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建议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复习课占15%以上的课时),没有理由不上好。

★是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课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必须要上好。——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迁移、应用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课型。——是帮助学生训练思维、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阶段。

学习、保持和再现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后才能不断提取、应用和创新。只有学习而没有复习则所学知识将随时间的流逝逐渐还原为固有的认识,遗忘的出现会造成记忆的消失,最终导致永久性遗忘。复习就是通过再学习,把遗忘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把弱化的知识进行再现强化,防止还原过程的出现。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它与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实践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把握知识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学习能力的一种课型,它侧重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一般可分为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专项复习、综合复习等类型。复习课虽然在各类公开课研究活动中难觅踪迹,但是其地位却不可忽视,因为复习是为了防止学习遗忘,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再学习,温故而知新,却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复习课教学对弥补学生知识掌握的缺陷和形成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有轻视复习课教学的心理倾向:一是感到复习课备课难,因为复习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认真研读教材,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住学生前期学习的状况;二是觉得只要把新授课上好了,复习教学就不重要了;三是担心复习方法单一会引起学生的厌恶之情,索性不复习,改复习为练习。要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操作。

一、自主梳理形成能力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在自主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浓缩所学知识,把各个局部的知识点按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成整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更好感知教材,记

忆教材;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储存,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真正实现把书本从厚读到薄。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框图或表格,力求清晰、完整、简洁。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

1、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复习课,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的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知识的迁移训练(“通”)。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问题让学生解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针对性原则

复习课在操作上要先调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知识的缺漏处和能力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重点内容,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漏补缺,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系统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4、发展性原则

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外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

四、复习课教学的一般结构(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灵活采用)

(一)课前预习,带“疑”进课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之一。科学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和积极性。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实践中我认为一个好的预习问题可从下面三方面来设计。

1、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

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同时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示自学。

2、预习问题要体现量力性

通过预习,学生确能初步理解、解决一些问题,但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理解、解决哪些问题,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较准确的估计,不能简单化地将教学目标与预习目标混为一体,不恰当地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预习题要体现启发性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尝试复习旧知、尝试梳理知识的过程,有点拨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旧知、尝试成功。

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可以设计这样几道预习题:(1)我们学过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2)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撰写预习题时,还注意不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总之,预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

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可用信息报道的形式提供下列信息:

据统计,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实际增长6.4%。

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