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鸦片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鸦片论

吕阳20130005202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提出的,写于1843年至1844年。在文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宗教鸦片论论断的上下文,马克思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基于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往往把宗教的社会作用等同于“鸦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一种形象的比喻。通过这个比喻,马克思揭露了宗教与鸦片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像鸦片那样伤害人的身体、麻痹人的精神、瓦解人的斗志,进一步使得人们放弃通过斗争来争取现实的物质利益,转而沉溺于宗教所描绘的天堂幻想之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处理宗教事务上,必须做到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

理解宗教鸦片论,必须将这个论断放置到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关于鸦片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人民的一种“精神抚慰”,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人民“虚幻的太阳”,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是“来世的智慧”。从马克思对于鸦片含义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种论述是客观和中性的,并不带有任何的贬义色彩。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医生托马斯·西登汉姆发明了鸦片酊,这是一种镇静药物,也有部分人将之用于食用,这已经属于个别的吸毒,但鸦片酊的使用没有导致广泛性的吸毒现象。到了19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从鸦片提炼的吗啡,19世纪后期又发明了从吗啡提炼、合成的海洛因。尽管当时的欧洲社会并不怎么反对吸毒,但直到20世纪初,吸毒都没有在西方泛滥起来。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欧洲社会,“鸦片”不像国人想象的那般带有贬义色彩,

而是一个中性词。由于中外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鸦片的理解在中国的语境下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在鸦片论提出的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而且工人运动正处于上升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德国却依然处于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之下,而且国土分崩离析,经济相对滞后。在德国国内,封建势力强大,而宗教一直是封建势力维护统治的工具。在人民意识逐渐觉醒的当时,宗教已经成为了阻碍人民思想进步的精神桎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写道,为对抗封建王朝的统治,“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马克思从宗教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在分析精神力量的同时更加肯定物质力量在革命中的作用,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不合理,从而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支配力量。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充满了恐惧,然而又无法摆脱,很自然地将这种力量神化,对它祈祷、膜拜,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人在极度痛苦中,更容易相信宗教的说教,以此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列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宗教的这种麻醉作用做了进一步分析,列宁说:“对于工作一声而贫困一声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资本的奴隶饮了这种酒就毁伤了自己作为人的形象,忘记要求稍微过一点人所应当过的生活。”与此同时,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在劳动人民中产生,却往往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在宗教的教义之中,几乎都带有“顺从”和“忍耐”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调和阶级矛盾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在这种宗教思想的控制之下,劳动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采取更为容忍的态度,宗教也就达到的鸦片的麻醉效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马克思认为,要把哲学斗争、宗教斗争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所以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宗教,指向了愚弄人民的“鸦片”。宗教鸦片论的提出,是基于马克思对宗教在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起的社会消极作用的分析,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全部含义。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内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对外作为侵略扩张的工具,这就是宗教作为鸦片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革命的阶级和人民也可以把宗教作为旗帜与纽带,推翻反动统治压迫。

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宗教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广大的信教群众都

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群众。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之下,广大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爱国宗教团体与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冲突,在根本利益上是移植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的积极作用拥有了得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宗教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与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最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宗教被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宗教鸦片论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针对19世纪中叶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阻碍社会变革的现状而提出的。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更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合理有效地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