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相关讨论
摘要: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人多数地区的“用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人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用工荒的同时,很多人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社会人才供给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应当如何协调整个社会的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据统计,自2006年起大学生供大于需、待业人数年年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家极大的资源浪费。

大学生失业,原本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造成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本科生只能与大专、中专生争饭碗。

2010年出现了18%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接受“零报酬”就业、甚至放弃高考的情况。

二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失业使大学生心理抑郁,容易导致自杀或社会性攻击。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企业用工荒,用工荒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蔓延到劳动力净输出的中西部地区,岗位缺口从技术工蔓延到一线普通的操作工。

从行业分布上看,橡胶轮胎行业、石油装备行业、机电行业及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问题。

从岗位看,存在“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二者并存的情况。

从工种看,主要是一线操作工人、高技能水平的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

从地区看,本地用工供给能力小能满足需求,外出到陕、廿、宁等原来的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招聘活动也同样遇冷。

二、实例采访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就业难”,我对我们学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陈某。

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他递出了十来份的简历,分别投向了各个银行,各个证券公司。

但是,至今他却只收到过2次面试通知,面试后也再无消息。

他告诉我那天同他一样去递简历的人就有3个,这还只是他去的那一小会儿,所以他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他最后跟我说他打算去考研,打算考出研究生后在去求职,那时候就有些资本了。

三、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大学生是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更广更深的专业理论,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而且更有创新意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能力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砝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

在我们这个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企业与求职者互相博弈,互不妥协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是工资,企业付给员工工资,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工资是企业从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也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成本。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用工单位会极力压低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以提高投资收益,而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生活的需求,希望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工资收入。

如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工资问题上相差甚远,双方都不愿做出让步或妥协,必然会造成企业无人可用,而劳动者无工可做的局面。

2.大学生观念滞后,就业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是求职者的主体,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求职者。

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大都想着往高企、外企、银行、政府机关里钻,他们的就业模式很单一,就是想待遇好,工作体面。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工作前景、工资待遇比较看重,同时也在意对生活闲暇的享受,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实现身份转变为追求。

所以,对于依旧采用粗放式用工模式且生活条件较差的企业,他们不愿意去,即使临时性加入也不愿意相对长时间的停留,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用工荒”现象。

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符合劳动力需求的质量。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当前“两难”局面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的“用工荒”,主要指的是“技工荒”、“青年民工荒”,特别是“青年女工荒”。

四、“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1.国家政策的出台及监督。

在用工单位方面,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工人不仅是企业的成本,更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稳
定的工人队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持。

通过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工资指导价等引导用工单位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并且通过劳动监察等手段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进行用工,使工人应有的权益得到保障。

这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将改善工人现有待遇落到实处,对工人就业和企业招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投入,使其能够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2. 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而缓解这种现象:一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大学专业设置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

三是学校的就业系统要更加畅通和有效,除了要有真实及时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应该开展职业咨询,通过在高年级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择业技能指导,举办座谈会和报告会等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理念。

3.用人单位要改变人才观,理性招聘。

一是要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建立更为长久、稳定的团队。

二是调整薪酬结构、改善福利待遇,给蓝领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三是完善激励认可机制,重视蓝领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四是主动加强与高校和就业市场的联系,宣传自己和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4.大学生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转变就业观念。

一是要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标准,树立不怕辛苦,吃苦耐劳的精神,应有不怕做清洁工的态度,摒弃工作的贵贱之分。

二是要在扎实学好本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应当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去竞争那些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那只会是自己摔得更厉害。

在这个社会上只有想偷懒的人在喊“就业难”,勤奋的人早就赚到第一个iphone了。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由体系和制度入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马陆亭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吴克明孙百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