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赛博格化:智能时代的人与人机关系

第一节智能趋势与赛博格、后人类主义

1、赛博格:

①英文名为cybor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克林斯与内森·克兰在《赛博与空间》一文中提出;

②赛博格的出发点是技术对人的增强,其核心含义为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械拓展、超越人体限制、成为新的身体,也有人将其简称为“电子人”;

③它打破了传统思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隐喻着范畴的模糊化。对赛博格的研究也推动了“后人类主义”的研究。

2、后人类主义:

①“后人类”指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后,用信息化、电子化等技术加工后形成的一种“人工人”。

②“后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个总括性的术语,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各种新物质主义以及具有不同内涵的反人本主义、后人性论等。

③目前学界对于后人类主义的态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坚信人类理性的可完美性与人类在星球上的中心地位;第二种是“批判性后人类主义”,他们把后人类主义情境看成是颠覆资本主义既有秩序、建构异于启蒙理性所定义的人的绝好机缘;第三种强调人类主体与技术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同,正如人有主体性一样,智能器物同样可以发展出主体性。

第二节智能时代的数字化生存

●用户数字化生存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数字化生存的个体是脱离现实的一种虚拟存在,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化生存。

①人的“虚拟实体化”。随着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实体会越来越被数据化,数据从不同维度映射着“虚拟实体”,相比过去以内容或符号方式实现的数字化生存,“虚拟实体”能更真实直接的反映个体的身体状态、行为等现实化存在。这样的虚拟实体为网络服务者提供了精准、动态认识用户的新方式;

②人的“数字化元件”。数据也可以用来对个体的某个身体“元件”进行描摹与复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人的某些个人特质可能被转移结合到其他的实体中,由此带来了难以识别的深度伪造。

③虚拟空间中的“具身性”。在互联网早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虚拟身体的离身性,即将虚拟身体视为赛博空间里人类心灵的离身性本质。然而虚拟世界里的身体虽然不一定总是体现为现实世界里的肉身。但作为肉身与意识一体的身体,作为“知觉和理解活动的主体”的身体仍是存在的,仍然有重要的影响。随着AR、VR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社交互动中,身体甚至有可能用全息方式还原,实现肉身的“具身”。

④作为数字化表演手段的“数字化身”。数字化身又称为虚拟化身,广义的化身指的是以数字

的方式呈现的感知形象,也可以说是人为自己所选择的一种数字化的形象,虚拟环境当中的化身可以自定义,用户能随意设置身体属性,社会人口学特性以及其他外部特征。狭义的化身则是指行为动作由人控制的虚拟人。在未来时代,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化身,或许都会更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数字化生存当中。

影响:进入移动时代,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引入,使得人具有了一定的“赛博格”的特点,虽然这些设备现在并没有嵌入人体,但大多数人与这些设备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设备促进了人的赛博格化,带来了人的能力的增强,但与此同时,智能设备提高了人的可量化度和可跟踪性,容易被他人操控,作为赛博格的人,既被增强,又被约束。

数字孪生:

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借助数据模拟物理实体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通过虚实交互反馈、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迭代优化等手段,为物理实体增加或扩展新的能力。虚拟实体:

①用户“数字化生存”的形态之一。

②人的实体的虚拟化,反过来说也是人在虚拟世界的实体化。

③数字化的人不再仅仅是漂浮在各种虚拟空间里的账号,而是现实世界的实在够体映射在不同维度的镜像。虚拟个体和现实个体之间也因此越来越多的绑定在一起。

具身性:

①具身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认知科学所有领域(包括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重要概念。

②具身认知研究以对“身体”的理解为基础,来研究身体在认知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即身体及其与环境(世界)的交互关系在认知活动当中的关键作用。

③传播的具身性强调要肯定身体在信息流动与接受过程当中的物质论地位,承认身体观念在意义生产与维系当中的基础作用。

数字化身:

①数字化身又称为虚拟化身,广义的化身指的是以数字的方式呈现的感知形象,也可以说是人为自己所选择的一种数字化的形象,虚拟环境当中的化身可以自定义,用户能随意设置身体属性,社会人口学特性以及其他外部特征。

②狭义的化身则是指行为动作由人控制的虚拟人。在未来时代,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化身,或许都会更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数字化生存当中。

③关于网络化身与自我关系的研究通常有两种常用的假设及理想化的虚拟认同假设和现实生活延伸假设理想化的虚拟运动假设认为人们在选择网络化身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理想自我的网络化身,而现实生活延伸假设则认为,人们选择网络化身是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里的延伸,两者都是个体在虚拟空间当中进行人格表征与重塑的重要过程。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向

1、语音交互技术

语音交互即通过说话来与终端进行交互。目前语音交互的基础语音识别技术已经趋向成熟,语音识别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例如百度的小度,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腾讯的叮当等,智能音箱就是语音这一交互手段最新应用。

2、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指通过手势或身体动作来与信息终端进行交互的技术。例如,医生在做手术时可以利用体感交互技术,隔空操作无接触的进行手术,避免用手直接操作带来的细菌感染。智能家居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正是体感交互。

3、生物识别技术

随着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成熟,面部识别技术也将逐步进入到实际应用的层面,未来大量

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或许将是刷脸技术的应用。例如阿里巴巴发布的支付宝人脸识别技术也代表了刷脸应用的一个主要方向。除了刷脸以外,虹膜,指纹,掌纹等其他人的生物特征的识别也会成为智能交互的手段。

4、视线交互技术

在未来,眼球的运动或者说视线也可以成为人机交互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眼睛活动就可以控制电脑或其他的终端。这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可以预想在未来的互动式广告或其他资讯的推送当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视线规律来设置交互手段或信息跟进策略。

5、脑机互联

脑机互联是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脑机接口逐步变成现实。它是基于脑电信号实现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信和控制的系统,也就是说可以将脑电信号直接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对象。而未来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直接将电脑当中的信息下载到人的大脑当中。

第三节智能时代的新的人际关系

●人机传播新的传播形态

以往传播学领域将传播主要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几类。智能时代机器会成为一种新的传播主体,在这一前提下人机传播将会带来超越以往几种传播的新的传播形态。

1、人机互动实现多重满足

在未来的人际互动当中,人与机器人的互动将成为常态,尤其是和社交机器人的互动。社交机器人与人的互动可以补偿人们在人与人的互动当中不能得到的满足。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具有社会职能的服务型机器人的出现,满足了人类通过编码情感以拥有理想化的或定制化的情感体验的需求。

●社交机器人

1、社交机器人是具有拟人化特征、模拟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的机器人。有些社交机器人具有实体的形象,也有些是以软件的形式所存在的。在某些领域,例如老年陪伴自闭症人群陪伴的方面,社交机器人早就开始投入了使用。未来他们也将更加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面向更加广泛的人群。

2、人机互动构建新信息系统

今天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一些典型的载体或终端,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电脑手机,但未来的技术会使得各类物体智能化。使其成为信息终端,这不仅会扩展信息获取的渠道,也会构建新的信息系统。例如在智能家居技术的支持下,未来家庭内云与各种智能家居物体之间会形成频繁的交互智能家居设备,不仅会成为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会成为家居环境生活状态的监测者。

3、人机互动外化人的自我传播

①传感器等智能化的物为人的感知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从传播角度来看,这些物也成了一种新的媒介,对人的自我感知、自我传播方面它们的意义更是深远的。

②以往人类的自我传播及内向传播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审视与反思,有时它也需要一些外在的中介(从古老的日记到今天的社交媒体)

③而传感器等智能化物体成为了另一种自我传播的中介,他使得人对自身的物质层面(如身体状态运动等)有了更多的自我检查、自我审视的机会,甚至过去被认为不可能量化的精神层面的反应(如情绪或心理状态等)也可以根据一些穿戴设备而被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