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第二章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教育思想
以法为教”。 其次也重视“耕战”,尤其重视军事教育,提高人 民的实际作战能力为主,并强调培养勇敢善战之精神, 即所谓“尽死力以从上”,“为勇者尽之为军”、“以
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法”,即“无书简之文、
斩首为勇”等。这与法家的教育目标是相关的。
22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法家采取的是断然反对、否 定的态度。商鞅从“反古”、“更礼”思想出发,对传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旬况的教育思想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道家的教育主张
→儒、墨、道、法教育思想之比较
1
儒家
(1)孔子
• •
• • •
字仲尼(BC551-479),鲁 国陬邑人(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
50-54,任中都宰——后为 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19
墨子教育思想
墨子提出“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他和孔子的教育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墨子也讲过《诗》、
《书》,给《诗》、《书》保留了一定的地位。
但墨子引用《诗》、《书》多是为了给自己的学说
作证。至于《礼》、《乐》,墨子全盘否定了它们的价
值。
20
14
二、关于教育内容及对待传统文化问题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但道德 教育又是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的,所以孔子是以《诗》、 《书》、《礼》、《乐》、《易》、《春秋》为主要教 材。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只阐述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 “好古敏以求之”(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 它 )(《述而》)以及“温故而知新”(温习已闻之事, 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为政》)等等。
15
孔子很重视总结、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他的一生一项重要 的工作正是对尧舜以来到夏商西周三代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 整理。孟子称赞孔子为“集大成”者。孔子一方面对于尧舜以来 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 的新局面。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到了战国时代,百 家争鸣的盛况蓬勃兴起了。 但孔子过分强调了“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引起了传 统宗教天命观的动摇和无神论思潮的高涨,尤其在奴隶 和平民寻求解放的斗争中,民众的力量第一次在历史舞
台上显现出来,使人们的视线开始由天转向人,从外转
向到内,从自然转向到社会。因此人性问题成了各家探 教育对人性的发展发生什么作用呢?这样一个教育理论 问题往往是从人性论引申出来的。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回到自然中去,过着“小 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能 体悟自然之道。 11
道家对儒家提出的积极有为的教育主张并不反对。
另一方面,道家更强调“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 像反话一样 ),否定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束缚,或者叫 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 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去做。
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 神的兼士。) ,才能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 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的“公平合理”社会。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分别阐述了墨家学说对于 “兼士”三个方面的要求。 “厚乎德行”,是道德的要求,要求“兼士”有 很好的内在品质;“辩乎言谈”则体现了墨家学说对“兼士”在思维辩论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兼士”能言善辩,并通过他们的“上说下教”推行 其主张;“博乎道术”则是对“兼士”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即要求“兼 士”博通各种技能和知识,有完成墨家政治目标的实践能力。
墨子重视武艺的学习,他本人就“善守御”,这是 为他的“非攻”学说服务的。墨家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重视科技教育,墨家后学所著的《墨经》中涉及到几何 学、物理学、光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墨家还注重辩论学、逻辑学。这些都说明墨家 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六经”的范畴。他们在科 学技术方面的创造,不仅在中国,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 发展史上也居于领先和突出的地位。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墨子也不同于孔子,墨子提出 “述而且作”的思想。墨家格外重视,所以墨家在教育 内容中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范畴,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 21 大量的饶有价值的创造。
学”。《韩非子·忠孝》要求教育也“服之以法”。
(《韩非子·说疑》)以培养“法术之士”为教育目的。
13
各家都维护自己的教育目的,并贬斥别家所追求的 培养目标。
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便讥讽儒家的“君子”、
“圣贤”为“别士”,认为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
等”。儒家也攻击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所
以孟子辱骂墨家“兼士”如同禽兽。 法家也斥责儒家的“君子”、“圣贤”与墨家的 “兼士”是虱子、蠹虫。儒家也“回敬”法家,说法家 培养的“智术能法之士”是“少仁义如同虎豹”。
统文化“诗书礼乐”以及“仁义孝悌”等道德规范予以
否定。
法家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口号。所谓
“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
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并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文化
和百家学说。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直接影响并导致后 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
23
三、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
25
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虽有不同,但在教育作用问 题上却是殊途而同归。
什么是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是人 具有的先天的道德观念;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性, 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情欲。孟荀二人各持一端,都反 映了一部分真情,却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没有能触 及人性的关键问题,即人的社会性问题。
24
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呢?
儒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情本相近,因为 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的命题。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使人们对人性的探讨达到了高潮。 虽然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是天赋的,但孟子高度估 价了教育作用。
儒家荀子学派提出“性恶论”与孟子学派提出的“性善论” 相对立。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 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伪装的。)按照荀子的意思,顺着人 的自然本性,必然发展为恶,而产生相互争夺,教育的作用在于 通过它来改变人的本性,树立人为的道德观念,接受社会的约束, 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
儒、墨、道、法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关于教育目的问题
儒家主张培养“君子”、“圣人”、“贤人”,有时也叫 “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主张培养的人德才兼备 而以德为主,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对君子的要求:一是能够注重道德修养,具有仁爱克己之心, 二是具有治国安民之才。
9
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义侠”等,认为要实现“兼相爱, 交相利”,只有培养能“以兼易别”的“兼士”(培养博学多能、
因此,道家对于儒家提出的积极有为的“仁”,采 取了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合自然之道。所以道家的培养 目标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培育万物而不自 恃自己的能力) 的人,这些人能让百姓归真返朴,回 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 12
法家主张培养“耕战之士”或“智术能法之士”。 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 “兼爱”等说教,也反对道家的“恍惚之言、恬淡之
18
荀子还提出了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以古 证今:“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 人。”(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 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为此应 注意寻找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他把这一般逻辑称之谓
“类”,他说:“类不悖,虽久同理。”(一类事物有
一类事物之理,所以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之性。)这已 初步接触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这种认 识是相当深刻的。
6
庄子
庄周梦蝶
庄周(约前369——前286年),庄周继承了老子 “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不要人为 地破坏天道 )(《庄子·秋水》)。 庄子提出的神妙莫测的“道”是万物的主宰,它能 沟通人生有限与无限的联系,可以使人生从有限达到无 限,个人生命从短暂达到永恒。这种人生哲学对于精神 7 痛苦而又无所寄托的士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
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法家活动开始集中于“三晋”(韩、赵、魏),且与子夏的 讲学有关。法家教育思想是三晋地区文化教育的反映。商鞅、韩 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锐意改革,提倡耕战,主张严刑峻罚。他 们吸取了各家的思想,又扬弃了各家的虚无主义、阶级调和思想 8 等,并与各家展开了争论,他们是地主阶级的激进派。
“言必称尧舜”,还声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显然他们更是以继承为主,缺少鼓励创新的言论,态度也偏
于守旧,他们以歌颂先王时代的传统文化、以传授“诗书礼乐” 为己任。
17
荀子学派的教育思想 荀子学派也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其教育内容
也是以“六经”为主。荀子认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 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 毕矣。”
他曾象孔孟一样,周游列国,到过赵、齐、楚、秦等国。他 年轻时曾到过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后长期执教,三次担任“祭酒” (主持人)。 《荀子》一书共32篇,学术界多认为其中26篇是他本人所著, 余下的6篇是他的学生们所作的“杂录”。
4
墨家
墨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也有人说是宋国人),
大约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同时。
对于传统文化,荀子的态度还是比较公允的。一方面他重 视“先王”时代的传统文化,他说:“不闻先wk.baidu.com之遗言,不知学
问之大也。”“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 君子不听。”这是对道家与法家学派的批评。另一方面他不赞成 守旧的复古思想,尖锐地批评思孟学派在宣扬传统文化中的片面 性:“呼先王以欺愚者。”
26
人性从何而来?孟荀都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
天具有的,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但他们又都有其合理成分。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
墨翟是“农与工肆之人”, 既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传说墨子原来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淮南子·要略训》),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创 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具有舍命行 道的献身精神。
5
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史记》说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 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即周管理藏书 的史官。后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之意。 《老子》传说是老子讲授,由他的弟子一代代口耳相传,后 人整理的。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共5200多字。后人 称之为《老子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五千言》。
2
(2)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战国中期 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据说孟轲“夙丧其父,幼 被慈母三迁之教”。(赵岐《孟子题辞》)民间还有 “断织劝学”的传说。据《史记》载,孟轲“受业于子 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以在儒家中, 有“思孟学派”之称。
3
(3)荀况
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的政 治、学术、教育活动约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
宣扬德治,对于军事重视不够;孔子推崇礼乐,对于生产劳动重 视不够。孔子很少讲鼓励创新的言论,这是一种偏守旧的态度。
16
思孟学派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其教育内容基 本上同于孔子,仍以“六经”作为基本教材。对于传统文化的态 度,也同与孔子的“述而不作”。他们的口号是“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继承尧舜的传统,效仿周文王、武王的典章) ,提出
10
道家主张培养“上士”、“隐君子”。“上士闻 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
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 笑。) ”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 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 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