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与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工业
一、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从题目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它想传递给我们的主旨。购物本来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或者说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必须部分,可以说在如今这样一个商业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但是当购物这一正常现象冠之以狂的定位时,我们就知道出问题了。那大家可否就这部电影谈谈观后感。
1、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金钱本位的导向,金钱和以金钱为目的的权势成为所有人不自觉的价值导向以及衡量标准,唯金钱马首是瞻。
2、个人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虚荣心强。;是确实满足了人无限的欲望才招致人们普遍的追捧;
3、资本主义资本权力的逻辑思维掌控了人的思维,促使商家不断地激发人的购物欲,使人物化或者异化,不受自主掌控。更或者体现了中西方的消费观差异国人总喜欢存一大把钱,然后等老了的时候再去慢慢花,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计划的消费方法,我们不必担心明天,尽管今天是苦了点,可是当我们在节约着花每一分钱的今天,我们又怎会知道明天的我们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好好的,那当然最好了,可是如果生病了,住院了,后者,离开了这个世界,到了另一个天堂.....这些我们都无法去预测,无法去知晓,所以今天永远比明天重要,享受今天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女人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分工从事的采集业,经过这么长久的演化发展,善采集的秉性就沉淀在女性的基因,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女人不喜欢购物,我们都有成为购物狂的潜力,
二、这部电影主要是昭显了在如今文化工业背景下,人们特别年轻人或者说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的现实生活写照。2009年经济危机,在纽约这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国际大都市,女主角的漫无边际的购物欲望得到极大宣泄,不实用的服饰源源不断运回家。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由此导致的债台高筑。糟糕的财务状况让她的生活一团糟,虽然试图戒掉购物瘾,不过最终都在心仪的商品之前败下阵来。
这个世界上,其实本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购物狂的,所有的购物狂,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培养出来的。首先,我们的这个社会所规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一个人人崇尚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会被拉进这个游戏规则里去,去参与竞争和攀比。这造成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无比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去给自己寻找安全感,而年轻的丽贝卡们,选择了用衣服把自己武装起来。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看看我们的杂志上宣传的东西,商人们运用媒体和广告,正在不断用这样的招数来贩卖自己的商品:首先打击你的自信心,告诉你是一个多么的不完美,你腿太粗,你体重过重,你脸上有小痘痘。然后当把你的自信打到在地,又踩上两脚,内心的焦虑灼烧得你无法入睡的时候,他们就以最爱你,最贴心的姿态告诉你,你现在需要什么,你需要那瓶昂贵的化妆品,你需要减肥,你需要那条绿色的丝巾来向你未来的上司展示你的品味,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如果你拥有了这一切,你就像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一样,你就会被人尊重,会被人爱,再也不会焦虑,有不安全感。如果你没钱,你也许就只能学习着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去用看书,钓鱼什么其他的方式排解焦虑。你的钱就会被存在银行里,反正它们也不够买什么。但是,魔鬼不会让你没有钱的,他可以发给你一张魔力卡,它得到的是这么容易,一张不够?没关系,我们给你第二张,第三张……,“把钱存在银行是老人家才会干的事”,“年轻不应该等待”,“无尽的物欲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压抑它是对身心的摧残”,种种诸如此类的观念,每天在报纸媒体上反复出现,轮番对人们进行轰炸。试想一下,在丽贝卡成长为一个购物狂之前,她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那么,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有一天成为购物狂,这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也许,丽贝卡的故事在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我们现在种种的杂志,媒体正在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想想银行的各种广告,想想在中国,办张信用卡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中国的今天,正是美国的昨天,而今天美国的丽贝卡,也正是中国未来的一代年轻人
小说描写的是某金融杂志的女记者丽贝卡是一名购物狂,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自己不仅成为“月光族”、“卡奴”,而且欠下一屁股的债,她为了逃避要债人的追踪,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尽管这种样,她却误打误撞成为大众理财专家,并意外收获了美妙的爱情。电影虽然是以喜剧结束,但生活中的购物狂就不一定都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对一般的人来说,购物只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市场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其目的就是享受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但“购物狂”的购物目的似乎更注重享受购买行为的过程,对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过分讲究,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物,但购买的物品很少使用,只是成为家庭橱柜里的收藏品。购物狂和非购物狂的购买行为相同点,都是为了享受,也就是一种精神愉悦,只是发生阶段不同,所以说购买行为的真谛就是“购买快乐”,只是购物狂比普通人更会享受,过分痴迷这种享受,甚至是不折手段地追求这种享受,所以在经济上最终破产也是必然的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像丽贝卡这样的疯狂购物者,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了,应该是精神方面或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或治疗,在片中丽贝卡和众多有相同“癖好”的人在一起,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进行治疗,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方面我们国家的相对还是比较落后了,大家都比较忌讳看心理医生,就算是大中城市也没有什么“购物狂”方面的心理咨询,就算有这方面的服务,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病态的购物狂”。
三、我们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然冠之以这个名称,那就有必要将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从理论上把握本质,提高我们的认识,甚至是对我们接下来的现实生活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不只是盲从地跟随大众之流。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对外界社会有更明确地把握,我们就可以更加自主地掌握自我和生活。
这里我想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关于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很多哲学家和政治家对之也有不同的表达。这里我们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第一,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不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其中丧失自我; 第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工人的状态是: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行为的异化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谋生手段; 第四,人际关系异化。异化劳动本质上是人异化,是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剥削。异化的结果是: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 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 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法兰克福学派则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哲学家都从异化”角度对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交往理性、大众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技术理性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人们身心的奴役。弗洛姆认为,个体的人因为整体感的丧失而感到不安、焦虑,导致生活全方面的错位。今天人的痛苦根源不在于贫困、不在于本应为劳动者所有的劳动产品被剥夺或劳动创造本性的丧失,而更多的是在于个体人的心理状态的异化。同时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是当今社会中最严重的异化现象,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求,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奖励、宣传活动面前,人们成为异化的消费者。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消费就像他们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商业决定的,人们的趣味、品味都受舆论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