往往造就一种男性权力,它成为强奸的缘由。”

又基于第二点的男性压力,“在不可能实现的男性气概的典型中很容易发现一种巨大的脆弱性原则。这种巨大的脆弱性,自相矛盾地导致人们有时疯狂地投入到男性的暴力活动中。”

4)强奸受害者有罪论:“长得太性感,足以让男人们激动不已,难以把持”;“一个身体健康的女性完全有可能抵抗强奸者”,潜在台词是被强奸是没有反抗的结果。;“谁让她过于相信一个人”或者“如果一个女孩不约束自己,与伴侣过分亲热,那么这个女孩子也应当为她的行为负责。”

5)强奸受害者诉诸法律容易受到二次伤害,即以贞洁为内核的女性性道德观和不完善的案件审理程序,使得受害人诉诸法律的行为对其造成更多的伤害。

6)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把家庭事务设定为私人领域,致使婚姻暴力中的女性常常以“家丑不可外扬”默默承受丈夫的暴力。父权制鼓励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权利,妻子作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丈夫有权力管制妻子。父权制掩盖了丈夫对妻子暴力的性质,施行暴力的人不能得到法律制裁,也缺乏舆论谴责,文化默许、纵容和助长暴力发生。

7)爱情中的男女,男方比女方更强调外表,通常会引起女性对身体的控制和节食,还会误导女性更重视外在特征而忽视了行为和成就。强调人不能控制的特点,而非那些可以实现的品质会降低自尊。

8)在社会意义上看,爱情有极强的工具性。爱情可以成为女性受到关注、得到名声和自尊的工具;同时,为了获得所谓的关注、名声和自尊,女性又可以牺牲真正的爱情。从广告词“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中可以清晰看出来。

9)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成为看不见的、制度化的、合法化的产生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它使女性自觉付出无报酬的劳动,因为她们相信,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默默无闻地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她们的“本分”;男性自觉地把取得社会地位和名誉视为自己的“天职”,不断给自己加码,不仅要有份职业,养家糊口,还要负起光宗耀祖的责任。而有一项研究推测,与男性相比,英国女性因为在家育儿的持续责任而损失了其一生可能收入的一半左右。

10)中国的两性职业发展存在三个问题:教育回报的性别分化,即同等的教育付出,收到的回报是不同的;两性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在择业过程中,对女生的个人先赋特征如性别、身高相貌和户口要求占主要,而对男性的自致性特征如学习成绩或专业户口要求占主要。

11)性别歧视表现在 a.职业的性别隔离:垂直隔离和水平隔离。水平隔离是指女性主要从事简单工作为主。垂直隔离指女性的工作集中在没有多少权力与提升机会的工作上。

12)b.妇女从事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和兼职工作。

13)c.两性的收入差距。两性收入差距主要源于最初工资和工资增长率的差别。女性最初工资并不比男人低,但她们在某一职业中工作时间的不足,如生育等,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而男性由于在同一领域工作的时间较长,很快会增加经验并超过女性工资的增长率。

14)广告的性别化:

广告中,男性主要突出头像,而女性突出身体。在广告中女模特的臀部、腿,腹部,肩膀和后背出现的频率是男模特的4倍。女性比男性更经常穿着泳装。反映出四种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1.女性的位置是在家里;2.女性不作重要决定,也不做重要的事…3.女性依靠男人,需要男人的保护;4.男人首先把女性看作性对象,他们对作为人的女性不感兴趣。

15)男性审美主体对于“选美”的影响。

16)女性美的规则具有政治功能。它使女性满足于无足轻重的工作,远离社会和政治斗争,热衷于自己的外形而不是公共事务。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读书笔记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女性或男性的界定依靠的是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印象”,这套“社会印象”是固化的有关男女行为、穿着和交往行为的模式,这些模式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头脑中,人们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性别行为,并进行社会交往。<第3页>

社会性别的建构,仅仅是文化的作用?

性别的社会属性就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它由语言、互动、文化符号等文虎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第4页>

社会性别体制,盖尔·鲁宾,“sex/gender system”,这一体制不隶属于经济制度,却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它使女性从属于男性,使生物的性属关系(sexuality)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一整套组织安排,这些转变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安排中得到满足。[美] 盖尔·鲁宾,《女性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载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页。生物差异转化为社会差异

社会性别体制历史性,父权制

西方社会的“性别危机”,康奈尔,第一,“制度化危机”(crisis of institutionlization),传统上支持男性权力的制度,如家庭和国家正在逐步瓦解,离婚、家庭暴力、强奸方面的立法以及税收和养老金等问题使男性支配女性的合法性正在减弱。第二,“性关系危机”(crisis of sexuality),异性恋的主导地位在减弱,女性和同性恋的力量在不断增长。第三,“利益形成的危机”(crisis of interest formation)。社会利益形成了新的基础,不同于现存的性别秩序,已婚妇女的权力、同性恋运动和男性反性别歧视的态度等威胁了现有的性别秩序。R. W. Connell,Gender and Power:Society,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Polity,1987;R. W. Connell,Masculinities,Cambridge:Polity,1995;[美] 康奈尔:《男性气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艾斯勒,伙伴关系,给予权力而不是剥夺权力,关心和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人类只有首先完成性——肉体关系上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富贵,才能实现家庭、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式的进化”:[美] 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黄觉、黄棣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女性的劳动力被严重的低估,倡导关怀经济学,既要恰当评价关怀人类自身、关怀他人、关怀大地母亲的人类劳动,这类劳动有着重要的价值,真正的国家财富是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美] 理

安·艾斯勒:《国家真正的财富——创建关怀经济学》,高铦、汐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所谓“儒家文化圈”的“男婴偏好”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生物学上第一、第二性征,社会性别——第三性征,第四性征——去性征化、双性化,雌雄同体说

波伏娃“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它其实是变成的(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的,她是变成女人的)”

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这种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一整套社会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联系在一起。

法国女权主义者维蒂格(Monique Wittig)指出,性别和性别气质的对立是政治性的,是政治对立的语言指标,所谓的性别并不是指两性,而是指“女性”,男性并不是指男性,男性是普遍性的。

“……换句话说,只有男人是…人?,而除了女性没有其他性别(gender)”[美]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表现,但相似之处远多于差异。其共性是,男性气质总是与工具性行为和体能性的能力有关,女性气质总是与表达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工具性行为和与体能相关的能力总是显得更加重要,拥有这一气质的人则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即性别气质的差异产生了权力之分。<第29页>

1.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通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分将性别范畴化(categorization),即将个体划分为男女两个范畴,每一个范畴对应相应的规则、权利和义务,由此简化人们的社会知觉;

2.性别气质的建构将劳动性别分工合法化,实现了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社会角色期待”)

3.通过性别气质的建构完成个体从社会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化;

4.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使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得以再生产;

5.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歧视性和等级化特征的各种刻板印象叠加在一起。

心理学对性别气质的研究与反思

一、主流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学”

二、女权主义精神分析

1.波伏娃:“女性是被造成的”

2.米切尔:“象征意义”的学习

3.乔多萝:“母亲与性别气质的学习”

4.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

5布迪厄,性别气质对男女皆是压迫性的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

男女之别是为了实用的生活,以满足经济合作和生育的事业,却不与感情相关。男人同性之间的“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谊”解决了男性的情感需求。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读书笔记之三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艾斯勒批判了非女权社会即男权社会的历史划分,提出了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社会模式,一是男权统治的社会模式,另一个是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美] 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5页,<44—45页>

布迪厄对父权制历史及再生产机制进行了描述

(一)宗教及教会建立起来的性别秩序

(二)国家通过建立公私领域实现性别统治

(三)现代教育塑造的两性气质

康奈尔,《男性气质》,18世纪是男性气质形成期

第一,文化变迁导致了欧洲大城市对性和人格的新理解;(男性气质首先与理性联系起来)第二,殖民历史产生的男性职业是产生男性气质的重要因素;(暴力与征服)

第三,作为商业资本主义中心的城市的成长创造了日常生活的新环境;(性别化的劳动和权利合法化)

第四,一系列的欧洲内战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父权制秩序被巩固,男性力量被大规模的制度化;(好战成为男性气质和民族主义的特征)

中国历史中的性别秩序

《黄帝内经》、《道德经》

儒家思想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乔健,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思想和制度从松散到严厉再到残酷执行的过程,是一个观念和制度不断“内衍”的过程,是模式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基本模式日趋固定化,并演化出技术上的精确和不断重复的技巧。

“内衍”的力量来自于“权力集中的程度的政治一体化”<乔健,《性别不平等的内衍和革命》> 儒家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塑造:

(一)家国同构下的男性气质

男性的两面气质:一是在皇权统治下服从官僚体系,失去个性;二是在家庭内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家庭权威补偿了男性在官僚体系中的从属态势。男性在公共领域中的服从加剧了其家长对家庭权力的恶性膨胀,家庭中的家长权力和权威是不容撼动的。家庭中的男

性长者以独断的权力支配家庭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其他成员的生活。这种家长气质成为男性气质的重要内容。

(二)对女性身体的控制

1.缠足

2.烈女

“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

继承权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读书笔记之四

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它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必要环节,它是个过程,常常被称作社会化过程。微观上,社会化过程是个人成长发育为社会成员、独立地参与社会化过程;宏观上,社会化是指社会群体为了使该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培养下一代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制:

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

早期社会化或初级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次级社会化(secondary socialization),重新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

“在每天无数次的小活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在制造着——性别”<[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转引自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68页>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婴儿和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老年期)

男性:就学、就业、晋升

女性:婚姻、生育

性别社会化的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它强调儿童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通过模仿、奖励或惩罚的经验以及自我认知来进行学习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认知发展的阶段建立在道德发展阶段上,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学到是非标准以及按该标准从事有道德的行为。

皮亚杰,人的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失衡(diseqilbrium),人们因失衡而要求恢复再平衡的过程产生了适应(adaptation);适应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智能的不断发展。道德发展分两个时期:他律期(heteronomous stage),5—8岁,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

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y),三期六段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分两个阶段,一是避免惩罚力求取向的阶段(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缺乏善恶观念,只因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第二阶段是相对工具主义的阶段(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儿童的好坏取决于他所可能获得的结果,为了得到奖励而遵守规范。

2.道德循规期(conventional level),年龄大概在小学高年级到青春期左右。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可的阶段(good-boy-nice-girl orientation),遵守各种“好孩子”的规范,第四种阶段是顺从权威取向的阶段(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服从团体规范,行使法律权威,开始使用法制观念来判断是非。

3.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年龄大概为青年末期到人格成熟。第五阶段是法制观念取向阶段(social 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开始尊重法制,相信法律是为了大众利益而制定的;第六阶段是价值观念取向阶段(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人们开始相信道德法则的普遍价值,认识到人性的尊严,凭自己的良知进行是非判断。每个道德发展阶段都有等级,每个人能够依次达到不同的道德阶段。

三、性别基模理论

性别基模理论(gender scheme theory)通过性别基模的概念消解社会学习理论中与实证研究结果不相符的概念,强调性别基模是建立在性别规范、性别期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中国人的性别社会化(此节有数据统计,可以用,<81页—83页>)

一、家庭

二、学校教育

社会变迁中的性别社会化

互联网、代沟?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读书笔记之五

98—105页

解放——回归家庭

有关于新中国建立至市场经济期间的妇女就业问题

100页,人口研究所统计数据,证明家庭事务在女性心中的地位变化

101页,妇女就业情况与男女收入差距

妇女就业是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第一步<第104页>

市场化加大了女性间的分化,性别身份不再成为主要身份,阶级、城乡以及年龄等身份差异加入到性别身份之中,从而出现了多元的话语体系。

性别刻板印象( gender stereotypes)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

念。两类性别中均存在这种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征都有。例如,正面的女性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是亲切的、善于教导的、考虑周全的。相反负面的则认为她们是优柔寡断的、被动的和过于情绪化的。同样的,刻板印象中也假定男性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特点。例如,认为男性是果断的、自信的和积极的,但也是富侵略性的、感觉迟钝的和傲慢自大的。

性别刻板印象通常包括四个方面:

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柔弱,男性高大威猛)、

人格特征(如女性情绪化、自卑感强,男性理智、自信)、

角色行为(如女性照顾孩子,男性修整房屋)

职业(如女性是秘书,男性是经理)。这几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其中,外表形象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特点:

第一,它是对社会人群进行极为简单化的性别分类。

第二,在同一社会文化或统一群体中,性别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第三,性别刻板印象常常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因此,又叫做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性别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是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过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性别认同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郑杭生《性别社会学》)

或者

性别社会化是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它反映了多重因素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作用,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再制造着——性别。”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学习、领悟和效仿;同时,两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社会化过程中被生产和再生产。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

价值中立

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 Free)原则。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的内涵及体现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男女两性在社会环境中彼此尊重互不伤害,在具体社会生活当中想受的权益相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男女平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男女之间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第二、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男女可以平等地享受社会权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所谓男女平等,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是男性有什么、做什么,女性就一定也可以。考虑到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有些强体力劳动,比如深度矿井作业,是不适合女性劳动者参与的。男女平等,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例如:同工同酬、就业机会平等、受教育权利平等、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平等、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平等、社会交往权利平等各个方面。此外,对处于特殊生理期间的妇女提供特别保护,例如经期女性不得从事高空、冷水作业;女方怀孕期间男方不得单方提出离婚等措施,也是男女平等的一种体现。

男权制

男权制: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是认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压迫女性。

一种正式的社会学或人类学范畴,用来描述以血缘全体为组织的、由年长男性管理或统治的社会。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 工作方法:见书P31 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社会工作导论1-4

社会工作导论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5-29 20:41:29 一、单选题 1. (5分) 社会工作者在调研中发现,社区中不少外来人员的媳妇没有工作,在家里料理家务。她们彼此不认识,很好交往,其中部分女性遭受丈夫虐待。社会工作者计划成立一个小组以帮助这些受虐待的妇女。下列小组类型中最适合的是()。 ? A. 成长小组 ? B. 支持小组 ? C. 治疗小组 ? D. 教育小组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8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5分) 某社区矫正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对假释人员张某进行家访时得知他是最近发生的一起盗抢案的作案者。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处理力法是( )。 ? A. 直接向案发地居委会举报 ? B. 根据保密原则,为张某保密 ? C. 劝说张某公安局自首 ? D. 劝说张某将所盗窃财物悄悄退还给失主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王女士今年69岁,最近因女儿经常去外地出差,她感到孤独、心烦、忧郁、睡不好觉。于是女儿寻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谈中发现王女士从小因母亲去世、父亲再娶而失去关爱;在39岁时生第二个女儿,丈夫常不在家,她也曾出现过心烦、睡眠差,胸部烧灼感,血压升高的现象。但是,王女士自己并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多谈那段经历,只是强调身体不舒服等。根据王女士的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判断王女士幼年时的经历是造成她这种状况的一个深层的原因,因此决定依据( )对其进行治疗。 ? A. 增能理论 ? B. 精神分析理论 ? C. 认知行为理论 ? D. 系统生态理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社区居民张女士生孩子后发现自己情绪烦躁,知道照顾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但是又害怕照顾孩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自己躲出去。社会工作者依据行为适应性标准判断李女士的行为属于异常行为。你认为社会工作者依据的判断标准正确吗?() ? A. 正确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精英阶层是恒定不变的,只能来自与上层代表。( F ) 2.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T ) 3.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利益诉求能力,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T ) 4.政治动员型以公众议程为基点,以政府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F ) 5.从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T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精英理论模型 精英模型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即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的分析预测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政策制定中的心理效应。 答:(1)光环效应(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8)黄灯效应(9)新闻效应(10)颂歌效应(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2.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外部触发机制。 答:内部触发机制:(1)自然灾害(2)经济灾难(3)技术突破(4)生态变迁(5)社会变迁外部触发机制:(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3)经济对抗(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4. 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川农《社会工作导论(本科)》在线作业

2018春2017秋春川农《社会工作导论(本科)》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 1.以下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端描述错误的是()。 A.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B.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专业化教育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出现契机 C. 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理念,强调责任共担和社会力量的参和 D. 国际交流和海外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支持 正确答案: 2. 4.()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A. 社会工作理论 B. 社会工作实践 C. 社会工作技巧 D. 社会工作价值观 正确答案: 3. 20.以下哪一项不是Mary Richmond的著作。() A. 《贫民中的友善访问》 B. 《社会诊断》 C. 《什么是个案工作》 D. 《专业的属性》 正确答案: 4. 1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A. 征收济贫税,明确政府救济责任 B. 有工作能力的贫民以工作换取救济 C. 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 D. 介绍本国和外国文化 正确答案: 5. 6.社会服务方案策划是()。 A. 指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B. 确立服务目标、选取工作策略、完善服务运作的过程 C. 社会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 D. 社会服务的监督过程 正确答案: 6. 9.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 A.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B. 救济物资 C. 心理辅导 D. 社会政策 正确答案: 7. 8.()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A. 人道主义 B. 宗教慈善观念 C. 乌托邦思想 D. 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8. 11.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A. 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情境并分析情境 B. 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 C. 使专业人员对时间更具信心 D. 促成受助者自我决定 正确答案: 9.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性需要()。 A. 权力需要 B. 饮食需要 C. 睡觉需要 D. 性需要 正确答案: 10. 7.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 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 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 正义和公平 正确答案: 11.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 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 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 正义和公平 正确答案: 12. 14.人的一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A. 幼儿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B. 少儿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C. 婴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D. 学前阶段、少儿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 正确答案: 13. 5.以下对社会福利的功能理解错误的是()。 A. 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B.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善 C. 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 D. 不具有治疗性的功能 正确答案: 14. 2.志愿者也称为“志愿工作者”,“义务工作者”,下面不符合我国志愿者的“身份要素”的是:()。 A. 不计金钱财物的酬赏 B. 以具体的行动参和,投入 C. 所作所为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D. 只做理论上的相关研究 正确答案: 15. 15.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公共政策导论

离线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对)1.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错)2.家庭亲情的淡化、老人晚年的凄凉、社会资源的浪费、儿童家庭教育的淡化反映的是过失性社会问题。 (对)3.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范围、时间、强度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对)4.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错)5.政策终结需要大刀阔斧、完全彻底的变革。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渐进决策模型 答: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理性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合的错综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有人又把这种强调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理论称为团体决策模型。 2、结构性社会问题 答: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 答:(1)大学。对改策与问题领域以及政策过但感兴趣的大学教师,他们主耍从事个人的们研究并且要为争取衍到有关机构给予的项目基金展开一定的竞争。 (2)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思想库。这些组织有专职的合同制雇员,他们都在从事专业性研究工作。 (3)部内制政策部在政府、政府代理机构在公共团体内部负责研究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分析人员。

(4)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这些利益集团中的政策分析人员通过对政策实施监控和提出各种政策主张及建议寻求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5)党内改策部门。一些为支持政党政治活动、维护政党利益而从事政策研究在开发的机构、部门或团体。 (6)自由职业的政策咨询人员。根据签订的合同和所付的酬劳从事政策研究的社会人员。 2、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 答:(1)信息原则;(2)系统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智囊原则;;(6)优化原则;(7)效益原则;(8)可行原则;(9)监听原则;(10)时效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答:(一)二者含义不同。 (1)事实前提是指决策活动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2)价值前提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二)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1)事实前提指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2)价值前提指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 (三)认识的表现形式不同。 (1)事实前提的判断依据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 (2)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四)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1)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2)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2、试述政策评估障碍何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政策评估障碍的表现: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4)政策问题的负责性;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1)慎重发动评估; (2)端正思想,加强主观承受力;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什么是人类行为?什么是社会环境?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1)人类行为的定义 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在隐秘的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社会工作将人类行为被界定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环境的定义 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环境一般指个人或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3)两者的关系 个体、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 ①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 社会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出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动机,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期望。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社会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参照标准 参照群体不是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人们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③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在成长的生命周期中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任何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及社会环境的功能。 ④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环境对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的影响说明,要积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从改善社会环境入手。其中包括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对人的支持能力,改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等等。 2.人类需要有哪些类型?如何帮助服务对象分析他们的需要? 答:(1)人类需要的类型 需要是人的需求未能满足的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目标的追求。作为社会生物体的具体的人,其需要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①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为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产生的需要,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生物性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由于人的生物体的存在和成长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包括食、衣、住及人身安全等需要。 ②社会性需要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 个人福利与社会政策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的需要与基本需要 1.人的需要 (1)人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 ①两种需要的具体内容 a .人的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作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直接与人的生物性 本能相联系的。 b .人除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外,人还具有把自己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实际能力并加以运用的需要。 人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 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 人的需要 文化对人的需要的扩展 人的需要与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的基本需要 其他学者对人的需要的研究 小结 个人福利与需要满足 个人福利、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个人福利与社会政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两种需要之间的联系 a.人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称为欲望。欲望类需要的特征是有关的需要必须通过消耗或使用外在于自身的物质资料才能够得到满足。而人的实现、发展和运用能力的需要主要是通过消耗自身具有的能量,以及对外在于自身的物质的形状或性质进行转换就能够获得满足。 b.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如果成为实际的能力并得到运用就可以满足人作为生物体生存下去的有关欲望。 c.人的有关的潜在能力越是得到充分的实现,人的生存下去的需要,即人的欲望也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但是,人的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变成实际能力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实现人的欲望的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2)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 从人的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同样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关,但又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人的自然本性。 ①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最初的婴幼儿时期要被照顾、被关爱,否则不能生存下去。除了婴幼儿时期,人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也有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 ②人的得到指教的需要。人不仅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照顾,以使自己的源自生物性本能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需要通过得到他人的指导、教育,以便掌握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的方式。 ③人的照顾他人、给予他人爱的愿望和能力。在人的自然本性中不仅包括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欲望、冲动和潜能,人由于自然本性也能够对他人的需要产生情感的和认识上的反应,能够自然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1、福利国家 二战后出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主义。它通过相对广泛的社会政策立法,包括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某些积极的、不断的干预,以保证政府代表国家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的多种职责,在某种程度上依据社会政策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已经成为国家的首要职责,由于社会政策立法相对广泛,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本应该也可以承担的一些福利职责。 2、社会政策 社会为满足其公众认可的个人的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措施、计划、方案、法律、制度。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的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要、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3、《济贫法》 1601年英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妇女、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助或赡养;给那些没有能力工作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4、社会救助 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物资救助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灾害、贫困、医疗、住房、教育救助。 5、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贫穷、失业、伤残、疾病、缺乏权利等诸多方面。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会出现各自强调某些方面,因而给出不同解释的情况。社会排斥造成的不良后果:导致贫困;不利于社会整合;造成被排斥者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6、贝弗里奇报告 发表于1942年,建议的社会政策包含两个前提或假设:一是充分就业如果充分就业得到保证,绝大多数人就可以通过加入社会保险体系来获得社会保护和生活安全。另一个是家庭结构是传统的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劳动。儿童和妇女通过男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收入获得生活的保障。在社会保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共同投保,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等特殊事件而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对其本人给予物质的社会救助 . 8、社会福利 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川农《社会工作导论(专科)》17年6月在线作业

川农《社会工作导论(专科)》17年6月在线作业

2018春2017秋春川农《社会工作导论(专科)》17年6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 10.关于社会工作的内涵,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 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 C. 是一种和志愿者活动相同的慈善活动 D.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正确答案: 2. 8.()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A. 人道主义 B. 宗教慈善观念 C. 乌托邦思想 D. 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3. 18.下列关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具有服务对象和服务社会两个层面的目标 B. 在服务对象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和促进能力发展 C. 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工作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D. 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服务机构的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正确答案: 4. 17.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A. 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B. 贫困人员 C. 所有社会成员 D. 遭受各种灾害的人员 正确答案: 5. 7.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 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 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 正义和公平 正确答案: 6.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性需要()。 A. 权力需要 B. 饮食需要 C. 睡觉需要 D. 性需要 正确答案: 7. 14.人的一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A. 幼儿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B. 少儿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C. 婴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D. 学前阶段、少儿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 正确答案: 8. 5.以下对社会福利的功能理解错误的是()。 A. 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B.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善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