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基础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生字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曹刿(guì)肉食者鄙(bǐ)
夫战(fú)望其旗靡(m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三、古今异义
伐(古义:讨伐,攻打齐师伐我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又何间焉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必以信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小大之狱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虽不能察今义:虽然)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一战今义:表许可)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五、通假字
小惠未偏编同“遍”,遍及
六、一词多义
请请求曹刿请见请让我战则请从
从跟随战则请从服从民弗从也
故缘故、原因公问其故所以故克之
七、虚词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
②把:“必以分人。”
③用:“必以信。”
④按照。“必以情。”
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倒装句: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在长勺交战。(状语后置)
九、相关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十年春------春华秋实枯木逢春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下视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十、按原文填空
1、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5、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6、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10、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2、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十一、课文理解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氏春秋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时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反映了鲁庄公怎样的观点认识?
(他认为取得了大臣们支持,就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3、第二段中曹刿所说的两次‘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什么特点?
(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那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战术,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有政治远见,战前启发鲁庄公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沉着冷静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话意在强调什么?
(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周围之臣和神灵身上,曹刿两次否定意在使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以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
6、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作战观念?
(曹刿具有若战必先取信于民的作战观念。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就是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7、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
(我认为不能删去。删去后不能将乡人对作战漠然和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无法突出曹刿的爱国精神,同时也不能引出曹刿请见的原因。)
8、【孙子兵法】中有言‘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请找出文中表述这种战略思想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记述这样一桩有始有末的战争故事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
(治理国家应以民为本,应该看到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在战争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将士的士气,抓住战机,适时反击。)
10、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
(曹刿在鲁国危机之时能挺身而出,足见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在作战的过程中曹刿能仔细观察,谨慎从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