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胡炜 脑电图判读 脑电基础及设备 电极连接

合集下载

医院脑电图的导联法

医院脑电图的导联法

医院脑电图的导联法(一)单极导联法将头皮上的作用电极与脑电图机放大器的栅极I(GI)相接,把无关电极与栅极2(G2)相接。

无关电极以耳垂和乳突部位最常用,亦有选择鼻尖、下颌和顶部者,还有平均参考电极法。

无关电极与作用电极的连接方式:1.一侧作用电极分别与同侧无关电极相连接。

2.两侧无关电极连接在一起再与各个作用电极分别相连。

3.两侧无关电极轮流使用,即两侧作用电极分别与一侧无关电极相连。

4.两侧无关电极交叉连接。

(二)双极导联法将头皮上的任意2个作用电极分别与脑电图机放大器的栅极I(GI)和栅极2(G2)相接,而不使用无关电极的记录方法。

常用的有纵联、外联、环状联、横联、三角导联等。

(≡)三角导联法当在单、双极脑电描记中发现有局限性异常时,选择其中异常最著的1个电极与其附近的2个有关电极组成三角形,若出现位相倒置,则2个位相倒置的导程的公用电极处即为病灶部位。

三、诱发试验为提高诊断阳性率,受检者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诱发试验。

为保证受检者的安全,做药物诱发试验时应有负责医师在场。

(一)睁闭眼诱发试验记录可在单极或双极描记中进行。

睁闭眼2〜3次,每次3〜5s,间隔5〜10s。

检查时室内光线不宜过暗,且最好选择脑电图a波波幅最高时为宜。

操作者在图纸上应标上受检者睁、闭眼的记号。

(二)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嘱受检者连续深呼吸3min,频率一般为20〜50次/min,换气量要达到正常的5〜6倍。

记录可在单极或双极描记中进行。

纸速一般以3cm∕s为宜。

从深呼吸开始即描记,过度换气停止后再描记Imin,若出现的异常波不消失,继续记录至消失为止。

检查前要告诉受检者,换气中可能产生一些不适感,如头晕、心悸、手麻等,很快会自行消失。

如遇癫痫发作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及保护措施。

卢页脑外伤急性期、颅内压增高、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病、呼吸困难、重症高血压等患者属禁忌。

(三)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将闪光灯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rn处,一般闭目作。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课件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课件

脑电图的发展趋势
脑电图的新技术
脑电图成像技术:通过脑电图成像技 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电波的变化, 提高诊断准确性。
脑电图分析技术:通过脑电图分析技 术,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脑电波的变化, 提高诊断准确性。
脑电图监测技术:通过脑电图监测技 术,可以实时监测脑电波的变化,提 高诊断准确性。
脑电图治疗技术:通过脑电图治疗技 术,可以治疗脑电波异常,提高治疗 效果。
演讲人
脑电图基础知 识及判读课件
2023-12-12
目录
01. 脑电图基础知识 02. 脑电图的判读 03.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04. 脑电图的发展趋势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 功能的一种技术
脑电图记录的是脑电波的变化,包括α波、β波、θ波和δ 波等

脑电图异常:脑功 能障碍的表现,表 现为不规则、快速、
高幅的波形
脑电图的判读技巧
01
观察波形:观 察脑电图的波 形,了解其特 征和变化规律
02
03
04
识别异常波形: 识别脑电图中 的异常波形, 如癫痫波、睡 眠波等
结合临床症状: 结合患者的临 床症状,如头 痛、头晕、失 眠等,进行综 合分析
参考其他检查 结果:参考其 他检查结果, 如CT、MRI等, 进行综合分析
脑电图的原理是利用电极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转化 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放大器放大,最后在显示器上显示
脑电图的应用包括癫痫、脑肿瘤、脑外伤、脑卒中等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电图的分类
常规脑电图:记录 1 大脑的电活动,用 于诊断癫痫等疾病
动态脑电图:长时 2 间记录大脑的电活 动,用于监测癫痫 发作等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性别
性别对脑电图波形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月经周期、更年期等,女性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一 些特殊变化。
正常变异和异常情况区分方法
正常变异
正常脑电图中可能存在一些变异情况,如α波的不对称、β波的增多或减少等。这些变异通常不具有临床 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异常情况
疑难问题解答:如何提高判读准确率?
1 2
熟练掌握脑电图基本知识
包括正常脑电图波形、异常脑电图波形及其临床 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是提高判读准确率的基础。
系统化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多阅读典型病例和不断 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高判读能力。
3
结合临床信息和影像学资料
在判读脑电图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 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频率为8-13Hz,幅度为20100μV。在清醒、安静、闭目时 出现的波形,睁开眼睛或接受其 他刺激时α波会消失而呈现出快波, 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β波
频率为14-30Hz,幅度为5-20μV。 在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 考问题时出现,表示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β波的出现一般表示大 脑皮层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是 正常人的主要脑电波之一。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 读
目录
• 脑电图概述 • 脑电图基本原理 • 脑电图采集技术与方法 • 正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目录
• 异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 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环节
01
脑电图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脑电图(EEG)定义
通过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的一种 检查技术。
发展历程
异常脑电图可能表现为波形异常、频率异常、振幅异常等。例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棘波、尖 波等异常波形;脑肿瘤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慢波增多、α波减少等异常情况。对于异常脑电图的解读 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伪差及干扰的辨别
•由于脑电活动的特性,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识别伪差是对脑电图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包括:生理性伪差,仪器和电极等外界伪差
生理性伪差:呼吸运动、出汗、肌电、心电、 眼球活动、肢体活动等。
其他类型伪差:交流电干扰、其他人员走动、 电极伪差、电磁干扰等。
呼吸运动
出汗-少量出汗
>300 µV
脑电波的调节
• 调节:指脑电波的频率调节,反映脑电活动的规律
性。 • 正常成人同一次记录中,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
过1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0.5Hz ,否则为调节不良。 • 节律失调(失节律)指脑电波完全没有规律。(例 如,婴儿痉挛的脑电图特征)
婴儿痉挛(高度节律失调)
暴发-抑制
暴发-抑制是严重的脑电图异常现象,表现为高波幅的暴发活动与低电压状 态交替出现,或在低电压的背景上间断出现暴发性电活动。(暴发电活动可 有多种成分,棘波、尖波、慢波等,可同时出现或单一节律暴发)
低电压和电静息
• 波幅<5µV——低电压 • 波幅<2µV——电静息 • 在任何年龄均为异常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的定义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精密的电 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 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 形。用于描记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所 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因此脑电图是 反应大脑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技术。
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国际10-20系统 (the 10-20 international System)电
• >60岁老年人波幅降低,大多数健康老年人α频率保持在8 ~9Hz,在60岁以后,头后部主要频率平均衰减0.08Hz/ 年
女,33天,闭目吸允受检,主诉手抖动3天
4个半月女婴,安静清醒状态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PPT课件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PPT课件

记录方法
电极:一般为扁平盘形电极或杯形电极 (金质或银质),连接有绝缘导线,昏 迷病人可用针电极。
电极安放位置:国际电极放置法(1020电极放置法)
脑电图的记录方法
1 电极安装法:10-20系统法 首先确定前后方向的电极位置:在正中线上将鼻 根(N)颅顶(V)与枕骨粗隆(I)连成一线, 此线全长作为100%.在此线上决定5个点:第一 个点为额极中线点(Fp) ,此点位于鼻根上方与 鼻根的间距为连线全长的10%;第二个点位额中 线点(Fz),在Fp的后方,其间距为连线全长的 20%;第三个点为中央中线点(Cz),从Fz向 后,其间距为连线全长的20%的点;
鼻咽电极
鼓膜电极
脑电图判读
脑电图的基本要素
1 频率; 2 波幅; 3 脑波的分类: α波、快波、慢波、棘波、 尖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 复合波; 4 脑电活动的出现方式。
脑电图的基本要素(1)
1 频率(frequency)指同一周期的脑波在1秒内 重复的次数。测量频率时,为了观察波是怎样反 复连续出现的,设想了一条基线。基线是指波上 下摆动中点联结的一条直线。若是正弦波,可正 确的出现一条对称线,而脑电图上就不能像正弦 波那样引出这样一条直线,所以它是一条假象的 线。从相邻的两个波谷或波峰引出两条平行线与 直线垂直,其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这个波的 周期(period)或者时限(duration)。频率的单位: 赫兹(Hertz,Hz)。

波幅的测量
频率及波幅的测量
脑电图的基本要素(1)
• 1 脑波的分类 • 频率在8-13Hz之间的脑波称作α波,为构
成脑电图的最基本要素。以此为快波。慢波及快波进一步按其频 率分类:
鼻根点
Fp1

脑电图机的导联方式

脑电图机的导联方式

图B是联接式双极导联法,四道
电极形成三道输出。 图C是三
角导联法,3道电极两两电位变化的绝对值,其波幅较高
且较稳定,异常波常较局限 。
缺点:参考电极(无关电极)不能保持0电 位,易混进其他生 物电干扰。
双极导联法

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
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
动电极。这样记录下来的是两
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

双极导联法连接方式有多
种。主要的连接方式如图B、C。
单极导联法

脑电图机的导 联连接
方式一般分为单极导联法
和双极导联法。如图A,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
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
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
的一个输人端(G1);无关
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
联选择开关按至前置放大
器的另一个输入端(G2)。
• 两侧耳垂的连接方式
1.一侧 (如左侧耳垂)无关电极与同侧头皮话动电极连接。 由于有左右两侧,故这种接法就有两种。 2.先把一侧耳垂作为无关电极连接,然后另一侧耳垂有作 为无关电极连接,也有两种接法。 3.左右两侧耳垂的电极连接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也可 接地),再与各活动电极(每次只能取一种)相连。

++2 胡炜 脑电图判读 脑电基础及设备 电极连接

++2 胡炜 脑电图判读 脑电基础及设备 电极连接

边缘系统
•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边缘系统主要由围绕侧脑室周围的结 构组成,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 结构、隔区和梨状区。扩大的边缘系统 还包括与上述部位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 相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如眶额回后 部、岛叶前部、颞极、杏仁核、隔核、 下丘脑、丘脑前核及中脑背盖内侧等 。
• 边缘系统的结构
导联设计(18导)
脑电图的导联设置
二.双极导联 • 将头皮上的两个记录电极分别连接于EEG放大 器输入1和输入2,记录下来的是两个记录电极 之间的电位差。其优点是不易受到其他生物电 的影响,并可排除参考电极活性化所引起的伪 差,缺点是不适合于记录准确的波形或电位变 动的绝对值。双极导联的两个记录电极之间应 保持适当距离,一般为3-6cm,不应小于 2cm。距离过近导致电压差变小,波幅过低难 以分析。
电极安装 10-20国际标准系统
电极安装
电极安装步骤---- 三点五步法 1 三点:鼻根点—前额下鼻梁最低点; 枕外粗隆—头部后中线凸出部分; 耳前点—耳屏的正前方、颧弓根凹 陷处。
电极安装
电极安装步骤---- 三点五步法 2 五步: 1)建立虚拟纵轴,确定横轴; 2)定纵轴长度及位置; 3)环线; 4)双侧旁中线; 5)前后头部横线
脑电图在癫痫领域中的应用
二.EEG在癫痫领域中的应用 二) 应用局限 • 1.不能仅仅根据EEG发现癫痫样放电就诊断 癫痫,很少一部分“正常”人也存在癫痫样放 电。 • 2.EEG正常也不意味着可以排除癫痫。当放 电部位隐蔽或者异常放电稀疏时,很难通过 EEG记录到异常放电的情况。 • 3. 大多数情况下,癫痫异常放电的频率与临 床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 • 4.存在典型癫痫样放电的同时,也存在大量 的不典型EEG表现,需要仔细甄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系统
•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边缘系统主要由围绕侧脑室周围的结 构组成,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 结构、隔区和梨状区。扩大的边缘系统 还包括与上述部位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 相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如眶额回后 部、岛叶前部、颞极、杏仁核、隔核、 下丘脑、丘脑前核及中脑背盖内侧等 。
• 边缘系统的结构
脑电图入门
一 脑电图
• 从颅外或颅内记录到的局部神经元电活 动的总和。

脑电波形成的假说
是一群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 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波(公认)
大脑半球皮层的分层结构
分层 名称 Ⅰ层 分子层 主要细胞构成 顶树突末梢分支,构 成平行的神经纤维 小锥体细胞
Ⅱ层 外颗粒层
Ⅲ层 锥体细胞层
Ⅳ层 内颗粒层
脑干结构对脑电图和行为的影响
神经结构 中缝核群头部 中缝核群尾部 孤束核 眠 蓝斑头部 蓝斑中后部 神经递质 5-HT 5-HT Ach NA NA 脑电图 同步化慢波 去同步化快波 同步化慢波 去同步化快波 去同步化快波 行为 非快速眼动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 觉醒 快速眼动睡眠
三 脑电图原理
• 新皮层电活动---内嗅皮层---海马(整合) --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及脑干下行通路。 • 海马特殊环路结构具有“放大器”的效 应,微小的异常电活动在此环路内被逐 渐放大,经传出通路抵达效应器后引起 脑电活动的异常同步化放电。因而海马 常常成为癫痫发作的起源地。
脑干网状结构对脑电的影响
• 脑桥中部与延髓尾侧之间的中缝核、 孤束核、蓝斑等结构与睡眠-觉醒周期及 脑电活动的同步化或去同步化波形有密 切关系。

边缘系统与皮层和脑干等结构有着广 泛的结构和功能联系,从而形成不同水 平的环路系统。 • 边缘系统在功能上主要与内脏功能调 节、情绪行为反应及记忆功能有关。 • 病理情况下,这些环路系统在异常电 活动的形成、放大和扩散中起重要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马

hippocampus
锥体细胞是海马内的主要神经元,决 定了整个海马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分为 CA1、CA2、CA3和CA4区. CA1和 CA3区对缺氧最敏感,为易损区;CA2 和CA4为相对耐受区。CA3区的锥体细 胞具有内源性点燃性质和高兴奋性的旁 路连接,可产生明显的同步化暴发,并 通过Schaffer旁路传至CA1区,与癫 痫有密切关系。


脑电节律的产生
• 非特异性丘脑核团--低频刺激--神经元爆发 性点燃,产生短暂的EPSP。 • 丘脑广泛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EPSP之后 的大而长的IPSP--阻断进一步的传入性刺激, 并使丘脑神经元广泛同步化,形成EPSPIPSP。 • 如此反复,使丘脑成为节律性脑电活动的起 步点,如α节律、睡眠纺锤或广泛性3Hz棘慢 复合波节律。 • 新皮层主要产生脑电活动的电压和电场, 而丘脑则是产生脑电活动节律的主要部位。
四 脑电图在癫痫领域中的应用
EEG在癫痫领域中的应用 (一) 应用价值 • 1.发现癫痫样放电,在临床资料提示癫痫的 情况下,支持癫痫的诊断。 • 2.较好地反映异常放电的起源和传播。 • 3.有助于癫痫发作类型和癫痫综合征类型的 诊断。 • 4.有助于评价首次出现癫痫发作以后的再次 出现癫痫发作的可能性。 • 5.有助于判断治疗反应,作为减药、停药的 参考。
内嗅皮层
• 新皮层的信息主要通过内嗅皮层进入海 马。内嗅皮层的锥体细胞具有持续点燃 和暴发性点燃的特性,其传入纤维前穿 支与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成连接。当内嗅 皮层-海马环路改变时,齿状回丧失某些 过滤信息的功能,并开始放大同步化放 电,加强而不是减弱内嗅皮层-海马环路 的异常活动。
扣带回
• 扣带回是额叶的一部分,也参与边缘系 统的组成。接受半球新皮层广泛区域的 传入,并通过海马-扣带回通路接受海马 的传入。
丘脑皮层系统
• 一、丘脑是感觉刺激传入大脑皮层重要中继站,也是 产生低频脑电活动的主要起步点。

丘脑核团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核团,特异性核团 传递各种感觉冲动,与特定的大脑皮层区域有点对点 的投射关系。非特异性投射核团主要接受脑干网状结 构传入的兴奋,引起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电活动的变化。
皮层活动的信息又反馈至丘脑,形成丘脑皮层环路, 调节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丘脑网状核在这一环路 中也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 丘脑非特异性的投射系统是脑电活动形成的基础。
• 人脑脑电活动在头皮记录时,电流非常微弱, 电压在5-300μV之间。而EEG通过放置适当 的电极,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脑部神经元的 自发性生物电活动放大100万倍,将电活动记 录下来。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 • 现在认为EEG的电位变化来自于皮质大锥体细 胞树突的突触后电位,脑电位的节律变化则是 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与大脑皮质的相互作 用的结果。
脑电图
特异性差—不同病理变化-相同脑电 相同病理变化-不同脑电 因此,脑电异常的类型不能说明病理变 化类型,更不能说明病因。
脑电图
敏感性强—症状之前出现变化; 可以不间断监测; 可以反应脑功能动态变化。
脑电图的适应证
•癫痫 •各种类型的意识障碍 •颅内占位性病变 •代谢性疾病 •颅脑外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血管病,脱髓鞘病变 •其他神经体统疾患
头皮 颅骨 硬脑膜
电压衰减
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 软脑膜
高频滤波
EEG记录皮层锥体神经元放电
神经元数量、极性、方向、部位和强度
同步化节律
Pacemaker
时效调整(兴奋/抑制)
由一个起步点引起的同步节律
通过所有参与者的汇集行为引起的同步节律
同步化的神经元放电形成EEG信号
从头皮表面电极记录到的脑电波形、频率和位相,反映的 是记录电极下面许多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净得效应。
大、中型锥体细胞
小星形细胞
Ⅴ层 大锥体细胞层 大锥体细胞 Ⅵ层 多形细胞层 各种大小、形态不 等的神经元
EEG形成机制
结构基础:在皮层内含有大量的锥体细胞,
而且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 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化活动易 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
生理基础:一定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
系统同步化活动,可促进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