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温病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温病名方
1、银翘散
【方药组成】连翘一两 (9 克 ) ,银花一两 (9 克),苦桔梗六钱 (6 克),薄荷六钱(6 克 ) ,竹叶四钱 (4 克) ,生甘草五钱 (5 克) ,芥穗四钱 (4 克 ) ,淡豆豉五钱 (5
克 ) ,牛蒡子六钱 (6 克) 。
【使用方法】共柞为散,每服六钱 (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昧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 现代用治: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方剂源流】几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 )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 )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 )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一》 )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舟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一十六》 )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十八》 )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十九》 )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 )
【评释】本方证为风热外感,肺卫郁热之候,临床以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其特征,属温病之卫分证。本方组方谨遭《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了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共成辛凉透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之剂。本方特点有二:一是方中重用银花、连翘各一两,乃借其二药寒凉芳香,既能入肺清热解毒,又能达表宣畅气机。二者相须为用,既清且透,郁、热兼顾,以收清热而不遏气,透邪而不伤津之效。二是在大队辛凉中配以小量 ( 芥穗、豆豉 ) 辛温之品,使其温而不燥,其意不在发汗祛邪,而在于开郁以畅气机,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待“表清里和,营卫通畅,津液得以敷布,自然微汗出而愈,此不用发汗之法而达到汗出之目的,即是在卫汗之的真话之所在” ( 赵绍琴先生语 ) 。吴鞠通
指出:“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凡风热外感初起,温病邪在卫分之证,俱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后注中尚有加减用法:“胸脯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桅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桅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临床可供参考。
2、桑菊饮《温病条辨》
【方剂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使用方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剂源流】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温病条辨·上焦篇·六》)
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五十五》)
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剂。(《温病条辨·小儿痉病瘈病共有九大纲论·风温痉》)
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温病条辨·小儿痉病瘈病共有九大纲论·暑痉》)
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重则麻杏石甘汤,加连翘、牛蒡、桑叶、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重订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廉勘》)
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加麻黄(蜜炙,三分到七分),瓜蒌皮(两钱至三钱)。(《重订通俗伤寒论·冬温伤寒·廉勘》)
如冒风邪而生痰,痰因肺津郁结而化,仍当从肺管咳出。肺位最高,风为阳邪,当用辛凉轻剂,吴氏桑菊饮加减。(《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廉勘》)
【评释】本方是治疗太阴风温初起之时邪在肺卫,热势不甚,全身症状轻而以咳嗽为著的主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重则过病所。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桑叶、菊花、薄荷轻清宣透,疏散肺卫风热,合甘草、苇根辛甘化风,护肺津之虚;杏仁、苦梗、连翘,微苦降气,肃肺止咳,诸药合用,升降协调,风热得祛而咳嗽自止。与银翘散同为“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之方,皆有“轻以去实”之能。
两方不同之处为,银翘散偏重于外感风热,本方偏重于外感风邪;银翘散证邪在卫表,以身热、恶寒、汗出的全身症状突出,本方证邪在肺络以咽痒咽干、咳嗽等局部症状为主;银翘散清解之中配以辛温之品,清中有散,以散为主,称辛凉平剂,本方药物多气辛味苦,散中寓降,以降为主,解表之力不及银翘散,为辛凉之轻剂。
桑菊饮虽为轻解上焦之方,但加减适宜适应面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上焦卫分证。原文说,燥在气分,气粗似喘者,加石膏、知母清里热,润肺燥而降肺气;邪初入营,舌绛,暮热,甚者烦燥,加元参,犀角清营凉血;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丹皮养阴凉血散血;肺热甚加黄芩折热;渴者加花粉保津液。可以看出本方加减适当可用于卫、气、营、血等轻重各型证候;也可用于小儿热性惊厥及其它疾病以温邪伤肺,肺气不宣为主证者。
3、清燥救肺汤
【方药组成】石膏二钱五分 ( 8 克 ) 冬桑叶三钱 ( 9 克 ) 甘草一钱 ( 3 克 ) 人参七分 ( 2 克 ) 杏仁七分 ( 2 克 ) 胡麻仁一钱 ( 3 克 ) 阿胶八分 ( 3 克 ) 麦冬二钱 ( 6 克 ) 批把叶六分 ( 2 克 )
【使用方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方剂源流】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吴鞠通《温病条辨》
温燥者,燥之复气也,治以清润,清燥救肺汤主之。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自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桑叶经霜者得金气柔润不凋之为君去桔梗三钱,石膏煅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二钱五分,甘草和胃生津一钱,人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炮去皮尖炒黄七分,批把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