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 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

(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

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如:邵雍《清夜吟》

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关于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诗起手

突兀,用的是逆入法)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如牡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关于诗的"承"。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

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雨

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

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O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三、关于诗的"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

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

承,是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由写景转抒情。

四、关于诗的"合":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

“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

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预喜曰,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