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题命题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选择题
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A.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B.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C.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D.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E.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F.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G.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H.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I.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J.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褒贬失当、盲目拔高等,根据文章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判断。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2019·全国卷Ⅱ)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选项设置】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口头翻译】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
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对比分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2.曲解文意
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例1:(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
于太山太守。
(《后汉书·王涣列传》)
【选项设置】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口头翻译】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
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
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
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
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
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对比分析】“不得旋踵”指不可畏避退缩。
例2:(2017天津卷)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不好徼名于世......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王充《论衡》
【选项设置】A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口头翻译】从六岁起就开始叫他读书写字,王充恭敬老实仁爱温顺......父亲不曾打过,母亲不曾批评过,他不热衷于沽名钓誉,王充为人清高庄重,出门在外必定会选择朋友,但也不会草率与人结交。
(他)喜欢杰出高雅的人,不与平庸之辈泛泛结交。
【对比分析】“不好徼名于世”是“不热衷于沽名钓誉”
例4: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
(《熊鼎传》)
【选项设置】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口头翻译】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
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
【对比分析】“梅镒被诬”不合文意,因为“坐赃”意谓“犯贪赃之罪”。
例5:(2019江苏卷)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汤显祖诗文集》)
【选项设置】C.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口头翻译】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
【对比分析】“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3、无中生有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选项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
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
【选项设置】C.朱国祚深受优待。
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口头翻译】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
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
【对比分析】“帝不问”的原因在文中并未交代。
4、因果错置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所给关系是否恰当。
(2016全国三卷)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明史·傅珪传》)
【选项设置】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口头翻译】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
……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
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对比分析】“他仍坚持离职”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指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离职的原因是“遂
矫旨令二人致仕”;此处“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是傅珪。
(2019·全国卷Ⅲ)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列传》)
【选项设置】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口头翻译】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比对分析】“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分析错误。
文中“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是指公叔忌惮吴起,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怕被公叔陷害,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5、以偏概全
例1、(马)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马芳传》)
【选项设置】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
每次出战
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口头翻译】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
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
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
【比对分析】并非每次都亲自前往,原文为“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6、分析失当
例1:(2017·河北衡水高三检测)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八岁,神悟夙成。
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
”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
及长......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
(《谢尚传》)【选项设置】谢尚行为洒脱,不拘小节。
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告诉人们,人群中没有孔子就不能辨别出颜回;后来,十分喜欢穿绣花的衣裤,在父辈们的劝说下才改正。
【口头翻译】谢尚字仁祖,是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
八岁时,就已具有高超出奇的智慧。
谢鲲曾带谢尚为宾客饯行,有客人说:“这小孩子是座中的颜回啊。
”谢尚应声答道:“座中没有尼父,怎能辨别出颜回!”一席的宾客没有不赞叹惊异的。
等到成人后,喜欢穿绣有花纹的裤子,叔叔们责怪他,他因此改掉了这一嗜好,于是显名于世。
【对比分析】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的话体现出来的是谢尚的聪明早熟,但不是行为洒脱、不拘小节。
【过手练习】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
左手足忽不能用,喜曰:“可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如斗。
以法啖之尽。
由是虽偏废,而风骨坚悍如全人。
【选项设置】钱乙医术高超。
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
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
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翻译】钱乙原本有旧疾,再加上性情豁达嗜酒,疾病屡屡发作,自己根据自己的意见治疗,总能治愈。
最后一次发病时,疲惫无力得很,於是叹气地说:"这就是所谓的周痹证,周痹入脏的就要死亡,我大概是活到头了吧!"不久又说:"我能把病转移,使病局限在四肢。
"於是亲自配制药物,日夜饮服,人们没见过他的药方。
过了不久,左侧手足拘挛痿废,於是欣喜地说:"可以了!"又让他的亲人登上东山,寻视菟丝生长之地,手持火炬在菟丝下巡照,在火灭的地点掘取,果然得到茯苓,茯苓像斗一般大,於是按照方法服用,经过一个月服完。
从此,虽然左手足偏废,但气壮骨坠,犹如没病的人一样。
【对比分析】曲解文意。
并非亲自挖来茯苓,而是派亲近的人去。
2、(孙长卿)通判河南府。
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
”“家几人?”曰:“惟此弟尔。
”曰:“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设置】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
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口头翻译】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
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
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
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
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
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
”又问:“家中几个人?”
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
”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
”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对比分析】张冠李戴。
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利州知州时。
3、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选项设置】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
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口头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对比分析】强加因果。
并非因做《六论》而名闻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