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跳远中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跳远中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教学摘要:在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对于“跑步式”起跳技术的意识。

遵循能动技能形成规律,建立“跑步式”起跳技术的动力定型;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各种反馈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跑步式”起跳技术。

关键词:中学生;跳远;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教学
在合理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发挥最高跑速,增大腾起角度,获得最佳跳远成绩,已经成为现代跳远技术追求的方向。

在跳远中,跑和跳是一对矛盾体,保持高重心。

高频率的助跑速度和在高速度助跑后完成起跳技术是中学跳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中学生平均年龄在ll—19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速度的控制能力差,时空节奏感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给跳远教学增加了困难。

本文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现代跳远技术中跑与起跳技术衔接的训练的影响以及如何使中学生更好地掌握跳远中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进行探讯。

一、跳远助跑、起跳的技术特点
1.跳远助跑的技术特点
跳远助跑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快的水平速度,助跑速度是获得跳跑成绩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助跑时跑的动作要求要有较高的身体重心,蹬地和摆动动作快速有力,跑的直线性好,重心不能有太大的起伏,这样才能发挥速度,保持快速地进行踏跳。

中学生的视觉判断能力比较差,在跳远全程助跑中。

由于将注意力过分地放在起跳
上而影响了助跑节奏,尤其是在助跑的最后两步;易出现“拉大步”和“倒小步”的现象使助跑速度下降,从而影响了速度的利用率。

出现跳远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2.跳远起跳的技术特点
由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是获得跳远成绩的基础条件,然而将水平速度转化为自身可控速度则取决手起跳能力。

因此,起跳是跳远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在起跳过程中,将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起跳脚踏上跳板,起跳腿屈膝缓冲、蹬伸,摆动腿屈膝前摆,以获得水平速度的最大利用率,使人向一定的腾起方向跳起。

中学生的肌肉爆发力较成人差,大腿工作肌群离心收缩。

向心收缩的转换速度较成人差。

即使在高速助跑的条件下。

中学生由于受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条件的制约,起跳时往往会过分降低自己的身体重心,在快速助跑中会跳不起来,只好采用降低速度起跳的方法。

3.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衔接的关键
在整个跳远技术中,助跑和起跳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较短时间内和有限的距离下获得自身最高速度,并通过有效的起跳技术完成。

而快速助跑与起跳紧密衔接以“跑步式”跳远最为合理。

此技术中助跑的后两步步长相差5~10厘米,可以最低限度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中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1~19岁之间,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体各方面机能和心理机制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信
息接收意识较弱,从抽象概念上很难获取新知识。

另外,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速度素质虽然有所发展,但对其控制能力较差。

肌肉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跑步式”起跳技术意识
中学生的抽象膦能力较差,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所需的对间较长,而助跑和起跳衔接技术又是跳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先采用影像法和生动的讲解法使学生对于“跑步式”起跳技术有初步的了解,建立基本的技术印象。

从中学生的运动水平来看,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能力只能建立起初步的技术表象,若要使运动技能达到准确完成的程度,则要通过一定的运动刺激使运动系统各部分技能逐渐协调配合,肌肉的运动表象才能更清楚。

2.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建立”跑步式”起跳技术的动力定型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有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和自动化过程。

在泛化过程中,学生对于“跑步式”起跳技术只是一种感性认识,教师应抓住起跳技术中上板的要点进行重点示范讲解,并利用6~8步助跑上板,扩大上板训练,使学生建立助跑中对起跳板位置的准确判断,恢复正常的上板。

在分化阶段,教师应该针对“拉大步”“倒小步”以及“向上跳”而
不是“向前跳”等错误动作进行及时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通过一些技术理论学习和反复练习,促进动作质量的提高和动力定型的巩固。

3.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各种反馈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跑步式”起跳技术
反馈就是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又传回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功能。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科学运用反馈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视觉的反馈作用,加强对快速上板的示范和模拟练习,不断加强视觉本体感觉的沟通;在学习巩固阶段,教师应多利用语言反馈信息,给予学生必要的暗示;在纠正动作时,教师应该常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信息反馈,通过正诱导来纠正动作。

四、完善中学生跳远中三个技术的对策
中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均衡,速度的发挥易受周围环境以及场地的影响,身体上下肢肌肉力量发展不协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跳远的成绩。

因此教师在进行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教学之前应该重视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的教学训练。

这样才能为跑跳结合技术的教学做好铺垫。

1.提高中学生助跑节奏的稳定性
正确的助跑节奏能充分发挥个人速度,提高助跑利用率,并能积极、准确地转入起跳。

教师应重视助跑节奏这一要点,使学生通过重复练习获得稳定的助跑节奏,从而准确上板。

提高中学生助跑
节奏稳定性的措施主要有:第一,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使中学生的助跑加速方式相对固定;第二,在助跑距离内设置标志物,提高中学生的助跑信心;第三,建立适宜中学生自身的助跑距离,使中学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助跑距离。

2.规范中学生的跳远起跳技术
快速起跳是跳远技术所必需的,在进行快速助跑起跳时,一定程度上要减弱一些垂直方向的速度。

因为助跑速度快,在起跳时垂直方向的速度会降低。

获得理想的跳远成绩需要有一定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

水平速度从助跑中获得,垂直速度是在起跳前几步时降重心,到踏跳时再蹬直膝、踝关节获得的。

中学生爆发力较成人差,大腿工作肌群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的转换较慢,因此,在起跳时重心起伏过大,易形成“往高跳”而不是“往前跳”。

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可用一些方法用于增加下肢肌肉力量,使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协调配合。

主要有:第一,惯性跳,在立定跳远时,摆放一个栏架,让学生跳过栏架后,利用反冲迅速跳入沙坑。

要求第一跳放松,第二跳用力,并体会过栏架高度感觉第二跳。

第二,短程助跑的跨跳练习,可经常安排一些助跑的三级、四级、五级跳,单足跨步跳,单足式跨步练习,以增强学生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3.加强助跑和起跳衔接技术的训练
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差,教师可利用辅助练习,提高学生的神经—肌肉反应力和各肌群的协调性。

主要采用“水平助跑,低位斜
坡起跳”的方法。

练习方法和要求:全过程应以正确的跳远技术要求。

助跑距离采用6~8步助跑,步点要准确。

要求助跑陕速、移极、准确。

上板时积极,不要低头看板,两眼应平视,身体自然放松。

起跳中斜面最好是木制体操起跳板,上面加盖塑胶。

其次有短程助跑起跳中用头或手触高悬物。

练习者采用4~6步助跑,起跳后用头或手触高悬物。

要求练习者在充分完成起跳的基础上,在腾空步的过程中保持上体正直并充分伸展上体。

悬挂物的高度,起跳距离视练习者水平而定。

在跳远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了解这一技术的重点和难点,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善手运用各种反馈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跑步式”起跳技术。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述需注意使助跑技术和起跑能力得到均衡发展,通过·些辅助性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在跳远中跑和跳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对矛盾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调整侧重点,使学生从身体素质方面和心理素质方面为完成“跑步式”起跳技术树立信心,这才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长师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