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研究的时间维度 截面研究——以代表了某个时间点的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是对一个代表某一时间点的总体或现象的样本或截面的观 察。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通常都是截面研究。 历时研究——该研究设计需要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是一种跨时段观察同一现象的研究方法。 趋势研究——一种历时研究,其中总体的某些特征一直得到研究——每一时点都采访不同的样本。是对一般总体内 部历时变化的研究。 世代研究(同期群)——研究者历时性地研究特定亚总体。尽管在每次观察中,数据可能是从不同到成员中收集的。 专题群体研究——一种历时研究,其中的数据是从不同的时间点的同一批对象收集起来的。能提供随时间变化的综 合性资料,但样本量减损会导致差异。
三、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联系和相关本身并不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现实中,虚假的因果关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引起。 四、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是 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 (一)个体 (二)群体 (三)组织 (四)社会人为事实 人或其行为的产物。
《社会研究方法》4
(五)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 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
(二)归纳与演绎理论 1、归纳 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 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2、演绎 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 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 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 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 (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
真实定义反映了术语的具体化,试图制定概念“真实”的努力只会导致困境:将概念结构错当成了真实的实体。 详述——使得概念更为明确的过程。依赖于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 名义定义——指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无需指标真实,是任意的。 操作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即如何操作。更接近于名义而非真实定义。 (四)概念次序的建立 二、操作化选择 (一)变量应该包含的两个要素: 1、变量的属性要有完备性。一个变量要对研究产生效用,组成该变量的属性就应该涵盖所有能够观察到的情况。 2、变量的各个属性应具有“互斥性”。要将观察结果纳入某个唯一的属性。 (二)测量层次: 定性测量——在该测量层次下,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即该测量层次只是描述了属性之间的差异— —这也是其与定序、定距、定比测量的区别。(性别) 定序测量——该测量层次描述了变量的属性沿着某个维度的排行序列。不同的属性代表了变量的相对多寡程度。(虔 诚度:不是很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我生命中最重要) 定距测量——该测量层次所描述的变量的属性可以排序,而且相邻属性之间的距离时相等的。(IQ:95、100、105、 110、115) 定比测量——该测量层次不仅描述了定性、定序和定距测量所提到的属性,另外还是以“真实的零”为基础的。(收 入:0、10000、20000、30000、40000) 三、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一)精确性和准确性 (二)信度 ——指的是测量方法的质量,即对同一现象进行重复观察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资料。 1、前测—后测法 2、对分法(5:5) 3、利用已有的测量法 4、工作人员的信度:测量缺乏信度也可能是工作人员所致,由多种方法来检查这种信度,如复证。此外明确、具体、 训练和练习都是避免出现信度问题的有效方法。 3、效度——指的是测量准确地反映了需要测量到概念。
六、社会研究的具体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或假设 (二)设计研究方案 1. 概念化。——细化所要研究的概念和变量的含义,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 程。 (1)概念的界定: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2)选择测量指标:确定如何测量变量,选用哪些指标(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它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来测量。 (3)编制综合指标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第十一版;术语版;按章节排版 第 1 篇 研究概论 第 1 章 人类研究与科学
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 (一)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1、个案式解释 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2、通则式解释 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
(二)演绎与归纳 演绎:从理论引出预期的结果或假设。 归纳:从特定的观察出发发展出概化通则,即观察——寻找模式——获得结论
第 3 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一、社会研究的伦理议题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 2、对参与者无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 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 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
(三)定量与定性资料 1.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 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 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2)局限: ① 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 程。 ② 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 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 ③ 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 2.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 为与观点,目的是深入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或行为,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 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社会研究方法》2
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2)微观理论。 试图通过理解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社会生活的理论,处理个体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实际上是操 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 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 由一组命题构成;② 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③ 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 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等。 3、批判种族理论 (1)利益收敛是指大多数成员会支持少数人的利益,只有当些行动也会对多数成员有利时。 二、社会理论要素 1、假设——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定期望,它遵从更为一般性的命题;更为一般地说,它是关于来自理论的事 物的本质的期望。是关于在现实世界中应该能够观察到什么的期望——假定理论是正确的话。 三、两种逻辑体系 (一)科学的传统模式(三步法、运用的时演绎逻辑) 有三大要素:理论、操作化和观察。
七、研究计划书 基本要素:议题或目的,文献回顾,研究对象,测量,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时间表,经费。
第 5 章 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
一、概念化 概念化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
《社会研究方法》5
(一)指标与维度 维度——概念的一个可指明的方面,概念的具体层面或具体方面。区分概念的不同维度可以加深我们对研究事物的 了解。 维度——概念的一个可指明的方面。 (二)指标互换性 指标互换性——如果多个不同的指标或多或少代表了同一概念,而这个概念既真实又可被观察,代表这些指标的行 为就会与代表这个概念的行为一致。 (三)真实定义、名义定义与操作定义
《社会研究方法》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欺骗 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 二、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 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
第 2 篇 研究的建构 第 4 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三个目的 (一)探索
探索性研究也成先导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又可以为进 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准备。 目的: A.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某事物更加了解的欲望; B.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 C.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 缺点:很少圆满地回答研究问题,尽管它可以为获得答案和寻求确切答案到研究方法提供线索。 (二)描述
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来解答社 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三)解释
探讨并报告研究现象各层面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为什么”。
二、通则式研究的解释逻辑 (一)通则式因果关系的标准 (1)变量之间必须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如一个变量的改变影响到另一个变量的改变,或者一变量的 特定属性跟另一变量的特定属性相关。相关本身并不意味着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确实因果关系的一个标准。 (2)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 (3)虚假关系——两变量之间巧合性的统计相关,其实是由第三个变量引起的。
首先,对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产生兴趣,提出理论假设。 其次,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1、对假设中的变量进行定义 2、说明如何测量变量,即操作化——走出概念化的一步,是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是对在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 确操作的说明。 3、说明变量的意义,即操作定义——根据对观察进行分类的操作而做出的具体的、特定的定义。 零假设——与假设检验和统计度显著检验相关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政治被研究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在 统计上否定了零假设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 最后,观察现实世界并测量所看到的现象。接受或拒绝假设。
定性研究者相信对社会世界的丰富描述是有价值的,而定量研究者带着他们客位的、关于普遍规律性的允诺, 很少关注这种细节,定量研究者有意地不关注这种丰富地描述,因为这种细节打断了他们概括的过程。 4、抽象(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 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理解和应用。 (1)着迷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透过表象发现其中的意义。 (2)受到研究主旨的激发,想要将知识付诸行动。 这两种对于社会研究来说都是有效的、重要的。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 (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 (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
《社会研究方法》1
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 性更为重要。
相对应的,实证主义者和后实证主义者认为他们所做的是排除了个人偏见和主观性的好的科学。他们将后现代 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看作是对推理和真实的攻击。 (3)捕获个体的观点
定性研究者更有可能面临和遇到日常社会世界的限制,他们将这个世界看作是在运转的,并将他们的结论嵌入 其中。定性研究者致力于一种主位的、具体的、基于个案的立场,这一立场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特定个案的特殊性 上。
定量研究者从这个世界中进行抽象,很少直接地对其进行研究,他们寻求一种建立在由大量随机选择到个案所 导出地概率基础之上地客位的、发现普遍规律的科学,这种陈述高高在上,并在日常生活的限制之外。 (5)获得丰富的描述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就是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 2. 选择研究方法。 3. 操作化。
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变量)。决定如何收集我们所要的资料:直接观察、阅览 官方文件、使用问卷,或是其他技术。 4. 总体与抽样。确定研究总体和研究重点。 5. 观察(收集资料)。 6. 资料处理。 7. 资料分析。 8. 得出结论并应用。
二、社会研究的伦理(第三章联系)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2、对参与者无害
第 2 章 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
一、几种社会科学范式 1、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 这些事物。冲突范式指引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而互动主义范式则指引我们以另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 为。 2、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 (1)宏观理论。 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大图景”的理论。它的研究主题包括了社会中经济阶层之间 的斗争,国际关系,社会内部主要机构间的互动。宏观理论对付的是社会中规模大且综合的实体,甚至是整个社 会。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 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