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导学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水平:说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比较、比喻的手法阐述抽象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诗歌,热爱优秀文化

【学习重点】理顺归纳文章内容结构,学习作者构思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分析文中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用语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二课时。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相关知识。

2.借助课下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作品见《世纪金榜》P45

2.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因为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因为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3. 字音字形

笼()统精髓()羡妒()梵文()轻鸢()剪掠蹙颦()()

撩()人慨()叹饶恕()叫嚣()犬吠()一蹴()而至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为别人施舍的东西。

数见不鲜: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

流毒无穷:散布、流传所造成的毒害很大,没有穷尽。

眉眼颦蹙:文中指为看得远些而皱起眉头,凝聚目光的神态。

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采用的是典型的___________式结构:先阐明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是___________的,再从几个方面谈中西诗的异同,最后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___________的地方。

2.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3.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4.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三、拓展探究: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知识性较强,以思想的睿智见长。本文作者对各种材料的使用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尝试分析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请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一、3.关键句: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4.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1.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例句: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4.“不过,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

需要。”此段文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5.“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