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第8章记忆与学习⼀、单项选择题1.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1研]A.⼈⼯语法范式B.序列学习范式C.复杂系统范式D.样例学习范式【答案】A【解析】国际上第⼀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论⽂,是美国⼼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章,《⼈⼯语法的内隐学习》。

其中,他向被试呈现根本不同规则(⼈⼯语法)产⽣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和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2.学习⼀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法是()。

[统考2010研] 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答案】B【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学习和回忆;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系列项⽬尽可能多地记住;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

3.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统考2010研] A.复述的作⽤B.成熟的作⽤C.疲劳的作⽤D.期待的作⽤【答案】A【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复述的作⽤。

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4.验证⼯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系统,通常使⽤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0研]A.双任务范式B.点探测范式C.线索提⽰范式D.注意瞬脱范式【答案】A【解析】探索中央执⾏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病⼈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成任务实验。

双任务范式关⼼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的。

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法是:让被试执⾏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进一步做的统计分析为()。

[统考2009年研] A.主效应检验B.相关分析C.简单主效应检验D.回归分析【答案】C【解析】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2.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答案】B【解析】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消除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随机法是指采取随机抽取样本或者分配样本的方式,使无关变量得到控制;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

3.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年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4.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

[统考2009年研]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B【解析】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①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②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

③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④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8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8章【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6.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中有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1.过滤器理论:将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它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外界大量信息中的部分信息通过,同时将其余部分过滤在瓶颈之外。

2.双耳分听技术: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所发明的技术,其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二)过滤器理论在过滤器理论及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实验研究,试图对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即:注意对信息选择的位置究竟在感觉、分析以及反应中的哪个阶段。

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对注意的各种理论解释都建立在研究者各自的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说明他们通过各自的实验,从各自的角度阐述注意理论的同时也对注意给出了不同的操作定义。

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如图6-1)(1)模型含义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它调节进入的信息,选择其中的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的信息将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2)模型特点①单通道:按“全或无”方式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选择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以及为人所期待的信息。

③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图6-1 布罗德本特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3)验证实验由该模型提出假设:若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

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假设,从而验证了他提出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如图6-2)(1)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

(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

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四章 反应时【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四章 反应时【圣才出品】

第四章 反应时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他们当时的计时方法是“眼耳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Maskelyne)在观察星辰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其助手金尼布克(Kinnebrook)比他自己观察的时间慢约半秒钟,台长认为这是重大的错误,因而辞退了助手。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W.Bessel)得知此事后,猜想金尼布克及其老板所记录到的天体经过时间的差异或许不是因助手的无能所致,而可能是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贝塞尔因此比较了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共同观察七颗星时,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公式表示为:B-A=1.233(秒)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

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他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

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根据神经传导的大致速度,他认为神经传导所占据的时间是很短的,而整个反应时却比较长且变动很大。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统考2010研]A.强度差B.时间差C.速度差D.周相差【答案】C【解析】听觉的双耳线索包括: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2.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统考2009研]A.对偶比较法B.差别阈限法C.数量估计法D.等级排列法【答案】C【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3.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统考2009研]A.知觉恒常性实验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C.透视错觉实验D.“视崖”知觉实验【答案】D【解析】知觉的直接性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吉布森,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吉布森的“视崖”知觉实验是研究儿童知觉发展的实验,就是其实验支持之一。

其他三个知觉实验都支持间接知觉的观点。

4.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颜色适应B.颜色恒常C.颜色对比D.颜色混合【答案】C【解析】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两种颜色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颜色对比。

适应是一种刺激长时间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该种刺激的感受变化的现象。

颜色恒常是指在一个范围内,个体对一种颜色的知觉不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

颜色混合是几种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作用引起的颜色视觉变化的现象。

5.在知觉实验中,常用动景盘来研究()。

[统考2007研]A.真动知觉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D.似动现象【答案】D【解析】动景盘是研究似动现象的常用工具。

实验中,将设计好的卡通片放入景盘,使之紧贴内壁,随着景盘的旋转,观察者从窗口向内能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图形随之活动起来。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

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1研]A.搜索范式B.双侧任务范式C.负启动范式D.整体一局部范式【答案】C【解析】搜索范式研究注意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及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双侧任务范式主要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

整体-局部范式研究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

2.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3.注视图6-12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图6-12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4.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2021年心理学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紧扣大纲)

2021年心理学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紧扣大纲)

2021年心理学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紧扣纲目)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21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力比多学院老师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师参考,希望大师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感觉复习比力艰巨的一部分,力比多学院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21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需用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式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轨范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式,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式,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式;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彼此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式;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当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报答性②实验干预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按照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必然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力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把持的,对被试的反映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把持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分歧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分歧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式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映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1.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2.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3.第一章绪论4.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1.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3.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一、费希纳(一)生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二、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三、艾宾浩斯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一)生平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十章 情 绪【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十章 情 绪【圣才出品】

第十章 情 绪一、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1.实验背景(1)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2.实验过程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

此步骤是为了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做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为两个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

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景;而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景。

此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3.实验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第一组被试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对待环境作用。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1~3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一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据统计,冯特的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其中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霍尔(Hall, G. S.)、卡特尔(Cattell, J. M)、铁钦纳(Tichener, E. B.)等等。

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TangDi

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TangDi

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TangDi2014年应用心理考研备考实验心理学笔记12级小学教育汤迪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2.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3.实验心理学建立的意义:①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②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③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4.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①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②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③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5. 费希纳:德国;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对心理学的贡献:①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②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①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②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6.冯特: 德国,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对心理学的贡献:①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②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③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7.艾宾浩斯:德1885年出版了《记忆》一书。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58.有意无意地、期望59.唐德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60.经验观察、自我校正6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62.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63.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64.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65.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66.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67.视觉对象、头部、眼睛68.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69.习惯、期望、练习、疲劳70.报告标准、似然比值71.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72.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73.特雷斯曼、特定值、结合74.概念、程序75.肌肉线索、适应、辐合76.自变量、因变量、处理水平、被试77.相同或相似、随机分配78.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79.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80.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准确性、有效性、内部、外部8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82.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83.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84.从众实验,服从实验,责任扩散实验85.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86.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87.勒温88.身体缓冲区89.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90.工作、活动91.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92.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93.构思效度94.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95.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96.外围提示、符号提示97.类型论、特质论98.相符行为99.逆向工作100.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8.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他们当时的计时方法是“眼耳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Maskelyne)在观察星辰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其助手金尼布克(Kinnebrook)比他自己观察的时间慢约半秒钟,台长认为这是重大的错误,因而辞退了助手。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W.Bessel)得知此事后,猜想金尼布克及其老板所记录到的天体经过时间的差异或许不是因助手的无能所致,而可能是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贝塞尔因此比较了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共同观察七颗星时,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公式表示为:B-A=1.233(秒)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

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他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

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根据神经传导的大致速度,他认为神经传导所占据的时间是很短的,而整个反应时却比较长且变动很大。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一、填空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_________,测量这些_______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4.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5.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

这种在_________下的感受性_________的过程,称为_________。

6. ________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_______。

7. 语图仪是能将______或______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________________。

8.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 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_______就能适应,这是_______。

此种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_____,而是______,与_______正好相反。

10.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________的指标,最早是用____________进行测定的。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现在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与艾宾浩斯。

(一)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法,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于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费希纳定律的提出1860年,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log为取对数。

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费希纳定律的意义a.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b.该定律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①种类: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和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思维
9.1 复习笔记
一、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表现形式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

思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为测量、出声思维、建构认知模型三种。

(一)行为测量
1.概念
行为测量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与行为主义着重外显行为的研究思路一脉相承。

2.两个层次
(1)观察数据
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

但不只停留在数据的积累上,而是根据所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形成有关思维的理论。

不对因变量作明确的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

如尝试错误实验、顿悟实验。

(2)行为指标
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答对人数、解题时间),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如正确率、反应时等多种。

3.评价
(1)优点
不论是观察数据还是行为指标,都是从外显的、客观地行为数据来推测思维的某些特征。

这种客观性是行为测量的有效见证。

(2)局限
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都只能从行为结果入手,而不能揭示行为过程。

(二)出声思维
1.概念
出声思维是指研究思维时,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的这种言语报告方式。

2.出声思维的由来
心理学家东克尔(1945)首先提出了出声思维法。

出声思维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录音;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3.出声思维的分析——问题行为图
(1)问题行为图的的组成
①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
②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2)制作问题行为图
①在制图时,用方框来表示知识状态,箭头表示改变知识状态的操作,箭头的方向指出知识状态变化的路线,画时要依次排列,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原则。

②如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知识状态的重复,则返回这一状态的原始位置。

这样,将一次问题解决作业的言语报告内容用许多方框和箭头表示,就构成了问题行为图。

③研究者可以通过问题行为图,详细地了解被试所进行的内部操作过程。

4.对出声思维的评价
(1)优点
①通过问题行为图对出声思维进行分析,言语报告得到了量化。

②出声思维掌握了被试思维的全过程,是诸如解题时间、错误次数、答对人数等行为测量指标所无法做到的。

(2)局限
①作为一种言语报告,出声思维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

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表示,思维过程并不一定是可以外显的,被试的思维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内隐的,即被试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此类答案,或者不知道自己在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策略。

②解决问题时进行言语报告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尚不明确。

③言语报告的可信程度尚不明确。

(三)建构认知模型
1.概念
建构认知模型,即研究者通过尝试各种方法,综合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来建立模型以揭示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的过程。

2.实施步骤
(1)先验模型阶段
先验模型阶段即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

先验模型,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尚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维雏形。

(2)实验验证阶段
在先验模型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3)模型完善阶段
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

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型的解释效力不断增强。

3.评价
(1)优点
①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

②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

③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具有应用价值的。

(2)局限
①先验模型有时并不可靠。

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可能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
的解释。

②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试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

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

③不是任何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

由于被试无法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外显化,研究者无法根据经验来建立有效的模型。

二、思维研究的领域
(一)概念的形成——假设检验说
1.假设检验说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
假设检验说由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丁提出。

(2)假设检验说的主要观点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储的信息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

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一刺激做出反应之前,被试都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根据这一假设做出反应,即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如果被试得到正确反馈,他们会继续延用这一假设,否则,被试将舍弃这一假设,并从假设库中再寻找另一假设来代替现有的假设,如此反复,直到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便形成了。

2.实验验证——人工概念实验
(1)实验材料
人工概念是指人为制造出来的,并没有实际内涵的某种概念。

在人工概念实验中,实验材料是画有图形的卡片。

这些图形在四个维度上变化:形状、颜色、书目和边框。

每个维度
分三个水平,即各有三个属性或值。

形状维度有十字、圆形、方形三个属性;颜色维度有绿、黑、红三个属性;数目有1、2、3三个属性;边框有1、2、3三个属性。

每张卡片都具有这四个维度的各一个属性。

共81张卡片(如图9-1所示)。

图9-1 人工概念实验材料
(采自Bruner,Goodnow 和Austin,1956)
(2)实验程序
①在实验前,实验者必须事先规定某个维度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度的属性(如绿色方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这一人工概念由这些维度和属性构成,这些维度和属性被称为有关维度和有关属性,而其他维度和属性被称为无关维度和无关属性。

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就是人工概念的肯定实例,否则就是否定实例。

②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

③在实验中,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被试则要从堆在他面前的所有卡片中,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实例,每次被试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被试选择正确与否的反馈。

实验一直进行,直到被试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