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辛彦怀王宏升(《教育发展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2000 年以来,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超过 100 所,且仍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将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
新建院校大多设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地级城市,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应引起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三类是前两种合并升格为本科。
这些学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
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校园氛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1 、办学理念落后,学校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
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
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模仿原来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摸着石头过河。
2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
某些传统的文科、理科专业教师人数相对较多,而工科或新增设的热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
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3 、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
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4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多为地方政府,缺乏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
投资规模取决于当地财政状况,更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投资偏好,更有甚者以学校收学费为由不给投资。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包托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设施大多面临淘汰。
很多学校为了升本贷款建校,贷款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负债累累。
没有超常规的加大投入,很难改变现状,从而达到本科办学条件的要求。
5 、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原来校园狭小,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
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6 、管理僵化,行政主导。
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地方政府管理,优点在于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足在于当地政府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部门,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官本位现象严重。
学校的自主权荡然无存,处处受到束缚和制约,学校发展受到影响。
从内部看,原有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大都实行一级管理,而系(部)中间层次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学校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决策,忽视科学、民主管理、专家治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在相当长时期内被以下矛盾所困扰:学校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全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经费严重不足与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学校的区位劣势、品牌弱势与人才引进、队伍稳定的矛盾;管理体制的僵化与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生机与活力的矛盾;生源质量总体偏低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培养目标期望值较高的矛盾。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明确定位首当其冲。
所谓办学定位,是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要求、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找准自己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
一般说来,学校的定位包括:
1 、服务面向定位。
指高校在履行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成为确定服务面向的基本选择。
以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的院校,还应特别关注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
2 、发展目标定位。
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实施学校的各项建设。
目标定得过低,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目标定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使人丧失信心。
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可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
当然,学校的发展目标又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升本后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经过 4-5 年的努力,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
3 、办学类型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类型学校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就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好、坏之分。
目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应有多种标准。
按隶属关系分,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学科含量分,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按学术水平分,有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科学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定位在“多科性、教学型”较为符合实际。
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失时机地向更高层次攀升,但每一次攀升,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4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面向的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不同的,不同的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综合考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类型的实际,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定位应做到,在基础理论、学术追求上可以弱
于老本科院校,但在实践能力、基本技能上应强于老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之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留得住、用得上,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
5 、办学特色定位。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表述是:“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公认。
”凡是名校、强校,所以声誉卓著,为世人所共知,无不彰显其鲜明的办学特色。
作为新建地方科院校,要办出特色绝非易事,既不能靠规模大(规模大不一定有特色),也不能靠学科全(单科院校不一定没有特色),主要靠优秀学科、专业、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来支撑。
“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
明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只是第一步。
怎样建设本科院校,道路还很漫长,对于多数院校来说,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先过教学关;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敬业奉献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善学科结构;第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能适应、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合本科高等学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六,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
预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实质上是对本科建得怎样或者说能够建成什么样本科的一种判断。
可以肯定地判断,各学校的发展前景会有很大差别。
就像众多老牌大学,虽然建校时间相差无几,但学校实力和知名度相差悬殊。
虽然具体预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难以做到,但参照国外院校的发展情况,可以作出大概判断。
我们不妨看一下与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类似的英国“城市学院”的发展情况。
18 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工商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性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大学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工业城市陆续办起了一批非教派、不寄宿、收费低、重实业、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理工学院。
这些学院或为个人捐资、或为多方捐赠、或为地方政府筹办,主要针对当地工业发展的具体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培养实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和经营性人才等。
这些学院最初规模较小,没有学位授予资格,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到伦敦大学申请学位。
人们将其称为“城市学院”。
成立最早的城市学院是曼彻斯特欧文斯学校,建于 1851 年,此后又陆续建起了南安普顿( 1862 年)、纽卡斯尔( 1871 年)等城市学院。
这些学院建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地方工业研究的中心。
如利兹学院成了纺织业研究中心,利物浦学院和纽斯卡尔学院成了研究海运业的中心,谢菲尔德学院成为钢铁业研究中心,伦敦学院成了研究电机工程的中心。
城市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使英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出现了新的气象,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个别学院停办,有的进行了重组,更多的学院则由于师资队伍、学科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术地位得到了确认,逐渐从大学的附属地位走出来,相继成为完全独立的大学。
如 1900 年伯明翰梅林学院升格为伯明翰大学, 1903 年曼彻斯特学院和利物浦学院分别升格为曼彻斯特大学和利物浦大学, 1904 年利兹学院、 1905 年谢菲尔德学院、 1909
年布里斯托尔学院也分别成为大学等等。
如今,有的城市大学已成为世界名校,如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等。
或许英国城市学院的今天就是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明天。
依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笔者认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可以呈现以下趋势:
其一,多数学校将以现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方向,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约需要 50 年左右,大致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需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本科专业普遍化,实现专科向本科的彻底转轨。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二是争取一个或若干个学科成为硕士授予点,学校成为硕士授予单位。
第二阶段再用 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扩大硕士点授予范围,研究生教育有一定规模,多数学科点的本科教育比较成熟、富有特色。
第三阶段也用 10 年左右时间争取到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规模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0-25% ,并升格为大学。
第四阶段再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硕士授予权普遍化,博士点数量大幅度增加,个别学科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某些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
第五阶段,争取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处于先进水平,并且保持长期稳定,条件成熟时,个别学科点办出特色并进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行列。
其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将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改革试点。
有两种作法:一是改为股份制。
将现有学院资产通过合理评估折算成国有股,学院作为国有股的所有者,发起成立学院股份公司,向社会甚至境外募集股份,并实行董事会制。
其优点有两个方面:( 1 )通过向社会或境外募集股份可以扩大学校资产;( 2 )引入股份制经营机制,明确所有者和学校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为学校内部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奠定基础,克服目前国有“官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
二是转为民营。
将现有学校资产部分或整体转让给私人或企业,让企业或私人成为学校的所有者,按照新型的运作机制进行内部管理。
一方面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民营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特别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与其新办一些低水平、低效率的民办高校,还不如转让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保证教育质量,防止过度竞争。
这种形式也是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经验。
其三,将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整体并入名牌大学。
也有两种作法,一是并入国内名牌大学。
可采用无偿划拨、整体并入的办法,成为品牌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或者本科学院,或者成为名牌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校区。
既可以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优质生源、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方面获得名牌效应。
同时,名牌大学又可以释放剩余资源(如师资力量),不用建新校区就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从政府层面讲,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减轻财政压力。
二是将新建地方本科学院的资产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转让给境外高水平大学,成为外国大学的中国校区或港澳台著名大学的大陆校区。
通过教育的国际或区域开放,迅速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不仅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服务进口替代,节约消费者开支,也为我国大学进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扩大教育服务出口创造了条件,还可以激励国有大学的经营活力。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发展状况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科学定位,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并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潮流,前景将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